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是人體的主樑,直立時由前後觀之應成一直線,但在脊柱側彎的患者卻是脊柱向左或向右彎曲,並常合併有旋轉的情形,從外觀看來常會有頭歪一邊、肩膀不等高的情形。
病因:脊柱側彎的原因很多,而80%的病例原因不明,基本上可區分成結構性和非結構性兩種。
非結構性:又稱姿勢性或功能性脊柱側彎,與脊柱本身的結構改變無關,主要原因為姿勢不良、長短腳、骨盆傾斜、髖關節或脊柱旁肌肉痙攣等,在躺下時側彎會消失,通常為較輕微或代償性彎曲。
結構性:原因在於脊柱本身,與非結構性不同的是,患者在躺下時側彎不會消失,又分特發性及非特發性兩種。
特發性:原因不明,好發於青少年時期,大部份發生在女性,發生率為青春期人口2-5%,青春期脊柱側彎症,女性為男性的七倍。
非特發性:起因於特定病因,包括先天性、肌肉神經性、神經纖維瘤症等其他病因。
發生率:青少年期脊柱側彎症發生率約1.5-10%,其中約15%需要治療,一般來說脊柱側彎症好發在有脊柱側彎症的家族史、女性、青春期及具瘦長體型的學生身上,脊柱側彎症的青少年中約80-85%為特發性脊柱側彎症。
評估:讓患者雙腳併攏站直,身體向前彎曲,雙手合掌下垂,評估者站在患者背後,若從外觀平面可見兩側背部不等高、肩胛骨高度不等、脊柱彎曲、肩膀或胸廓不對稱即可知為脊柱側彎症。
治療方法:保守療法或外科治療小於20°:需每3-6個月X光追蹤一次,並輔以姿勢矯正及復健運動治療。20°-40°之間需著背架做矯正維持工作及輔以物理治療及復健運動,一但穿上背架,則需等到骨盆成熟才終止。超過40°則可能需手術治療。
復健運動:包括伸展運動、爬行運動、翻滾運動、肌力訓練、呼吸運動等。
總結:青少年是骨骼肌肉及身體系統快速發育的時期,充足的營養,充份的休息,適度的運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維持正確的姿勢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更是重要的一環,若是養成彎腰駝背、高低肩、骨盆傾斜、三七步等不良姿勢,在發育期則易造成脊柱側彎,青少年朋友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