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事故傷害之預防及其實務
本文主要在於重新檢視國內水域安全的主要問題,描述我們為什麼要重視水域安全問題,並提出我們對溺水事故傷害預防的看法與其策略,以及這些策略背後依據的理論與實證基礎,同時指出這些策略可以達成的目標,以及未來水域安全應考慮及推動的方向。
壹、前言
台灣各地內有溪流分佈很廣闊,本島又四面環海而且氣候溫和,所以水域安全的問題就成為每年一到春、夏季,我們總是要面對的嚴酷挑戰及問題。特別是每年只要一到炎熱的夏季,就有很多的報章雜誌或電視廣播等媒體,都會報導台灣各地主要水域發生的溺水事故,如北部有台北縣三芝鄉白沙灣、三峽鎮大豹溪,中部有台中縣清水鎮北防沙堤,南部有高雄市旗津海水浴場等水域(王國川, 2002, 2004),雖然最近這幾年他們也會談論戲水安全的各種防範措施,但是溺水事故卻仍然頻傳。
行政院衛生署(2006)衛生統計報告,指出94年意外淹死及溺水佔居國人事故傷害死亡的第三位,而且更是我國兒童及青少年事故傷害死亡的第二位。同樣的,今年行政院衛生署(2007)衛生統計報告,也有相同的結果。行政院衛生署兒童健康推展委員會(2006),針對21個國家進行兒童事故傷害資料分析及比較,發現台灣兒童(零至十四歲)的淹死溺水死亡率,高居所有國家的第一位,而且比第二位南韓還高出很多。因此,溺水事故應該列為當前我們健康的重要及優先考量議題。
貳、本文
一、源起及背景
事實上,每年一到夏季的前夕,消防署、體委會、衛生署等政府單位,都會製作各種不同的水域安全教育宣導短片,協請相關的電視、廣播等媒體公司播放,以及張貼各種水域安全警告標誌,以提醒民眾注意各種水域活動的安全。同時,各地政府消防局(隊)也都會邀請民間救生團體(如中華民國水上救生協會、紅十字會水上救生隊等),或自行組隊排班(如彰化縣消防局、台南市消防局等),從事各縣市重要水域的安全執勤,以減少民眾溺水事故的發生。
除此之外,民間很多水上救生、救難團體(如中華民國水上救生協會、紅十字會水上救生隊、各地救難團體等),都會主動的組織志工團隊,參與各縣市重要水域的安全執勤,如志工救生站與救生員的設置,以減少民眾溺水事故的發生。並且,為了加強及提高民眾對水域安全的重視,他們會利用週末及晚間等時間,召募對水域安全有興趣的民眾,進行水上安全與救生的訓練,培養民眾自救及求生的能力,預計全國大約有數千人接受訓練。
從過去這十幾年來國內衛生統計資料的趨勢變化,顯示政府相關單位與民間水上救生團體對於防制民眾溺水事故發生所作的努力確實已有很大的見效(王國川, 1999),但是若要持續的降低民眾溺水事故傷害並突破現有呈現的瓶頸,則仍然需要再配搭其他更有效的防溺措施及策略,同時也需要建立全民溺水防制的基本概念。有鑒於此,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4)就在暑假前夕,召集全台水域安全專家、學者與各社區相關工作人員,共同擬訂了一份全台溺水防制計畫草案,以作為解決兒童及青少年意外淹死及溺水問題的最高指導方針。
二、解決策略
為了發展更有效、更積極的水域安全措施及策略,我們需要去探討國內溺水事故傷害為什麼總是在這些地方頻傳呢?根據過去國內已完成的研究成果以及個人在實務上的工作經驗(王國川,2001,2002,2003,2004),發現其中最重要、最關鍵的因素,主要有三:(一)各水域安全措施、管理及維護不足,(二)民眾對水域安全的技能都不熟,(三)民眾對水域安全的認知及態度不夠。因此,為了促使此問題的解決能快速產生立即及中、長期的效果,我們將整個溺水防制計畫(統稱為「安全水域整體環境營造模式」)劃分成三道防線去加以考量、規劃及營造:第一道防線:安全水域環境營造,第二道防線:水域安全技能訓練,第三道防線:水域安全教育策略(王國川、王英偉, 2005a, 2005b;王國川, 2005)。
