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宜蘭部落格教育平台 網站。這是你的第一篇文章。編輯或刪除它,然後開始寫網誌吧!
宜蘭縣立中華國中班級生活教育競賽辦法
105學年度2學期第1次擴大行政會報紀錄
特殊疾病個案衛教
疾病小百科
脹氣知多少
脹氣知多少
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賴怡君 您是否常感到腹部脹脹的,大量排氣、腹痛、食慾不振等,這就表示您有脹氣的症狀。每個人都會製造氣體。事實上,我們每天製造0.5~ 2公升的氣體,而且每天排氣約14次;不過因人而異就是了。氣體的排除靠打嗝和放屁,所排的腸子氣體就是二氧化碳、氧、氮、氫、甲烷和少量含硫氣體的混合物,而腸氣的味道之所以難聞和硫有關。大量的腸道氣體會引發脹氣和腹痛。 為什麼會脹氣氣體來自吞入的空氣,以及未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被大腸細菌分解而產生。細菌代謝碳水化合物時會產生氣體。有人對某些碳水化合物特別敏感,如下表,但也有可能不同人吃了確沒什麼問題。酵素製劑(Beano)和乳糖酵素可以減少未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有助於防止氣體產生。酵素製劑可以分解棉籽糖和類似的碳水化合物,而乳糖酵素可以消化牛奶中的乳糖。 哪些人容易脹氣脹氣有很多原因,不全然是食物的問題,以下有幾類造成脹氣的原因需特別注意:
如何改善脹氣
容易脹氣者,飲食減少油炸、放久的食物少吃,以新鮮蔬果為主,如果平日因乳糖不耐的因素未喝牛奶,擔心攝取鈣質不足,可多吃些深綠色蔬菜,或額外補充鈣片,平常也可吃益生菌或乳酸菌等,來改善腸胃容易脹氣的現象。 跟腸蠕動相關的營養素- 鈣質雖然人體百分之九十九的鈣質存在於骨骼及牙齒中,鈣質缺乏時,神經與柔軟組織所出現的症狀卻令人難以忍受。例如,鈣質有助於神經刺激的傳達,當鈣質不足時,神經就會變得緊張、緊繃。足夠的鈣質有助於舒緩神經,改善胃腸蠕動不佳及脹氣的情形。每天約需攝取1000mg~ 1500mg的鈣,可多攝取含鈣量豐富的食物,如奶類、豆製品、海產(連骨的小魚也是鈣質的好來源。各種魚類當中,淡水魚所含的鈣質較多。蝦貝類則以蝦皮和蝦米的含鈣量最豐富。其他如蝦子、文蛤和牡蠣,也是鈣來源豐富的食物 )、海藻(包括海帶、昆布、裙帶菜、黑海帶等)、深綠色蔬菜(芥藍菜、高麗菜、梅乾菜、九層塔、莧菜、紅鳳菜、花椰菜)。 因藥物治療副作用造成的腹脹感,飲食建議如下:
|
瞭解蔬果彩虹579-瞭解蔬果彩虹579
![]() | 瞭解蔬果彩虹579-瞭解蔬果彩虹579 |
![]() |
西元前五世紀,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宣稱:「你的食物就是你的藥物。」飲食和癌症的相關性,在近數十年,已從流行病學動物模式及臨床試驗逐步得到印證。過去認為人種的差異、基因的遺傳會影響癌症的發生,後來證實,飲食與生活環境才是影響基因表現的罪魁禍首。 食物是身體能量的來源,但食物的種類與顏色不同,營養發揮的功效也不一樣。在六大類食物中,蔬果的營養素始終備受矚目。醫學研究已陸續證實,蔬菜水果含有的植物生化素(Phytochemicals)的重要,包括增強免疫力、誘導癌細胞良性分化、促進癌細胞凋亡、阻斷癌血管增生、抑制癌細胞分裂訊號的傳遞及抗氧化等作用。 美國自1991年起,開始全力推廣 “5 a Day” 的飲食防癌運動以後,癌症的發生率及死亡率逐年下降。台灣癌症基金會因此於1999年起在國內推廣「天天5蔬果」,至2004年更進一步倡導「蔬果彩虹579」健康飲食運動,將此蔬果健康飲食原則,列為國人健康促進之重要工作 。 |
學生團體保險理賠申請書
親愛的家長您好:
101學生團體保險家長通知書已於101.8.31發給貴家長,
為貴子弟權益,保單資料請保放1年為荷。
請參閱學保網頁,可自行下載,或至健康中心領取,
自101.10.1起需再檢附「個資告知暨同意書」一份,
備妥文件後送至健康中心申辦,謝謝您的配合。
聯絡電話:9382-704*130 http://www.mli.com.tw/MLI_Public/Group_StaticPage3.aspx?id=study
【 BMI 測試】
【 BMI 測試】 |
BMI 是什麼?簡單的說, 它是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 。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的定義, BMI 在 23kg/ ㎡以上為過重,25kg/ ㎡以上為肥胖, 肥胖與許多的疾病有相關, 所以要多多注意自己的 BMI 值喔! 算算您的 BMI 值吧! |
