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5用藥安全日 宣導活動建立正確觀念

925用藥安全日 宣導活動建立正確觀念

護腎33 贏得勝利人生 影片觀看 http://blog.ilc.edu.tw/blog/blog/3243/post/43239/102940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為確保國人用藥安全,行政院自99年3月成立「偽劣假藥聯合取締小組」,跨部會合作查緝不法藥物,至本101年8月止,每個月至少稽查1500次,所查獲的不法藥物比率已經從27.22%大幅減少到2.28%;違規廣告比率也由13.9%減少到5.12%。此外,為了提升國人正確用藥觀念,行政院衛生署也於每年9月25日「用藥安全日」加強宣導,藉由寓教於樂的方式,提醒國人用藥安全。

衛生署表示,今年訂於9月23日有兩場大型用藥安全宣導活動,上午9時在台南市政府,結合民間團體及藥師團體舉辦「打擊不法藥物熱門音樂演唱、熱舞表演與園遊會」活動。下午2時於台北市中山堂舉辦「搶救嫦娥大作戰」,邀請彭恰恰、許效舜、謝金燕等知名藝人及青春拉拉隊、泰山太鼓團、聽障畫家張俊賢、脊傷人張世明等人出席並邀請霹靂小組到場演出,搭配闖關遊戲,活動豐富有趣,希望民眾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也能獲得正確的用藥觀念,歡迎民眾踴躍參與。

早睡早起+運動矮個子長成豪小子

 父母親都不算高的林書豪,身高卻長到191公分,馳騁NBA球場,醫師表示,身材高矮雖是基因天註定,但後天生活型態調整更重要,孩子要長得高、長得壯,早睡、多攝取胺基酸、多運動才是關鍵。

 榮新診所副院長丁綺文表示,一般而言,男性身高約落在父母親身高加總再加上13後除以2,得出的數字加減7.5公分;女性身高則是父母親身高減13後除以3,加減5公分。

 不過,時下青少年常因課業壓力或沉溺於電視、電腦,上床時間愈來愈晚,以往門診調查,平均只有23%的生長期孩童乖乖在10點半前入睡,加上少運動、高熱量食物不離口,都成了長不高的元兇。

 丁綺文強調,基因雖然是先天遺傳,但透過調整生活型態,卻能修飾基因表現出來的作用,所以同卵雙胞胎長大後外貌不完全相同、身高不高的父母親,孩子身高能達190公分,都是「外基因調整作用」。

 一般來說,男生長高黃金期約在11~15歲,女生在10~12歲,而女生初經後2年、男生變聲後3年掌握生長關鍵的生長板就會關閉。

 要把握長高的黃金期,丁綺文說,堅果、牛肉、豬肉等富含胺基酸的蛋白質能激發生長激素分泌;另外,能跳躍、伸展大肌肉群的運動,如籃球、跳繩、游泳,對長高也相當有助益。

 此外,由於人體生長激素在晚上10點至凌晨2點分泌,成長期孩童最好在10點前就寢,而高脂肪、高熱量食物會誘發性早熟,讓生長板提前鈣化、關閉,雞皮、雞屁股、速食、零食都要少吃,還要避免塑化劑、環境荷爾蒙如雙酚A暴露。

 目前門診追蹤4000多名國小、國中成長期孩童,透過早睡、每天跳繩10分鐘或每周打籃球3次、每次半小時,並補充胺基酸食物,一年下來平均身高皆較往年多出1至2公分,證明要長高只要調整生活作息,不必吃藥也能達成。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

溺水事故傷害之預防及其實務

溺水事故傷害之預防及其實務

作者:王國川

本文主要在於重新檢視國內水域安全的主要問題,描述我們為什麼要重視水域安全問題,並提出我們對溺水事故傷害預防的看法與其策略,以及這些策略背後依據的理論與實證基礎,同時指出這些策略可以達成的目標,以及未來水域安全應考慮及推動的方向。

