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癢紅!冬天常見4大皮膚困擾

乾癢紅!冬天常見4大皮膚困擾

──【冬天皮膚鬧情緒】專題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12年11月5日 10:30

時序已到冬天,北風一吹,讓人禁不住冷洌寒風,此時,如果未做好皮膚保養,加上免疫力變差與缺乏均衡營養,即有可能出現乾、癢、紅、腫、脫皮等現象,於是常見如乾癬、濕疹、帶狀性皰疹、脂漏性皮膚炎等,便自動冒出來,令人感到十分困擾。

 

冬天未做好皮膚保養,加上免疫力變差,皮膚容易出現乾、癢、紅、腫、脫皮等現象。(攝影/黃曼瑩)冬天未做好皮膚保養,加上免疫力變差,皮膚容易出現乾、癢、紅、腫、脫皮等現象。(攝影/黃曼瑩)

 

冬天溼度較低,會帶走皮膚角質層中的水分,當角質層含水量低於10%,就容易發癢。角質層是皮膚的屏障,可以協助阻擋環境中大部分的有害刺激,角質細胞一旦脫水,外界的刺激就趁隙而入,於是發生皮膚炎,原本光滑的皮膚表面也就出現如魚鱗一般的龜裂現象。

冬天常見4大皮膚困擾問題:

冬季乾癬

乾癬是一種常見的皮膚頑症,病因病理複雜,有些醫學界將其稱為「不死的癌症」。儘管很少直接危害生命,但該病症有時奇癢無比,痛苦萬分,隨著病性延長,有的人會引起心、腎、關節等嚴重病症。患者一年四季都會發病,但由於陽光中的紫外線對乾癬病灶有治療的效果,而到了乾冷的秋冬季節,大部份人減少肌膚與日照接觸的時間,因此全身性乾癬的症狀容易復發。

冬季溼疹

冬季溼疹是一種因皮膚表皮的脫水現象而產生的急性皮膚炎,當氣溫降低,會使皮膚血管收縮,導致汗腺、皮脂腺機能降低。當汗腺、皮脂腺分泌減少,而使皮膚角質層的含水量低於10%時(正常10-20%),皮膚會變粗糙、失去彈性,或出現細小白色的鱗屑,然後就會產生裂紋、脫屑現象,而引起皮膚炎溼疹變化。

帶狀性皰疹

帶狀皰疹病毒會侵犯脊神經或腦神經節,患者常伴有神經痛和局部淋巴結腫大的症狀。此病毒可長期潛伏.於神經節的神經元內,當免疫功能下降時即可發病。冬季人體抵抗力下降,易誘發帶狀皰疹病毒。因此,要注意防寒保暖,充分休息,以及飲食上應注意補充維生素和充足的水分。

脂漏性皮膚炎

脂漏性皮膚炎也是冬季常見的皮膚病之一,多與天生體質有關,容易在季節交替時惡化,常在頭皮、眉毛、耳後等部分發生落屑與潮紅現象,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在冬季頭皮屑變多,以及頭皮容易發癢的原因,此時可使用抗屑洗髮精幫助減少頭皮屑,但想要澈底改善脂漏性皮膚炎惱人的問題,還是要從生活作息做起,不熬夜、維持規律的生活。

想靠檸檬美白 當心反變黑美人

想靠檸檬美白 當心反變黑美人

【文/蔡長祐(書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 2012年8月22日 18:05

一白遮三醜!想要擁有一臉白淨無瑕的肌膚永遠是大多數女人的夢想。但是並非所有的人都負擔的起市面上價格不便宜的美白產品。於是師法「老祖母的保養」或是自然植物性的美白法也是大有人在。

 

擠檸檬之後要記得徹底清洗手部,可避免因果皮上的水果酸受到光照而產生黑色素沉澱的情形。(攝影/黃志文)擠檸檬之後要記得徹底清洗手部,可避免因果皮上的水果酸受到光照而產生黑色素沉澱的情形。(攝影/黃志文)

