H7N9 Q&A

Q: 目前有人用H7N9流感疫苗嗎?

A:

目前全球尚無人用H7N9流感疫苗。

Q: H7N9流感會不會人傳人?

A:

H7N9流感病毒屬於禽流感病毒,過去國際上所發現人類感染H7亞型的流感病毒也多來自接觸傳染,但至目前為止,此次中國大陸民眾感染H7N9流感確定病例的具體傳染途徑仍未確定。

Q: H7N9流感病毒與以前的H1N1、H5N1或其他流感病毒相比,毒性或傳染力有比較強嗎?

A:

由於目前中國大陸人類傳染H7N9流感確定病例數有限,所以目前對於毒性或傳染力的資料相當有限,尚待進一步研究。

Q: 目前流感抗病毒藥劑可用於治療H7N9流感嗎?

A:

根據目前H7N9流感病毒之基因序列比對結果,推估流感抗病毒藥劑應可用於治療H7N9流感,但仍需進一步臨床資料確認。

Q: 請問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對象?

A:

1.目前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之使用對象包括:(1)符合H5N1流感調查病例定義者、(2)H5N1流感「疑似病例」、「可能病例」或「確定病例」之密切接觸者、(3)符合「流感併發重症」通報病例、(4)孕婦經評估需及時用藥者、(5)伴隨危險徵兆之類流感患者、(6)重大傷病、免疫不全或具心肺血管疾病、肝、腎及糖尿病等之類流感患者、(7)過度肥胖之類流感患者(BMI>=35)、(8)經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正/副指揮官認可之類流感群聚事件、(9)「高燒持續48小時之類流感患者」及(10)「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

2.原流感季擴大用藥之2個條件(高燒持續48小時、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適用期間從即日起至102.4.30止。

3.合約配置點請至疾病管制局網站專業版/傳染病介紹/第四類法定傳染病/ 流感併發症/抗病毒藥劑/合約配置點一覽表
(http://www.cdc.gov.tw/professional/ContractDistribution.aspx?treeid=BEAC9C103DF952C4&nowtreeid=FD0334AA1BE08543)查詢。

Q: 自中國大陸返台,於下飛機(船)時有發燒、身體不適的情形,該如何處理?

A:

入境時,若有發燒(38度℃以上)、咳嗽等疑似症狀,且發病前7日內曾至中國大陸H7N9流感病例發生地區之旅客,請主動告知機場(港口)檢疫站,檢疫人員將協助後送至醫院就醫,進行診療。

Q: 個人如何避免感染H7N9流感?

A:

1.勤洗手,雙手避免任意碰觸眼、鼻、口等黏膜。

2.保持空氣流通,咳嗽、打噴嚏需遮掩口鼻,若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等呼 吸道症狀,應戴口罩並就醫,儘量不上班、不上課。

3.避免接觸禽鳥及其分泌物,若不慎接觸,應馬上以肥徹底清潔雙手。

4.禽肉及蛋類澈底煮熟。

5.料理生鮮禽畜肉品及蛋類後立即洗手,刀具、砧板也要澈底清洗後才能再度使用。

6.不要購買或飼養來源不明或走私的禽鳥。

7.非必要或無防護下,避免到生禽宰殺處所、養禽場及活禽市場。

8.禽畜業工作者於作業過程時,應穿戴個人防護設施,工作後,應做好清消工作。

9.一般民眾平時應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注意飲食均衡、適當運動及休息,維護身體健康。

10.有禽鳥接觸史、流行地區旅遊史的民眾,若出現發燒、喉嚨痛、咳嗽、結膜炎等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接觸史、工作內容及旅遊史等。

11.口罩是居家常備保健物品,宜適量準備。

Q: 家裡如果有養寵物禽鳥的人要怎麼辦?