壹、前言
台灣各地內有溪流分佈很廣闊,本島又四面環海而且氣候溫和,所以水域安全的問題就成為每年一到春、夏季,我們總是要面對的嚴酷挑戰及問題。特別是每年只要一到炎熱的夏季,就有很多的報章雜誌或電視廣播等媒體,都會報導台灣各地主要水域發生的溺水事故,如北部有台北縣三芝鄉白沙灣、三峽鎮大豹溪,中部有台中縣清水鎮北防沙堤,南部有高雄市旗津海水浴場等水域(王國川, 2002, 2004),雖然最近這幾年他們也會談論戲水安全的各種防範措施,但是溺水事故卻仍然頻傳。

行政院衛生署(2006)衛生統計報告,指出94年意外淹死及溺水佔居國人事故傷害死亡的第三位,而且更是我國兒童及青少年事故傷害死亡的第二位。同樣的,今年行政院衛生署(2007)衛生統計報告,也有相同的結果。行政院衛生署兒童健康推展委員會(2006),針對21個國家進行兒童事故傷害資料分析及比較,發現台灣兒童(零至十四歲)的淹死溺水死亡率,高居所有國家的第一位,而且比第二位南韓還高出很多。因此,溺水事故應該列為當前我們健康的重要及優先考量議題。

貳、本文
一、源起及背景
事實上,每年一到夏季的前夕,消防署、體委會、衛生署等政府單位,都會製作各種不同的水域安全教育宣導短片,協請相關的電視、廣播等媒體公司播放,以及張貼各種水域安全警告標誌,以提醒民眾注意各種水域活動的安全。同時,各地政府消防局(隊)也都會邀請民間救生團體(如中華民國水上救生協會、紅十字會水上救生隊等),或自行組隊排班(如彰化縣消防局、台南市消防局等),從事各縣市重要水域的安全執勤,以減少民眾溺水事故的發生。
除此之外,民間很多水上救生、救難團體(如中華民國水上救生協會、紅十字會水上救生隊、各地救難團體等),都會主動的組織志工團隊,參與各縣市重要水域的安全執勤,如志工救生站與救生員的設置,以減少民眾溺水事故的發生。並且,為了加強及提高民眾對水域安全的重視,他們會利用週末及晚間等時間,召募對水域安全有興趣的民眾,進行水上安全與救生的訓練,培養民眾自救及求生的能力,預計全國大約有數千人接受訓練。
從過去這十幾年來國內衛生統計資料的趨勢變化,顯示政府相關單位與民間水上救生團體對於防制民眾溺水事故發生所作的努力確實已有很大的見效(王國川, 1999),但是若要持續的降低民眾溺水事故傷害並突破現有呈現的瓶頸,則仍然需要再配搭其他更有效的防溺措施及策略,同時也需要建立全民溺水防制的基本概念。有鑒於此,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4)就在暑假前夕,召集全台水域安全專家、學者與各社區相關工作人員,共同擬訂了一份全台溺水防制計畫草案,以作為解決兒童及青少年意外淹死及溺水問題的最高指導方針。

二、解決策略
為了發展更有效、更積極的水域安全措施及策略,我們需要去探討國內溺水事故傷害為什麼總是在這些地方頻傳呢?根據過去國內已完成的研究成果以及個人在實務上的工作經驗(王國川,2001,2002,2003,2004),發現其中最重要、最關鍵的因素,主要有三:(一)各水域安全措施、管理及維護不足,(二)民眾對水域安全的技能都不熟,(三)民眾對水域安全的認知及態度不夠。因此,為了促使此問題的解決能快速產生立即及中、長期的效果,我們將整個溺水防制計畫(統稱為「安全水域整體環境營造模式」)劃分成三道防線去加以考量、規劃及營造:第一道防線:安全水域環境營造,第二道防線:水域安全技能訓練,第三道防線:水域安全教育策略(王國川、王英偉, 2005a, 2005b;王國川, 2005)。
首先,針對水域安全措施、管理及維護等普遍不足之問題,提出溺水防制之第一道防線─即安全水域環境營造。只要水域提供安全的場域,溺水事故就不容易發生。這一道防線,我們又分成二個面向:1.在水域周邊上的環境營造面向(如設置水域安全監視器、設置水域緊急求救警報器、設置緊急水上救生站、設置水域救生設施及器材等),2.在水域本身上的環境營造面向(如設置水域危險警示器、設置水域安全範圍浮標器、設置水域安全防護線、設置水域安全分級標誌系統等)(王國川等人, 2004a, 2004b)。
其次,針對民眾對求生自救與基本救生等技能都不熟之問題,提出溺水防制之第二道防線─即水域安全技能訓練。假如民眾能學會自救救人,那麼溺水事故也就不容易發生。這一道防線,我們又分成三個面向:1.基本救生技能訓練(如徒手救援、藉物救援、涉水救援等)(王國川等人, 2006a, 2006b),2.求生自救技能訓練(如水上求生、水中自救等)(王國川等人, 2006c, 2006d),3.緊急救命技能訓練(如哈姆立克法、心肺復甦術等)。
最後,針對民眾對水域安全認知不夠之問題,提出溺水防制之第三道防線─即水域安全教育策略。提高水域安全風險感認,就可以減少發生溺水事故。這一道防線,我們又分成四個面向:1.學校水域安全教育策略面向(王國川、翁千惠, 2002a, 2002b, 2003),2.社區水域安全教育策略面向,3.家庭水域安全教育策略面向,4.職場水域安全教育策略面向。
不論是學校、社區、家庭或職場水域安全教育策略,都需要長時間的經營與努力,所以目前在我們推動的安全水域整體環境營造模式中,我們已經開始跟時間作比賽,而且有這麼多熱心人士的參與,讓我們覺得目標是指日可待。