 

偶而就會見到這些愛美人士想多吃檸檬美白,每天早上用手擠檸檬,數天後,發現擠檸檬的手出現長條形、水滴樣、黑褐色的斑點。如果覺得把擠完汁的檸檬丟掉很浪費,就把檸檬皮來擦身體或是拿檸檬皮來敷臉,以為會讓皮膚在日曬後,更易白皙美麗,不過這樣可是會在所擦的肌膚處,產生黑褐色斑紋喔!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因為檸檬或是其他一些植物如佛手柑、芸香等等會增加皮膚對光的敏感性,曬了太陽後,擠檸檬的手部皮膚出現長條形、水滴樣、黑褐色的斑點,這在臨床上我們稱為「植物性光敏感性皮膚炎(phytophotodermatitis)」。 一般而言這些植物的皮表汁液碰觸到人體表皮後又曬到太陽,因為果皮上的水果酸,有強烈感光之能力會造成發炎後的黑色素沉澱;通常是在接觸後的第二天才慢慢形成,而且會愈來愈黑。

另一個原因則是敷了含水果酸的果皮後,這些未經過純質化物質很容易因為酸鹼度不適,如酸度太強、PH質太低,造成對皮膚刺激或過敏的現象。過敏的皮膚就等於是發炎的皮膚了,發炎後的皮膚一經過太陽照射,很容易產生皮膚發炎後色素沉著,也就是皮膚會發生黑色素沉澱的現象。

若要避開這種現象,只要記得在擠檸檬或是敷臉後,若要到郊外或陽光較大處前,要先將殘存的汁液清洗乾淨。若是不幸已經發生這樣的情形,應該趕緊找皮膚專科醫師處理,先將皮膚發炎的情形控制下來,再配合嚴格的防曬措施,再等待時間讓沈澱的黑色素慢慢淡化。

幼兒吹電暖器 防皮膚傷害6守則

幼兒吹電暖器 防皮膚傷害6守則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12年11月2日 15:38

秋冬季節天氣涼颼颼,家長往往擔心家中幼兒會被冷風吹到著涼感冒,於是在室內隨時開啟電暖器,希望給孩子暖烘烘的呵護,不過,因為電暖器使用不當,很有可能傷害孩子的肌膚而不自知。

 

電暖器如果使用不當,有可能反而使小孩子的皮膚受傷,家長不得不慎。(圖片/民眾提供)電暖器如果使用不當,有可能反而使小孩子的皮膚受傷,家長不得不慎。(圖片/民眾提供)

 

書田診所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蔡長祐表示,近來門診中陸續出現一些因為電暖器使用過久而造成皮膚過於乾躁而脫屑發癢的求診病患,其中包括幼兒與老人,尤其幼兒因為不太會表達,即使已經受傷了,只能以哭鬧表現,而無法用言語表達,等到家長發現時,可能症狀已經很嚴重了。

冬天氣溫下降時,皮膚血管收縮,皮脂腺及汗腺分泌更加減少,此時周圍環境的相對溼度也較低,皮膚缺乏足夠的脂質層保護作用,造成水份散失較快,就會常常見到皮膚因太乾燥而引起發炎發癢的「冬季濕疹」或「缺脂性皮膚炎」。

電暖器雖然是冷冬裡怕冷民眾的好夥伴,但是卻會造成室內環境乾燥,如此在電暖器或電毯推波助瀾下,更是會使上述病症更加惡化。有些人家中還有舊式的石英燈管式電暖器,這種電暖器是以燈管電阻加熱效應而發紅生熱原理所製成。石英管運作時的溫度通常超過攝氏100度 以上,除了應該小心不要碰觸而造成燙傷外,也不要對著皮膚直曬太久,否則有可能會在導致直射部分產生「火逼性紅斑」。