A:

1.家中飼養禽鳥需避免與野鳥接觸或共用食器。
2.定期清洗、消毒養禽設備及其排泄物,清消時應戴口罩。
3.避免直接接觸家禽、鳥類或其糞便。接觸過家禽、鳥類或其分泌物後,要立刻用肥皂和清水徹底洗淨雙手。
4.自家飼養的禽鳥死亡時,請密封包裝後,以一般廢棄物處理,由垃圾車清運;如有疾病疑慮,可洽所在地動物防疫機關處理。
5.接觸禽畜後10天內,如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等類流感症狀或結膜炎,請戴口罩就醫,並主動告知禽鳥接觸史。

Q: 我如果出現相關症狀應該怎麼做?

A:

如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打噴嚏、肌肉酸痛、頭痛或極度倦怠感等類流感症狀,應立即配戴口罩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病史、工作史、禽畜接觸史及旅遊史;如醫師經臨床診斷認為疑似病例,將依規定向衛生單位通報及治療。

Q: 吃雞鴨肉或蛋類,會不會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

A:

1.食物70ºC以上的烹煮,可以使其病毒不活化。因此,熟食禽肉相關製品是安全的,但烹煮前的冷凍及解凍過程應謹慎為是,且應避免生熟食交互感染。

2.截至目前為止,尚無實例顯示人們經由食用「煮熟」的禽肉製品而被感染;惟走私食品無經過任何食物品質之控管,包括活體之取得及宰殺、生禽肉之保存、製造過程及運送過程之衛生條件等環節實難以評估。

Q: 出外旅遊如何避免感染H7N9流感?

A:

1.注意飲食衛生,禽類、蛋類及其製品一定要煮熟才能食用。

2.非必要或無防護下,請儘量避免前往高病原性禽流感流行地區。

3.勤洗手。

4.如果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等類流感症狀,則旅程延期或取消。

5.到H7N9流感流行地區避免前往鳥園、農場、禽畜養殖場、生禽宰殺或販賣場所,並避免餵食禽鳥,若不慎接觸禽鳥及其分泌物,應馬上以肥皂澈底清潔雙手。

6.旅途中若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結膜炎等症狀,立即告知領隊,戴口罩儘快就醫。

Q: 針對此次中國大陸發生H7N9流感疫情,政府有那些因應措施?

A:

1.立即提升防疫應變等級,加強疫情監測及不明原因嚴重肺炎病例、肺炎群聚、醫護人員感染不明原因肺炎之檢體檢測。

2.即刻提升機場港口檢疫措施,並責成醫界提高警覺與加強醫院感染管制。

3.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擴大對象,延長至102年4月30日止。

4.持續加強媒體溝通及宣導,提醒民眾避免接觸鳥禽並做好個人防護措施。

Q: 可以在哪裡看到更多有關禽流感的資訊?

A:

更多資訊歡迎參閱H7N9流感防治專區(民眾版) 、 H7N9流感防治專區(專業版)。

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了解H7N9流感

 

中國大陸自2013年3月31日起陸續公佈人類感染H7N9流感病毒病例,病例臨床表現多為早期出現發燒、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狀,而後發展為嚴重肺炎和呼吸困難等嚴重病徵。現階段無證據顯示有人傳人的現象,依現有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感染來源推測可能為禽類。流行病學、傳染窩、傳染方式等相關資訊尚待世界衛生組織(WHO)及中國大陸政府進一步調查。

傳播方式:

禽流感病毒會存在於受感染禽鳥的呼吸道飛沫顆粒及排泄物中,人類主要是透過吸入及接觸禽流感病毒顆粒或受污染的物體與環境等途徑而感染。H7N9流感病毒之傳染途徑目前仍在調查中。

潛伏期:

H5N1流感的潛伏期通常約為2~8天,H7N9流感仍在調查中。

發病症狀:

感染流感後主要症狀為發燒、頭痛、肌肉痛、疲倦、流鼻涕、喉嚨痛及咳嗽等,部分患者伴有腹瀉、嘔吐等症狀。H7N9流感目前個案均顯示併發嚴重併發症。

預防方法:

1.勤洗手,雙手避免任意碰觸眼、鼻、口等黏膜。

2.保持空氣流通,咳嗽、打噴嚏需遮掩口鼻,若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等呼 吸道症狀,應