身高: | cm |
體重: | kg |
您的BMI:
小兒退燒藥注意 慎防藥中毒
小兒退燒藥注意 慎防藥中毒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
上稿日期:2013/4/3
一歲大的僑僑,因發燒就醫,醫師診斷為一般感冒,認為即使不吃藥病情也會好轉,囑咐媽媽讓僑僑多喝水、多休息即可,僅開立退燒藥備用。當天半夜,僑僑哭鬧不休,體溫達38度,媽媽趕緊餵僑僑服用醫師開立的退燒藥。過了半個小時,僑僑的體溫不但沒有下降,反而高燒到39.5度,媽媽擔心醫師給的藥量不夠,所以又再加量餵了一次藥。隔天早上,媽媽又到藥局購買了綜合感冒藥水給僑僑服用。
沒想到第二天僑僑竟出現噁心、嘔吐的症狀,眼白還呈現暗黃色,媽媽趕緊帶僑僑就醫,醫師診斷僑僑很可能是退燒藥-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服用過量所導致之「藥中毒」,幸虧發現得早,否則很可能對僑僑的肝臟造成永久損傷。
發燒不一定要吃退燒藥
寶寶發燒時,很多家長會因為緊張,習慣在第一時間餵服退燒藥品,如果一兩個小時後沒退燒,就會再次餵服,以為這樣就能加強退燒效果。甚至有些家長基於方便,會直接將成人用的藥品減量給幼兒服用,但這樣很可能會因用藥過量造成嬰幼兒「藥中毒」。
發燒的定義為中心體溫 ≥ 38度,是一種正常的免疫反應,代表免疫系統正在發揮功能對抗入侵的病原,適度發燒可以增強免疫力,所以不一定要馬上吃藥退燒,一般來說可以分階段處理:倘若體溫未達39度,可以先用「物理性」方式降低體溫,例如調低室溫、保持通風、冰枕,以及洗溫水澡等方式,都可以輔助退燒。很多阿嬤會選擇古老偏方「酒精擦澡」幫寶寶退燒,但台灣兒科醫學會提出建議,『酒精會引起血管收縮,阻礙散熱,而且若寶寶不慎吸入還有中毒之虞,因此不建議酒精擦澡退燒』。如果體溫持續升高,可以考慮用藥,但要注意劑量和用藥間隔。
退燒藥過量會傷肝
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是小兒常用的退燒藥,也就是一般民眾熟知的「普拿疼」®成分,安全性高,因此常用於退燒、鎮痛,一般成人劑量為500毫克/粒,幼兒建議劑量為10~15毫克/公斤,每次用藥需間隔4~6小時。乙醯胺酚過量可能引起肝損傷、噁心、想吐、神智不清,此時需趕緊至醫院使用解毒劑,否則可能造成肝臟永久性傷害。此外,兒科常用的退燒藥還有非類固醇類鎮痛抗發炎藥物(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例如ibuprofen(如表一),建議劑量為5~10mg/kg,每次間隔6~8小時。衛生署建議3歲以下嬰幼兒應經醫師診治後開立處方,遵循處方小心使用,不宜自行使用,而且因嬰幼兒代謝藥品的能力與大人不同,所以應避免拿大人的藥品剝半或減量給小孩服用。
表一:兒科常用退燒藥
備註: 非炎(VorenR)栓劑衛生署核准適應症為緩解發炎及因發炎反應引起之疼痛,臨床上,必要時也會應用在退燒,建議先以低劑量投與,用藥後,也要注意觀察有無副作用出現。
綜合感冒藥可以跟退燒藥一起吃嗎?
有些家長會因為急著退燒,會在短時間內給予多種藥品,例如退燒藥併用綜合感冒藥,以為可以有互補效果,其實這些藥品只是包裝或劑型不同,但成分是類似的,不但不能「互補」,還有可能因過量造成傷害。例如同一種乙醯氨酚成分,就可能被製成感冒糖漿、退燒藥、止痛藥、退燒塞劑等不同廠牌、不同包裝、不同名稱或不同劑型的藥品。一般來說,綜合感冒藥為了要緩解感冒帶來的頭痛或發燒等症狀,大多都已含有退燒藥「乙醯氨酚」成份,倘若為了退燒,在沒有專業人員指示下,自行併用退燒藥,很可能就會導致乙醯氨酚過量,造成肝臟負擔。案例中僑僑之所以「藥中毒」,就是因為媽媽錯誤觀念所導致。
給藥前先瞭解 小兒用藥更安心
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家長,讓嬰幼兒用藥前,一定要了解藥品的作用和成分,而且儘量選擇兒童專用製劑(糖漿藥水),以避免藥品磨粉後可能導致的藥效不佳、分裝不均、劑量錯誤、交叉污染、容易變質…等用藥安全疑慮。更重要的是,用藥前應先詢問醫師、藥師,以免使用錯誤藥品或用藥過量造成危險,服用後若出現不適,應立即停用並就醫。
預防小兒”藥中毒”有撇步
參考資料:
1.台灣兒科醫學會兒童發燒處置建議第二版
2. Know active ingredient in children
3.Ten tips to prevent an accidental overdose
4.Micomedex 資料庫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