平常多注意皮膚保濕,在冬天盡量用溫和一點的肥皂洗澡、洗澡水溫度不要過高、洗完澡馬上塗抹適當的乳液或凡士林等保濕產品,那麼即使電暖器會讓室內溼度降低,肌膚也就不至於過於乾燥。

使用電暖器安全守則:

  1. 在使用電暖器時,可在室內多放幾盆水,來增加室內的溼度,也不要太靠近或直接對著電暖器吹。避免皮膚傷害。

  2. 使用電暖器時不要太靠近,尤其不要讓電暖器的出風口直接貼著身體的某個部位,避免發生灼傷。

  3. 要選擇認証合格電暖器,避免產生因品質不佳自燃,甚至電線走火的意外。

  4. 使用電暖器時,插座不能位於電暖器正上方,以防熱量上升燒燙電源。當居室中無人時,一定要把取暖器電源拔掉。

  5. 避免在浴室內使用,以防止電源遇水引起不良後果,最好將電源插座安在浴室外。

  6. 電暖器上方不能再覆蓋物品,一旦電暖器表面溫度過高時,其上覆蓋的物品,可能因熱量不能及時散發,而造成自燃,甚至引燃其他物品。

洗不掉的汙垢?胖童易長黑色棘皮

洗不掉的汙垢?胖童易長黑色棘皮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 2012年11月6日 08:00

學童肥胖問題嚴重,許多胖童不僅心肺功能變差、外觀上也常被嫌髒,脖子、腋下等處常有黑色「汙垢」,卻怎麼洗也洗不掉,其實這種黑色棘皮症就是肥胖引起的色素沉澱,要注意的是,症狀愈明顯、表示肥胖程度愈嚴重,未來有較高風險罹患糖尿病,不能忽視這項警訊。

 

兒童肥胖可能導致脖子、腋下等處,出現猶如汙垢般的黑色棘皮,症狀愈明顯,表示肥胖程度愈嚴重,未來有較高風險罹患糖尿病。(攝影/黃志文)兒童肥胖可能導致脖子、腋下等處,出現猶如汙垢般的黑色棘皮,症狀愈明顯,表示肥胖程度愈嚴重,未來有較高風險罹患糖尿病。(攝影/黃志文)

 

黑色棘皮症多發生在脖子、腋下、大腿內側等皮膚皺摺處,出現一圈深褐色的黑色印記,遠遠看起來就像是洗不乾淨的髒垢,書田診所皮膚科醫師蔡長祐表示,臨床上就診的多是小胖童,因為肥胖使得胰島素阻抗性增加,導致表皮不正常的增生,在皮膚皺摺處出現色素沉澱,由於不是髒垢,當然無法透過搓洗來去除。

不同於一般皮膚病灶,黑色棘皮症其實不痛不癢,因此蔡長祐醫師表示,就診的患者多半是因外觀被恥笑,絕大多數一看就知道是小胖童。

他指出皮膚科醫師其實沒有太好的武器可治療黑色棘皮症,因此會建議患者抽血檢查,先確認有沒有罹患糖尿病,若有則該接受治療;此外,最好的改善方法就是減重,當體重得到控制,棘皮痕跡也會變淡。

蔡長祐醫師提醒,即使是小胖童,也應把黑色棘皮症視為糖尿病警訊,注意血糖值是否異常升高,並且進行體重控制控,以免糖尿病真的找上門。

錯誤抱抱!媽媽手4原因檢測

錯誤抱抱!媽媽手4原因檢測

──育兒姿勢大解析【上篇】

【圖文提供/《育兒生活》10月號】 2012年11月5日 08:30

長時間以錯誤姿勢抱寶寶

 