戴口罩並就醫,儘量不上班、不上課。

3.避免接觸禽鳥及其分泌物,若不慎接觸,應馬上以肥皂澈底清潔雙手。

4.禽肉及蛋類澈底煮熟。

5.料理生鮮禽畜肉品及蛋類後立即洗手,刀具、砧板也要澈底清洗後才能再度使用。

6.不要購買或飼養來源不明或走私的禽鳥。

7.非必要或無防護下,避免到生禽宰殺處所、養禽場及活禽市場。

8.禽畜業工作者於作業過程時,應穿戴個人防護設施,工作後,應做好清消工作。

9.一般民眾平時應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注意飲食均衡、適當運動及休息,維護身體健康。

10.有禽鳥接觸史、流行地區旅遊史的民眾,若出現發燒、喉嚨痛、咳嗽、結膜炎等症狀,請

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接觸史、工作內容及旅遊史等。

11.口罩是居家常備保健物品,宜適量準備。

治療方法與就醫資訊:

一.最近曾至中國大陸洽公或旅遊的民眾:

自中國大陸返台,於下飛機(船)時有若有發燒(38度℃以上)、咳嗽等疑似症狀,且發病前7日內曾至中國大陸H7N9流感病例發生地區之旅客,請主動告知機場(港口)檢疫站,檢疫人員將協助後送至醫院就醫,進行診療。

二.如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打噴嚏、肌肉酸痛、頭痛或極度倦怠感等類流感症狀,應立即配戴口罩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病史、工作史、禽畜接觸史及旅遊史。醫師如發現急性不明原因肺炎(排除已知感染)且發病前7日曾赴中國大陸地區的病患,經臨床診斷認為疑似病例,將依規定向衛生單位通報及治療,並依院內感染控制指引加強醫院感控措施。

三.目前對於H7N9流感病患的治療建議,以比照其他型別之流感病患為原則,除給予症狀治療與支持性療法,於病患症狀出現48小時內投予流感抗病毒藥劑亦具治療效果,而對於併發嚴重症狀者,應住院治療。

四.目前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之使用對象包括:

(1)符合H5N1流感調查病例定義者、(2)H5N1流感「疑似病例」、「可能病例」或「確定病例」之密切接觸者、(3)符合「流感併發重症」通報病例、(4)孕婦經評估需及時用藥者、(5)伴隨危險徵兆之類流感患者、(6)重大傷病、免疫不全或具心肺血管疾病、肝、腎及糖尿病等之類流感患者、(7)過度肥胖之類流感患者(BMI>=35)、(8)經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正/副指揮官認可之類流感群聚事件、(9)「高燒持續48小時之類流感患者」及(10)「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

*原流感季擴大用藥之2個條件(高燒持續48小時、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適用期間從即日起至102.4.30止。

預防接種建議:

H7N9流感目前尚無有效可施打之疫苗。

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學童校內所使用的漱口水符合標準,請家長放心

有關旨揭媒體報導,係指牙周病治療性漱口水,而非該局
補助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採購之學童含氟漱口
水,學童使用之含氟漱口水pH值大於5,可有效預防齲齒
,請家長可以放心讓學童使用,以增進學童口腔健康。

 

發稿單位:國民健康局

發稿時間:102 312

 

學童含氟漱口水pH值大於5,非消基會抽樣所指之小於5

 

    針對媒體報導(102312日)消基會抽樣市售15件漱口水,發現部分商品pH值低於5以下,不適合孩童當作經常性潔牙用品。惟,國民健康局補助牙醫全聯會採購之學童含氟漱口水,經查其pH值大於5,因此並非消基會所指之情況。

     國民健康局補助牙醫全聯會採購之學童含氟漱口水,是經由學校提供國小學童每週使用一次,每次漱口一分鐘,家長可以放心讓學童安心使用。另,報載「漱口水不宜長期使用,應在醫師指示下使用,口腔問題改善後就該停用」,係指牙周病治療性漱口水,而非預防齲齒之學童使用的含氟漱口水。