三、預期成果
根據過去我們進行的專家焦點團體訪談、水域現場民眾及觀摩暨研討會與會人員意見調查、現場觀察法、實驗教學法等,發現:上述安全水域整體環境營造模式可以達成下列立即及短期目標:如1.提升民眾水域安全的認知,2.提升民眾水域安全的態度,3.加強民眾水域安全的預防措施,4.加強民眾求生自救的技能,5.加強民眾基本救生的技能,6.加強民眾搶救溺者的技能。

四、未來的方向及內容
為了持續的降低民眾溺水事故傷害並突破現有呈現的瓶頸,我們仍然需要在各道防線上作應有的突破與努力,如在第一道防線(安全水域環境營造)上,未來可以繼續推動的方向:如1.建構全台主要的水域危險分級標準及其資訊網絡(包括大雨造成的危險地區),2.建構全台泳池的軟體管理及督導標準(包括游泳教練的培訓及管理─安全教學、救生員的培訓及管理─安全泳池)。
在第二道防線(水域安全技能訓練)上,未來繼續推動的方向:如1.推廣學校基本救生及水中自救等技能訓練(包括學校種子教師的培訓),2.協助社區水上救生團體持續推動社區基本救生及水中自救等技能訓練。
在第三道防線(水域安全教育策略)上,未來繼續推動的方向:如1.結合學校健體領域教師,教授學生有關水域安全知識,包括學校種子教師的培訓,2.將社區與學校水域安全知能推行的經驗,擴大並延伸到家庭與職場水域安全知能。

參、結語
總之,有了上述完整的溺水事故傷害的預防策略,但是我們亟需要的是大家共同努力的力量。推動安全水域整體環境營造模式,需要政府單位(如教育部、衛生署、消防署、國健局、各地教育局、衛生局、消防局、水資局等)的支持、民間團體(如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健康促進學校、民間水上救生團體、社區民眾及其組織、醫療相關院所等)的協助,如此才能達成維護全民的水域安全及降低溺水發生的機會與人數之中、長期目標。

預防骨折 如何當個“不倒翁”

預防骨折 如何當個“不倒翁”

作者:李素真
資料來源:健康99網站

  住院病患發生跌倒的意外事件,其危險程度輕者只限於皮肉傷,重者會導致骨折及內出血,台灣65歲以上髖骨骨折患者醫療費用粗估每年約30億元,其他照護之社會成本更難以估計。另文獻指出,髖骨骨折患者中有六成在第一年內死亡,主要因為臥床過久造成許多併發症,如褥瘡、肺炎、泌尿道感染、血管栓塞、便秘、腸阻塞等,導致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預防老人發生跌倒事件,確保病人住院期間安全乃是當務之急,除了加強民眾對預防跌倒的常識之外,對於環境動線的設計也需進一步評估、改善。

衛教課程內容

加強民眾對預防跌倒的常識
1、何謂跌倒:舉凡任何場所,任何情況下,不論有無造成身體傷害之「非預期性」跌坐或滑坐於地面,包括因肢體無力或扶持不住而不得不緩緩坐於地上。
2、造成跌倒的危險因素,分為內在及外在因素:

●內在危險因素

(1)與老化因素有關(年紀大於65歲)
視力變差、姿勢性低血壓、聽力障礙、平衡功能障礙、肌肉張力不佳、反應遲緩、步態不穩。
(2)與生理健康有關
心肺功能、神經功能、聽覺功能受損、判斷力改變認知功能(判斷力)改變、缺乏安全警覺、骨骼肌肉疾病(肢體功能障礙)、足部問題。
(3)用藥問題
藥物、手術或麻醉後使用藥物。例如使用心血管用藥、利尿劑、止痛劑、輕瀉劑、鎮靜安眠藥時,因其藥物作用亦導致頭暈、步態不穩。
(4)營養問題(營養不良、虛弱、頭暈)
(5)酒精用量過多
(6)睡眠障礙

●外在危險因素

(1)光線不足
(2)地板問題:濕滑或地面不平不穩
(3)浴室或樓梯無扶手或扶手設計不良
(4)約束不當:病患因躁動而被施予保護性約束時,勿擅自將約束帶鬆綁或留下病患獨處。
(5)環境內物品過多及亂放導致絆倒。
(6)新環境,不熟悉。
(7)輪椅、床或其他運輸病人工具使用不當。
(8)不適當助行器。
(9)床欄使用不當。
(10)夜間老人家因為夜眠差,容易下床如廁。

「不倒翁」的法寶

1、下床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1)下床或改變姿勢,應採漸進式,先搖高床頭改變姿勢坐起,頭部不暈之後再下床。
(2)下床活動時或改變姿勢時動作應緩慢。
(3)下床時,多利用走廊或廁所的扶手。

2、如廁的注意事項
(1)維持浴廁燈光明亮
(2)小心門檻,避免絆倒。
(3)注意地面是否潮濕。
(4)活動不便時應有家屬陪同。

3、其他注意事項
(1)坐輪椅前先固定好煞車。
(2)拉起床欄防止跌下床。
(3)活動不便及老年者需家屬陪伴。
(4)請穿合適衣物及大小何一、防滑的鞋子。
(5)無家屬陪伴時,請多利用叫人鈴,由工作人員協助。
(6)維持室內照明光亮。
(7)若病人步態不穩,勿自行下床活動,應隨時有人陪伴,並使用手杖或助行器。

預防措施做得好,跌倒傷害自然少。日常環境中把握「不倒翁」的法寶,相信跌倒事件伴隨身體的傷害(不管傷害大小都會造成人、事、物及精神的付出,甚而影響身體功能及健康情形的恢復)發生率一定會降低。

世衛通報 類SARS新型冠狀病毒現蹤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今天(24日)接獲世界衛生組織通知,表示2名曾經到中東地區旅遊的病患,體內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其中1名病患已經死亡。衛生署表示,這是在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全球大流行以後,第一次發現冠狀病毒引起人類死亡的案件,不過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與SARS不同,民眾不必太過恐慌。

疾病管制局24日接獲世界衛生組織通報,2名分別為卡達籍與沙烏地阿拉伯籍的民眾,日前因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出現急性呼吸道疾病合併急性腎衰竭。其中,沙烏地阿拉伯籍民眾已經發病死亡,另1名卡達籍男性轉診至英國後,仍在加護病房治療,呼籲各國注意。

疾病管制局副局長周志浩表示,這是在2003年SARS全球大流行以後,第一次發現冠狀病毒引起人類死亡的案件,不過他強調,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與SARS不同,民眾不必太過恐慌。他說:『(原音)目前全世界只有2個病例,所以它到底對人體公共衛生的健康影響,其實需要進一步調查,但是至少這兩個病例是滿嚴重的,所以我們才會覺得需要大家共同來關注一下。大家很容易把它連結到SARS,認為這就是冠狀病毒,但是其實不同的冠狀病毒它可能就會有不同的表現。』