因為育兒姿勢不當,而造成筋骨受傷的疾病,以「媽媽手」最為常見,它的正確學名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患者的大拇指根部靠近手腕處由於不當的施力或刺激,使得肌腱旁的腔室腫脹,腔室形狀改變,造成肌腱的滑動受限甚至發生粘黏,因而產生腫脹、疼痛等現象。而之所以會被稱為「媽媽手」,就是因為女性的發生率為男性的10倍,好發年齡在30歲到50歲之間,好發族群以產後婦女最多,特別是經常抱著寶寶的媽媽身上,但潘主任表示,「媽媽手」並非是媽媽的專利,若是由爸爸照顧嬰兒,也一樣容易患上這種疾病。

 

 

如果發現大拇指靠近手腕的地方,活動時會感覺「卡卡」的,並伴隨著持續疼痛及腫脹的現象,尤其是在用力握住物品或是手部在做扭轉的動作時,會感到更加疼痛,甚至無法使力,在大拇指根部還可摸得到凸起的腫塊,這些都是「媽媽手」的常見症狀,如果再不改善對該部位不當的施力和刺激,除了疼痛和腫脹,會使得拇指及腕部活動受限外,嚴重時甚至可能影響到附近皮神經,造成拇指背側及食指的麻木。

「媽媽手」自我診斷

用四指包覆住大拇指做握拳的姿勢,將拳頭往小拇指的方向做下壓的動作,如果大拇指彎曲的部位和手腕處會感到劇痛,就表示有「媽媽手」的症狀。

造成「媽媽手」的4大原因

這是一種經過日積月累才會患上的慢性疾病,以下這4個因素,就是導致它發生的重要關鍵,如果可以將這幾個習慣改過來,就能夠降低得到「媽媽手」的機會。

1.施力過大

身體長時間的用力,不但會造成乳酸堆積而出現疲勞痠痛現象,若是施力不當嚴重時還會拉傷肌肉,因此要盡量避免過度或突然的用力,更不要讓某個部位獨自承擔過重的力量,若是能使力量平均分散,自然能讓負擔減輕許多。也別忽略了身體發出的警訊,當感到肌肉痠痛僵硬時,就要立刻休息放鬆,讓身體可以適時得到緩解。

2.一直反覆做同樣的動作

讓肢體一直長時間或反覆性維持同一個動作時,對局部的肌肉會造成很大的壓迫,因此不要養成單一的動作習慣,像是在抱寶寶或是提重物時,避免只用同一隻手出力,適時的變換一下姿勢,就可以減輕局部的壓力,這樣身體的肌肉也不會很快感到疲勞痠痛。

3.不當姿勢

像是抱寶寶時手腕過度彎曲、大拇指過度外展,或是在洗衣服、扭毛巾時太用力,造成手腕扭轉幅度太大,這些都是刺激肌腱受傷的原因,若是經常重複這些動作,就有可能造成肌肉慢性發炎、腫脹,疼痛的現象也會越來越明顯,甚至會導致某些部位的變形。

4.休息太少

我們的身體其實有很強的自癒能力,只要有適當的休息,一般的疲倦痠痛現象很快就能消除,因此不管再怎麼忙碌,都一定要懂得為自己安排足夠的休息時間,不要等到疾病找上身時,反而要花更多的時間來調養修復,這才得不償失呢!

全文內容請參考:【BabyLife育兒生活】Mababy.com

天冷容易肩頸痠痛 日常保健小錦囊

天冷容易肩頸痠痛 日常保健小錦囊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2012年11月3日 09:33

天氣逐漸轉涼,外在冷空氣容易侵襲肩頸部,造成肌肉收縮,引發痠痛,若再加上長期姿勢不良,加重勞損,經常會讓人猶如「鋼鐵人」一般,動作因負擔過重而感覺卡卡。對此,中醫師建議針對肩頸痠痛的病因予以正確治療,平時則應建立正確保健習慣以預防。

 