    有效率的使用氟化物是WHO建議21世紀防治齲齒之方案,其報告指出,經由系統性的回顧文獻證實飲水加氟、含氟牙膏使用及含氟漱口水可有效降低齲齒盛行率。另,研究顯示使用適量的含氟漱口水,讓牙齒表面吸收,可達到預防齲齒的效果,減少26%的齲齒率。因此,國民健康局自90年開始提供學童含氟漱口水,已將12歲學童的齲齒率由8966.5%降至9537.3%,另,齲齒顆數也由89年的3.31顆降到95年的2.58顆,顯示該計畫對預防學童齲齒有相當大的功效。

     國民健康局呼籲家長和學校持續支持該計畫,為促進下一代的兒童口腔健康一起努力。

新聞資料詢問:國民健康局陳麗娟組長04-221724000937-701914

國民健康局賴辛癸科長04-221724100937-716267

建議諮詢專家: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口腔衛生主任委員  黃茂栓醫師 0970747940

新聞聯絡人國民健康局蔡維誼專門委員0933928830

 

6歲以下幼童群聚感染事件最多/諾羅病毒肆虐 上週萬餘人狂瀉

自由時報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天冷食慾特別好,小心把諾羅病毒吃下肚!疾病管制局公布最新疫情資料顯示,過去四週急診的腹瀉病人比率,是去年同期的二倍多,光是上週就有一萬一百零八人腹瀉掛急診,創五年來單週人數最高紀錄,又以六歲以下兒童發生率最高,幼兒園和國小的群聚事件最多。衛生署分析,疫情恐持續數週到明年。

急診人數為去年二倍

疾管局防疫中心主任莊人祥表示,中秋節以後,國人腹瀉情形就不斷攀升,最近四週每一百個急診病人就有八.六人腹瀉,是往年的二到三倍,去年同期每百人才大約三人。門診患者腹瀉比率也從三.九五%上升到四.一一%,高於去年同期。其中又以零到六歲兒童發生率最高,每萬人有十.九人次,十九到六十四歲人口就診人次則增加最多,而且未見趨緩。

疫情恐將持續數週

疾管局分析腹瀉群聚事件發現,上週開始急速增加,幼兒園和國小最多,其次是人口密集之機構和醫院。莊人祥指出,今年學校的罹病率比往年高,未來幾週還可能繼續上升。

疾管局防疫醫師羅一鈞表示,諾羅病毒是病毒性腸胃炎最常見的原因,感染後二十四小時會陸續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諾羅病毒並無特效藥,一般健康人只要接受治療、注意補充水分就可痊癒,但國外也有老人或多重慢性病患重症死亡的案例

致病力強 洗手要徹底

台北榮民總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王復德強調,諾羅病毒致病力強,只要一點點病毒就會發病,室溫下能活好幾個小時,光用酒精類乾洗手無法徹底清除,一定要用肥皂和大量水沖洗,才能有效洗手。由於諾羅病毒經由糞便、口水傳染,因此病人嘔吐或排泄物污染的物品,都要用稀釋漂白水擦洗,清潔者最好戴口罩和手套。

王復德也提醒,諾羅病毒在症狀消失後兩天內還能繼續傳播,如果生病最好待在家裡,症狀消除後等兩天再恢復上班上課。

食品藥物管理局副局長吳秀英要民眾、餐飲業者和廚工謹記「五要」:要洗手、食物要新鮮、生熟要分開、吃前要加熱、要注意食物保存條件。

腹瀉病例增多 恐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作祟,校內持續維持環境清潔與消毒!!

