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看「戲」去–宜蘭演藝廳《到此藝遊–歌仔戲》(影音篇)!
讓我們看「戲」去–宜蘭演藝廳
《到此藝遊–歌仔戲》
(影音篇)
今天孩子們到宜蘭演藝廳的戶外舞台欣賞『到此藝遊』的歌仔戲演出,主要在推廣及介紹歌仔戲中各種角色《生、旦、淨、末、丑》的造型和身段的示範,讓我們對各種角色的風格特色有所認識。
歌仔戲和京劇一樣有著「生」、「旦」、「淨」、「末」、「丑」的角色區別。
【生】:(sorry!沒錄到!)
《生》:劇中的男生,多為正派、善良的角色。
老生:年長的男生 小生:年輕的男生 文生:瀟灑風流帶書卷氣的男生 武生:會武功的男生
【旦】:劇中的女生角色。
花旦:小家碧玉、嬌嫩靈活、天真浪漫的年輕女子。 老旦:年長的女性。刀馬旦:能唱又能打的女子。武旦:會武功的女子。苦旦:賢淑端莊或受苦難的傳統女子。
【淨】:劇中穩重沉著具威嚴且個性鮮明的人物,臉上的花臉色彩代表人物不同的性格。
在傳統歌仔戲中是沒有淨角這種角色的,但是在歌仔戲的演戲過程中,由於陸續吸收了「北管」及「平劇」的人物造型及勾臉技巧後,便也有了如項羽、包公、關公等在臉上勾勒幾筆等大花臉的淨角角色出現。
【末】:在元雜劇中是相當重要的腳色, 但是到了國劇中, 後來卻變成了(配角)「老生」角色,而 現已歸在「生」中。
【丑】:劇中詼諧幽默、逗趣搞笑活潑靈巧的丑角人物。
【歌仔戲的認識】
歌仔戲(臺語:goa-a-hi) 薌劇,原名歌仔戲,亦名子弟戲,起源於漳州。明末清初,鄭成功率部隊收復台灣,把流傳於漳州的「歌仔」 薌劇(錦歌)、「車鼓弄」等民間藝術帶到台灣,並與當地民歌小調結合,在農村、漁區廣泛流行,出現坐唱形式的「歌仔館」。清末,由於迎神賽會的需要,清唱的「歌仔館」走上廣場,出現化妝遊行的表演形式,時稱「歌仔陣」。此後,「歌仔陣」吸收梨園戲、四平戲和亂彈的劇目及表演藝術,在農村穀場、廟埕牽草繩圈地演出,民間俗稱「落地掃」。逢年過節,也搭戲棚表演。因為是從「歌仔陣」發展起來的,故稱歌仔戲。
據《台灣通志》載:「民國初年,有員山結頭份人『歌仔助』者,暇時以山歌遣興,所唱歌調,每節四句,每句七字,即[七字調],傳授門下試為演出,名曰『歌仔戲』。」又據《宜蘭縣誌》載:「歌仔戲系宜蘭地方一種民謠調。民國前二三年,有員山結頭份人,名阿助者,幼好樂曲。每日農作之餘,輒提大殼弦自彈自唱。好事者勸他把民謠演變為戲劇。初僅一二人穿便裝扮男女,以大殼弦、月琴、簫、笛等伴奏,此即歌仔戲之鼻祖。
《歌仔戲的表演型態》:(隨時代演進改變)
1.落地掃形式:大樹下掃一掃,即席演出,而且無論生、旦皆由男生演出,在宜蘭地區稱為「本地歌仔」,為最早的歌仔戲表演型態。
2.野台歌仔戲:歌仔戲吸收四平戲、客家採茶戲、高甲戲、亂彈戲的表演形式,模仿其身段、服裝,逐漸形成完整的表演形式,即所謂的「老歌仔」。臺灣本地廟會最初都採以官話系統北管戲演出酬神,而後歌仔戲也逐漸成為酬神表演的戲曲,廣受臺灣百姓喜愛
3.內台歌仔戲:日治時期,野臺歌仔戲極受臺灣民眾歡迎,當時中國許多劇團來臺演出,歌仔戲吸收福州班的布景、連本戲形式,學習京劇的武打、身段和鑼鼓點,表演更加精采。京劇當時在臺灣稱為外江戲。後來漸趨沒落,來臺演出的劇團因此滯留臺灣,解散劇團,藝人轉而加入歌仔戲班,使得歌仔戲融入武打元素。許多戲院開始延攬歌仔戲班進入內臺演出,觀眾必須買票進入戲院觀賞。
4.廣播歌仔戲:1954年左右,臺灣本地民本、中興、正聲、民聲、國聲及華聲等廣播電臺延攬歌仔戲演員,藉由廣播演出,最早由一般的內臺歌仔戲班預先錄音,再由電臺播出。後來則由廣播公司自行成立歌仔戲團,至1960年代達於鼎盛。廣播歌仔戲時期,由於單靠聽覺傳達,所以音樂創作更加繁多,如中廣調、豐原調等等。當時最著名的劇團為正聲電臺的「天馬歌劇團」,聚集相當多的著名演員。
5.電影歌仔戲:電影歌仔戲將原有舞臺劇本長篇故事濃縮、剪裁,於兩、三小時內呈現,深受觀眾歡迎。1955年,都馬班拍攝臺灣史上第一部歌仔戲電影「六才子西廂記」,然票房不佳。拱樂社陳澄三隨之組織華興電影製片公司,拍攝「薛平貴與王寶釧」,由劉梅英、吳碧玉等人主演,於1956年播映。此後引發電影歌仔戲風潮,如賽金寶、美都、新南光、日月園等戲團也拍攝電影歌仔戲作品,至1965年後,電影作品止歇。
6.電視歌仔戲:在1962年臺視成立之後,歌仔戲進入電視螢幕,首先演出的是金鳳凰歌劇團,真正轟動的是楊麗花。由象徵性的劇場走向寫實劇場,使傳統歌仔戲有了變化,例如騎馬不再以道具身段演出,而是真有其馬。此外,唱腔減少,因為電視臺語節目只有半小時,扣掉片頭片尾和廣告,較能配合剩餘約21分鐘的演出時間。當時電視的三臺都有歌仔戲團,中視黃香蓮、華視葉青、臺視楊麗花,非常競爭。約在1951年時,推行國語運動,布袋戲和歌仔戲消失過一段時日。
7.舞台歌仔戲:1980年代初期,在文化單位補助下,歌仔戲開始登上「國家戲劇院」及其他重要劇場演出,部分劇團後場增加國樂團,也吸收現在劇場的特色;1990年代上半期,慢慢脫離野臺歌仔戲,越來越多戲團加入;1990年代下半期,部分優秀的戲團都以推出精緻新戲為主要目標,劇本、曲調都由專人編寫,更加重視舞臺設計及演員服飾、裝扮,包跨演員的演技、身段及唱腔都是一大重點。但目前投入現代劇場的歌劇團仍是少數,一般劇團以野臺廟會演出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