中醫師表示,天氣變冷,肩頸部位若暴露在外,容易受冷空氣侵襲,造成肌肉持續收縮,導致痠痛。(攝影/黃志文)中醫師表示,天氣變冷,肩頸部位若暴露在外,容易受冷空氣侵襲,造成肌肉持續收縮,導致痠痛。(攝影/黃志文)

 

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醫師徐翊倫表示,肩頸痠痛的形成原因包括長時間姿勢不良所造成的肌肉緊繃和勞損、長時間受濕冷空氣侵襲造成肌肉持續收縮、因車禍或外傷造成的肌肉拉傷、頸部的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等。

從中醫觀點來看,如果是風寒濕造成的急性肩頸緊繃,可以祛除風寒濕的中藥調理;如果是長久勞損或外傷造成的慢性肩頸酸痛,則需以活血化瘀的藥物處方。同時為了舒緩肩頸肌肉因不正常收縮所造成的筋結,不可避免安排針灸、推拿等治療方式。

針灸、推拿也不可缺少,長久肩頸肌肉緊繃的常會在肩頸處形成條索狀的筋結,這些因為長期肌肉束不正常收縮造成的筋結,常需要針灸、推拿去做針對性的治療,才可以達到比較良好的效果。

至於如何經由平日保健達到預防肩頸痠痛的作用,徐翊倫中醫師提供幾項原則做為參考:

  1. 早睡早起不熬夜:深層的睡眠可幫助全身肌肉放鬆,加速代謝一天勞累的工作後所產生的代謝廢物。

  2. 良好的姿勢:正確的坐姿及正確的螢幕、桌椅高度,可以減少肩頸肌肉緊繃的情況。

  3. 洗頭完要吹乾:如果洗完頭不吹乾,又接受到外面的冷空氣,風寒濕氣會侵襲肩頸部肌肉造成局部肌肉緊繃。

  4. 冷氣、電扇不要直吹:冷空氣會讓體表肌肉、血管收縮,如果睡覺吹一整晚冷風,將使原本緊繃的肩頸更不舒服。

  5. 熱敷:局部熱敷可促進血液循環,一次熱敷的時間約15至20分鐘,溫度以可以持續接受為宜,熱敷工具可為電熱毯、熱毛巾或熱紅豆包。

  6. 正確的運動:

    • 有氧運動可以強化心肺,改善機體全身血液循環,放鬆全身肌肉。

    • 伸展運動:伸展時以肌肉略微痠痛、緊繃為原則,不要拉到底,避免拉傷,伸展時盡量放鬆,這樣才可以把肌肉拉到最長,每次伸展至少1分鐘以上,才可以達到伸展的效果。

【簡單的伸展運動】

將左手背在後面,頭往右側傾斜,再用右手放在頭上,向傾斜處加壓,這個伸展動作頭往不同角度傾斜時,會放鬆不同的肩頸部肌肉。當頭向側邊傾斜時(圖一),主要是拉開側邊的肌肉;當頭與肩傾斜45度角時(圖二),可以拉到膏肓附近的肌肉;當頭與肩傾斜80度角時(圖三),主要是拉開脊柱旁的肌肉。這是拉伸左邊的肌肉,反之亦然,針對不同問題的伸展方式,才可以達到最好的伸展。

 

(圖片提供/彰化基督教醫院)(圖片提供/彰化基督教醫院)

 

 

(圖片提供/彰化基督教醫院)(圖片提供/彰化基督教醫院)

 

 

(圖片提供/彰化基督教醫院)(圖片提供/彰化基督教醫院)

 

全身痙攣 擺脫頑固型癲癇有新方法

全身痙攣 擺脫頑固型癲癇有新方法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2012年11月1日 08:30

正值花樣年華的17歲少女Jenny,5歲就讀幼稚園中班時,突然出現右手僵硬、雙眼上吊、癱瘓及類似動作障礙的癲癇症狀,從此只要聽到突發性的聲音,如鉛筆盒掉到地上、「砰」關門的聲音等,受到驚嚇後都會導致發作。

 