(健康醫療網/鄭人豪報導)

由於最近各醫院發現腹瀉就診病例明顯增多;花蓮縣衛生局表示,可能是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感染,民眾應注意個人衛生管理並適時與感染者保持距離。

花蓮縣衛生局長徐祥明指出,依據流行病學統計資料顯示,秋冬季節經常是病毒性腸胃炎好發時期,最常見的病毒是諾羅病毒和輪狀病毒感染,民眾感染這兩類病毒,多數會出現腹瀉、嘔吐、腹痛、痙攣和發燒等症狀。

徐祥明局長表示,民眾因身體不適就醫時,醫生常會告知是感染「腸胃型感冒」,其實多數是諾羅病毒或輪狀病毒感染所引起,患者會出現腸胃道症狀伴隨呼吸道症狀。

諾羅病毒和輪狀病毒的感染途徑主要是經由糞口傳播,也可能經由與病人密切接觸而感染,徐祥明說,這兩類病毒能長時間存活在患者嘔吐物和糞便中,如果處理不當容易污染環境,並在學校和人口密集場所引起大規模感染。

 

一、常用消毒劑選擇

(一)酒精

濃度70%的酒精是強效且廣效的殺菌劑,常用來消毒小範圍的表面和一些儀器的表面。因為酒精為易燃物,若當表面消毒劑使用時,須限制在小範圍表面積的消毒,且只能使用在通風良好處以避免燃燒。而酒精在長期和重複使用後也可能對橡膠或部分塑膠造成退色、膨脹、硬化和破裂。市售藥用酒精未稀釋之濃度為95%,可以蒸餾水或煮沸過冷水依需要消毒之使用量稀釋為70-75%濃度之酒精。簡易之方法為3份95%酒精加1份水,稀釋後濃度約為70%,可以使用於病患或接觸者手部衛生之消毒,但酒精無法殺死腸病毒及諾羅病毒。

(二)含氯消毒劑 (漂白水、漂白粉)

選擇成分為「次氯酸鈉(sodium hypochlorite)」之市售漂白水稀釋後使用。一般市售漂白水濃度約為5%。稀釋的漂白水在不同接觸時間(10分鐘~ 60分鐘)皆有作用,且價格便宜,故一般建議可用在醫療機構、養護中心、幼托機構、學校及其他人口密集機構等作為環境消毒劑。然而漂白水會刺激黏膜、皮膚和呼吸道,且會在光或熱下分解,並容易與其他化學物質起反應,因此使用漂白水必須小心。不當的使用會降低其消毒效果並造成人員傷害。漂白水會腐蝕金屬及破壞油漆表面。

二、嘔吐物及排泄物消毒

(一)常見可經由嘔吐物及排泄物傳播之致病原

1.病毒性:如諾羅病毒、輪狀病毒、腺病毒及腸病毒等。

2.細菌性:如沙門氏菌、痢疾桿菌、腸炎弧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二)處理方式:

1.教室或室內活動空間:

清理者請戴上口罩及手套,用已稀釋成0.5%(5000ppm)之漂白水,小心輕灑在嘔吐物或排泄物上,儘速以拋棄式紙巾、抹布或舊報紙覆蓋吸收主要濺落物後清除,然後使用0.1-0.5%(1000ppm-5000ppm)之漂白水,由外往內擦拭污染區域,之後再使用0.1-0.5%之漂白水,(大範圍)由外往內擦拭,作用30分鐘後再使用清水擦拭即可。

2.廁所:

清理者請戴上口罩及手套,用已稀釋成0.5%之漂白水,小心輕灑在嘔吐物或排泄物上,儘速以拋棄式紙巾、抹布或舊報紙覆蓋吸收主要濺落物後清除,再使用0.1-0.5%之漂白水,由外往內沖洗(大範圍),作用30分鐘後再使用清水沖洗即可。

3.學校操場或室外活動空間:

清理者請戴上口罩及手套,用已稀釋成0.5%之漂白水,小心輕灑在嘔吐物或排泄物上,儘速以拋棄式紙巾、抹布或舊報紙覆蓋吸收主要濺落物後清除,大範圍輕灑0.1-0.5%漂白水。

(三)注意事項:

1.若無0.5%之漂白水可立即輕灑,請馬上用報紙輕輕地覆蓋吸收主要濺落物,以避免病毒飛揚於空氣中,傳染他人。

2.有關直接用於清除污物之拋棄式紙巾、抹布或舊報紙等用具,於清理病患嘔吐物後應以垃圾袋密封後丟棄,不要重複使用,避免病毒擴散,感染其他人員。拖把不應直接用來清除嘔吐物。