首先,針對水域安全措施、管理及維護等普遍不足之問題,提出溺水防制之第一道防線─即安全水域環境營造。只要水域提供安全的場域,溺水事故就不容易發生。這一道防線,我們又分成二個面向:1.在水域周邊上的環境營造面向(如設置水域安全監視器、設置水域緊急求救警報器、設置緊急水上救生站、設置水域救生設施及器材等),2.在水域本身上的環境營造面向(如設置水域危險警示器、設置水域安全範圍浮標器、設置水域安全防護線、設置水域安全分級標誌系統等)(王國川等人, 2004a, 2004b)。
其次,針對民眾對求生自救與基本救生等技能都不熟之問題,提出溺水防制之第二道防線─即水域安全技能訓練。假如民眾能學會自救救人,那麼溺水事故也就不容易發生。這一道防線,我們又分成三個面向:1.基本救生技能訓練(如徒手救援、藉物救援、涉水救援等)(王國川等人, 2006a, 2006b),2.求生自救技能訓練(如水上求生、水中自救等)(王國川等人, 2006c, 2006d),3.緊急救命技能訓練(如哈姆立克法、心肺復甦術等)。
最後,針對民眾對水域安全認知不夠之問題,提出溺水防制之第三道防線─即水域安全教育策略。提高水域安全風險感認,就可以減少發生溺水事故。這一道防線,我們又分成四個面向:1.學校水域安全教育策略面向(王國川、翁千惠, 2002a, 2002b, 2003),2.社區水域安全教育策略面向,3.家庭水域安全教育策略面向,4.職場水域安全教育策略面向。
不論是學校、社區、家庭或職場水域安全教育策略,都需要長時間的經營與努力,所以目前在我們推動的安全水域整體環境營造模式中,我們已經開始跟時間作比賽,而且有這麼多熱心人士的參與,讓我們覺得目標是指日可待。
三、預期成果
根據過去我們進行的專家焦點團體訪談、水域現場民眾及觀摩暨研討會與會人員意見調查、現場觀察法、實驗教學法等,發現:上述安全水域整體環境營造模式可以達成下列立即及短期目標:如1.提升民眾水域安全的認知,2.提升民眾水域安全的態度,3.加強民眾水域安全的預防措施,4.加強民眾求生自救的技能,5.加強民眾基本救生的技能,6.加強民眾搶救溺者的技能。
四、未來的方向及內容
為了持續的降低民眾溺水事故傷害並突破現有呈現的瓶頸,我們仍然需要在各道防線上作應有的突破與努力,如在第一道防線(安全水域環境營造)上,未來可以繼續推動的方向:如1.建構全台主要的水域危險分級標準及其資訊網絡(包括大雨造成的危險地區),2.建構全台泳池的軟體管理及督導標準(包括游泳教練的培訓及管理─安全教學、救生員的培訓及管理─安全泳池)。
在第二道防線(水域安全技能訓練)上,未來繼續推動的方向:如1.推廣學校基本救生及水中自救等技能訓練(包括學校種子教師的培訓),2.協助社區水上救生團體持續推動社區基本救生及水中自救等技能訓練。
在第三道防線(水域安全教育策略)上,未來繼續推動的方向:如1.結合學校健體領域教師,教授學生有關水域安全知識,包括學校種子教師的培訓,2.將社區與學校水域安全知能推行的經驗,擴大並延伸到家庭與職場水域安全知能。
參、結語
總之,有了上述完整的溺水事故傷害的預防策略,但是我們亟需要的是大家共同努力的力量。推動安全水域整體環境營造模式,需要政府單位(如教育部、衛生署、消防署、國健局、各地教育局、衛生局、消防局、水資局等)的支持、民間團體(如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健康促進學校、民間水上救生團體、社區民眾及其組織、醫療相關院所等)的協助,如此才能達成維護全民的水域安全及降低溺水發生的機會與人數之中、長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