如果全身突然意識喪失、痙攣、失神、癱瘓,小心是「頑固型癲癇」發作。(攝影/黃志文)如果全身突然意識喪失、痙攣、失神、癱瘓,小心是「頑固型癲癇」發作。(攝影/黃志文)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神經科蔡政道醫師表示,調查發現,全台灣約有8萬名類似Jenny的「頑固型癲癇」患者,每日需服用2種以上的抗癲癇藥物,但仍無法有效控制癲癇發作,而這群患者罹患憂鬱症比例更高達35%。目前利用迷走神經手術能有效緩解症狀,替患者提供治療新選擇。

針對台灣地區8名頑固型癲癇兒童,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進行植入迷走神經刺激器追蹤調查,發現大多癲癇發生率減少5成以上,其中更有4名患者降低達9成以上;另外,迷走神經刺激器對於患者的智力、情緒控制、語言能力及在學表現,都有顯著的提升,這項初步報告,發表於今年10月台灣小兒科醫學會期刊,引起廣泛注意。

癲癇出現的症狀因人而異,如全身意識喪失、痙攣、失神發作等;Jenny的癲癇發作情況,容易與陣發性動作障礙搞混,兩種同樣是受到驚嚇,或突然的行動引起暫時性的輕微抽搐、不平衡,所幸在腦波檢查後,確診Jenny為額葉癲癇,也就是「頑固型癲癇」。

 

癲癇治療方式比較表。(圖片提供/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癲癇治療方式比較表。(圖片提供/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Jenny就診初期,癲癇約1天發作3至4次,並且經常於發作後跌倒造成臉部瘀青、洗碗割到手、樓梯上摔下來造成骨折,實在讓人於心不忍。因為疾病所帶來的心理害怕,讓她從小拒絕並畏懼與人接觸,必須同時服用抗憂鬱藥物穩定病情。

蔡政道醫師指出,迷走神經刺激器手術主要是透過穩定的電刺激,抑制腦部不正常放電,手術時於人體左胸接近腋下的皮下組織植入刺激器,再將刺激器的神經導線埋入左頸部迷走神經上,手術為過程約1小時的簡易外科手術。

台灣自2007年衛生署核准後,亦有超過116位病患植入。臨床研究顯示,追蹤76名已植入迷走神經刺激器半年以上的病患,12%病患癲癇不再發作,其餘患者則減少達71%。以Jenny為例,植入迷走神經刺激器1年後,癲癇發作頻率已從原本1天3至4次降低為10天才發作1次,不僅讓她重新走入人群,更擺脫憂鬱情緒,享受人生。

喝1杯含糖飲料 等於吃23顆方糖

喝1杯含糖飲料 等於吃23顆方糖

在路上走3步看到一間便利商店,5步就是一間手搖飲料店,這樣的現象對台灣人並不陌生,根據台灣區飲料工業同業公會所做的統計,台灣人每周最少喝1次飲料,且以現調飲料為主的比例高達79.4%,喝便利商店的包裝飲料也有69.8%,可見飲料於生活中的普遍性。然而,市面上幾乎有7成以上都是含糖飲料,且1杯含糖飲料內的糖份,約等同於23顆方糖。

▲ 含糖飲料熱量不容忽視,每天一杯飲料就會讓肥胖風險大增。(圖片提供/民眾)

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由哈佛大學所進行的大規模研究指出,含糖飲料會與影響體重的基因產生交互作用,造成飲用者在遺傳之外的肥胖風險大增。

除了美國此項研究之外,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VU UniversityAmsterdam)進行18個月研究也發現,喝低卡飲料的組別平均增加了6.39公斤,喝含糖果汁飲料的則增加7.36公斤,再度肯定喝含糖飲料易發胖。