3.用於清潔擦拭消毒之拖把或抹布,使用後處理方式:應由清理者戴上口罩、手套,除了正常的清洗之外,應將拖把或抹布浸泡於消毒溶液(0.5%漂白水)中消毒30分鐘,取出後再以大量清水洗淨並晾乾。另外,使用過的拖把和抹布要放置於陽光下,遠離陰暗潮濕的角落,以免滋生細菌。

4.戴口罩、手套之目的為維護清理者健康。使用漂白水請注意保護眼睛及皮膚。

5.清理者在完成清理工作脫下和丟掉手套後,務必以肥皂與清水澈底洗手。

6.阻斷腸胃道群聚之感染鏈(手-糞-口)最好的方式,就是洗手。應衛教病患或接觸者應經常洗手,可預防感染。

7.在腸胃道感染原因尚未釐清時,病患嘔吐物及排泄物應以較高濃度(0.5%,5000ppm)之漂白水處理;如病人業經醫師診斷確認感染腸病毒,遭受病人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之物品或表面,則建議使用0.1%(1000ppm)之漂白水擦拭即可。

三、漂白水稀釋方法:

(一)準備物品:

1.市售漂白水:大部份含次氯酸鈉濃度約為5%。

2.免洗湯匙(1湯匙約為20cc)。

3.大寶特瓶(取1罐容量約為1250cc,如礦泉水瓶),用以計算清水份量。

4.手套、口罩、防水圍裙及護目鏡。

(二)消毒水泡製方式:(以市售漂白水次氯酸鈉濃度5%計算)

1. 0.1% (1000ppm) 泡製方式:【200cc漂白水 + 10公升清水中】

(免洗湯匙10瓢) (8瓶大瓶寶特瓶)

2. 0.5% (5000ppm) 泡製方式:【1000cc漂白水 + 10公升清水中】

(免洗湯匙50瓢) (8瓶大瓶寶特瓶)

瞭解腸胃型感冒

thCA4QD6O3 1185991567

(圖片轉载網路)

 

最近幾個星期凱旋的小孩們陸續被診斷為腸胃型感冒

那到底什麼是 腸胃型感冒?

 

 

康健雜誌 155期      作者:李佳欣

 

兩、三年來,不論大人或小孩,只要感冒伴隨著拉肚子或嘔吐症狀時,有些醫生就會告訴你是「腸胃型感冒」,進入秋冬時節後更是常見。但什麼是「腸胃型感冒」?有的醫生說是腸胃炎,也有醫生認為應該是感冒,讓民眾也被搞糊塗了。

腸胃型感冒可能是病毒性腸胃炎或感冒

其實醫學定義上,只有「感冒」與「腸胃炎」兩種用法。「感冒」(common cold)指的是病毒侵犯上呼吸道而引起鼻炎(包括打噴嚏、流鼻水、鼻塞)與咽部不適(乾、癢、異物感)等症狀。「病毒性腸胃炎」(Gastroenteritis)指的是病毒侵犯腸胃道黏膜,造成嘔吐、腹痛、與腹瀉。至於「腸胃型感冒」,則是醫生向病人解釋病情時創造的一種說法,每個醫生使用的時機都不一樣。

不少醫師將它用在病毒感染引起的腸胃炎,因為跟感冒一樣是病毒感染引起, 所以稱為「腸胃型感冒」。引起病毒性腸胃炎的病毒包括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與腺病毒40型、41型等,好發於秋冬,但台灣因為四季不明顯,因此各個季節皆可能流行。

患者除了腹痛、嘔吐與腹瀉外,也會發燒、疲倦、肌肉痠痛,而且若是腺病毒或輪狀病毒,也可能會同時侵犯呼吸道,引起患者輕微流鼻水或喉嚨痛。

國泰醫院小兒科醫師李敏雄認為,使用「腸胃型感冒」的說法,是為了和細菌性腸胃炎區分,因為在多數人的觀念中,腸胃炎是吃了不潔的食物或暴飲暴食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