周志浩表示,冠狀病毒為呼吸道感染常見病原,潛伏期一般為7天,不過新型冠狀病毒的症狀嚴重,醫師如果在臨床診治疑似病患,一定要盡快通報衛生機關。

疾管局表示,世界衛生組織目前沒有對沙烏地阿拉伯或卡達等地區發出旅遊限制,不過呼籲近期要赴中東地區的民眾,應提高警覺並注意個人衛生及手部清潔。(作者: 沈雅雯 | 中央廣播電台)

餐後潔牙運動 向下延伸幼兒園

牙齒健康必須從小做起,一旦蛀牙了就很難恢復。教育部推動「餐後潔牙」運動,從國小向下延伸至幼兒園,及早顧好幼童牙齒。

根據教育部最新統計,台灣小學一年級學生齲齒率為57.83%,小學四年級為50.63%,國中一年級為39.56%(與換牙有關)。

體育司長王俊權表示,分析近年學童齲齒情形,比率消長不大,但學齡前的狀況令人頭痛,因為齲齒有「不可逆」的現象,牙一旦蛀了,就很難完全恢復健康。

教育部近來積極推廣「餐後潔牙」,幫學生準備牙刷、牙杯、牙膏等器具放在學校,每次飯後都要刷上一番。並持續結合社區牙醫師,目前已有145名牙醫師成為駐校牙醫。

為了確保學童在入小學前,維持一口好牙,各項措施今年度也向下延伸至幼兒園。教育部舉辦創意教案徵選,讓得獎教師設計出的有趣教法,成為各校、各園的範本,在遊戲中傳遞口腔保健知識。

王俊權表示,有些國家在自來水或食鹽中加氟,台灣目前沒有這樣的作法。不過教育部也在國小宣導含氟漱口水、使用含氟牙膏、5歲以下幼兒塗氟等,並配合國民健康局辦理低收入戶學童第一臼齒窩溝封填,全面照顧孩童牙齒健康。(中央社/記者陳至中)

多吃菠菜、芭樂、柑橘防失智

多吃菠菜、芭樂、柑橘類食物、胡蘿蔔等含抗氧化營養素的食物或可保護大腦,幫助預防、減緩失智症傷害。

菠菜、胡蘿蔔、芭樂、柑橘類食物多含有維生素C、β胡蘿蔔素等抗氧化營養素,德國最新研究發現,輕度失智症患者血液中的維生素C、β胡蘿蔔素濃度偏低。研究認為,維生素C、β胡蘿蔔素等抗氧化成分也許能保護大腦,預防失智症症狀。

共有七十四位阿茲海默症患者與一百五十八位健康同齡者參與研究計畫,阿茲海默症患者平均年齡為七十八點九歲。研究顯示,也許可以透過調整飲食,或攝取抗氧化成分,影響阿茲海默症病情。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退化性神經性疾病,醫界懷疑,氧化壓力可能促使阿茲海默症發生、惡化,因此抗氧化劑或可幫助減緩神經退化症狀。

德國研究人員檢測阿茲海默症患者血液中的維生素C、β胡蘿蔔素、茄紅素與輔助酵素Q10,結果發現,與一般健康同齡者相比,阿茲海默症患者血液中的維生素與β胡蘿蔔素濃度明顯偏低。

研究人員指出,未來還需要進行長期、大規模研究,才能證實維生素C、β胡蘿蔔素是否真能預防、減緩阿茲海默症病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阿茲海默症期刊」。(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台灣新生報)

遭紅火蟻叮咬 10分鐘就休克

小心,紅火蟻入侵,請鄉親提高警覺。中壢市張姓男子前天遭紅火蟻叮咬,引起嚴重過敏失去意識休克,家人緊急打119,救護人員將患者情形回報指揮中心,醫師在電話線上指示先注射腎上腺素,患者到院前恢復意識,從鬼門關前救回來。

 

縣政府農業局長曾榮鑑提醒鄉親一旦遭紅火蟻叮咬,要趕緊求救,農業局會立即進行防治,避免有人再次受害。昨天經過一天的搜索未在張家周遭發現紅火蟻窩,今天會持續派員查看環境。

 

壢新醫院皮膚科醫師張永茂表示,紅火蟻會叮咬人類都是為了自衛,叮咬時會大量分泌蟻酸,引發劇烈灼熱感、疼痛以及癢的感覺,之後會產生白色膿皰,患者應立即冰敷患部並以肥皂、清水清洗,千萬不可抓揉叮咬處,以免將膿包弄破引起細菌感染;若是過敏體質的人被紅火蟻叮咬,可能會引發過敏性休克,需立即就醫。(作者: 記者楊孟立聯合新聞網