除了美國紐約禁販售大杯飲料以對抗國內肥胖問題之外,根據美國的南美新聞網站《VOXXI》報導,身為全球第2高肥胖率的墨西哥,近日也跟進了抵制垃圾食物的相關政策,在墨西哥每年每人消耗的飲料約為162公升,十分可觀。

含糖飲料甜滋滋的十分誘人,讓人十分容易上癮,加上許多業者的行銷策略與宣傳,讓含糖飲料的銷售額居高不下,糖份攝取過多對人體的危害也已經科學證實,唯有克制自己的慾望,以開水、新鮮天然的果汁或無糖茶等來取代市售飲料,才能避免肥胖危機。

牙痛才看醫師 國人口腔衛生問題主因

牙痛才看醫師 國人口腔衛生問題主因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國民健康局調查發現,國人齲齒比例高達91.46%,牙周病率更是高達99%。最新調查顯示,牙科醫師認為國人齲齒率及牙周病偏高的主要原因為牙痛才看牙醫、刷牙不徹底,才會導致口腔健康問題堪憂。

為喚醒國人對口腔健康的重視,Extra益齒照護網特別針對全國近731家1861位專業牙醫師進行問卷調查,回收1702份有效問卷,發現造成國人蛀牙、牙周病的罪魁禍首就是對潔牙的迷思。

該調查揭發國人最常犯的口腔保健三大錯誤觀念,包括民眾總是等到牙痛才看牙、許多人誤認牙齦流血只是刷牙太用力,或以為吃完東西剔牙就算潔牙。

三總牙科主任王宜斌表示,這些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習慣,以及忽略齲齒、牙周病發生的前兆,就是造成國人的牙齒健康每況愈下的關鍵。

為了全方位守護民眾口腔健康,Extra益齒照護網邀請王宜斌醫師、身障口腔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牙科學系口衛系系主任黃純德、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牙科主任劉正芬醫師以及Abc牙醫聯盟總院長謝尚廷等人,一同推廣正確的口腔保健觀念。

劉正芬醫師表示,懷孕期間的荷爾蒙變化會改變口腔酸鹼度,容易造成孕婦牙齦腫脹發炎,提高牙周病風險孩童因為經常攝取甜食又不愛刷牙更容易蛀牙,建議孕婦及兒童若出現牙齒不適症狀最好立即就醫。

至於三餐老是在外解決的外食族,受限於環境因素,無法每次吃完東西之後都刷牙。劉正芬建議,外食族可利用木糖醇無糖口香糖作為主要的牙齒保健輔助工具,在餐後黃金10分鐘咀嚼無糖口香糖20分鐘,藉由咀嚼刺激唾液分泌,中和口腔酸鹼值,降低齲齒發生率。

口蹄疫零星個案已控制 肉品安全衛生有保障

口蹄疫零星個案已控制 肉品安全衛生有保障2012/10/30

本縣員山鄉某一養豬場於10月27日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檢驗出豬隻感染口蹄疫,本縣動植物防疫所隨即於當晚會同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撲殺場內蹄部異常之豬隻共381頭。附近另一養豬場,25日雖檢測口蹄疫抗體陽性,但病原檢測呈陰性反應,本府已對該2養豬場進行移動管制,並對周邊半徑3公里內畜牧場進行臨床檢查及加強消毒,目前疫情已獲控制。送往本縣肉品市場進行拍賣及屠宰的豬隻,於進場前即有動植物防疫所派駐的動物防疫人員進行臨床症狀檢查,健康狀況良好者使得入場。拍賣後進行屠宰之豬隻,則由中央畜產會派駐的屠檢獸醫師進行屠前即屠後檢查,合格者則於豬皮上蓋「防檢局屠宰衛生合格」章,始准上市販售。宜蘭縣政府在此呼籲,民眾在市場購買豬肉時,只要選購豬皮上蓋有「防檢局屠宰衛生檢查合格」的豬肉,就可確保買到經層層把關安全衛生有保障的優質豬肉。

提供單位:農業處-聯絡人:陳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