《舌頭常破原因》舌頭常破皮 B群不夠…

作者: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9月26日 上午12:16

哪些原因會造成舌頭、口腔經常破皮?振興醫院牙科主治醫師洪梓淵表示,造成舌頭、口腔經常破皮的原因包括常不小心咬到、缺乏維生素B群、唾液減少、惡性病變等。

當缺乏維生素B群的時候,口腔上皮會比較脆弱,因此一摩擦到就容易出現破皮。此時會建議補充一點維生素B群。

洪梓淵醫師指出,惡性病變也會引起舌頭、口腔局部反覆破皮、出現傷口。一般舌頭、口腔破皮,傷口癒合時間約七到十四天,若持續、兩周以上反覆舌頭、口腔破皮,且一直都沒有好,最好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看看是否為惡性病變造成。

老一輩民眾認為舌頭、口腔破皮時用鹽水漱口,可改善病情。洪梓淵醫師說,用鹽水漱口會讓人感覺特別疼痛,這種做法並沒有醫學學理根據。除了接受治療、擦口內膏,患者也要進行局部清潔,避免感染,這樣可幫助傷口癒合。

老化、藥物副作用、自體免疫疾病等都可能引起唾液變少,進而增加舌頭、口腔破皮機率。像癌症化療、放射線療程就可能因藥物副作用讓唾液變少。若是藥物副作用、自體免疫疾病引起唾液減少,患者多半需要補充人工唾液,生活上也要多喝水,以改善不適。如果老化等其他情況造成唾液減少,也可補充維生素B群,可稍微減緩症狀,但情況嚴重時,還是得使用到人工唾液。

何謂脊柱側彎

脊柱是人體的主樑,直立時由前後觀之應成一直線,但在脊柱側彎的患者卻是脊柱向左或向右彎曲,並常合併有旋轉的情形,從外觀看來常會有頭歪一邊、肩膀不等高的情形。

病因:脊柱側彎的原因很多,而80%的病例原因不明,基本上可區分成結構性和非結構性兩種。

非結構性:又稱姿勢性或功能性脊柱側彎,與脊柱本身的結構改變無關,主要原因為姿勢不良、長短腳、骨盆傾斜、髖關節或脊柱旁肌肉痙攣等,在躺下時側彎會消失,通常為較輕微或代償性彎曲。

結構性:原因在於脊柱本身,與非結構性不同的是,患者在躺下時側彎不會消失,又分特發性及非特發性兩種。

特發性:原因不明,好發於青少年時期,大部份發生在女性,發生率為青春期人口2-5%,青春期脊柱側彎症,女性為男性的七倍。

非特發性:起因於特定病因,包括先天性、肌肉神經性、神經纖維瘤症等其他病因。

發生率:青少年期脊柱側彎症發生率約1.5-10%,其中約15%需要治療,一般來說脊柱側彎症好發在有脊柱側彎症的家族史、女性、青春期及具瘦長體型的學生身上,脊柱側彎症的青少年中約80-85%為特發性脊柱側彎症。

評估:讓患者雙腳併攏站直,身體向前彎曲,雙手合掌下垂,評估者站在患者背後,若從外觀平面可見兩側背部不等高、肩胛骨高度不等、脊柱彎曲、肩膀或胸廓不對稱即可知為脊柱側彎症。

治療方法:保守療法或外科治療小於20°:需每3-6個月X光追蹤一次,並輔以姿勢矯正及復健運動治療。20°-40°之間需著背架做矯正維持工作及輔以物理治療及復健運動,一但穿上背架,則需等到骨盆成熟才終止。超過40°則可能需手術治療。

復健運動:包括伸展運動、爬行運動、翻滾運動、肌力訓練、呼吸運動等。

總結:青少年是骨骼肌肉及身體系統快速發育的時期,充足的營養,充份的休息,適度的運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維持正確的姿勢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更是重要的一環,若是養成彎腰駝背、高低肩、骨盆傾斜、三七步等不良姿勢,在發育期則易造成脊柱側彎,青少年朋友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