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學年度第一學期「家長讀書會」–第三次

clip_image002

宜蘭縣立凱旋國中100學年度第一學期「家長讀書會」3100.12.14

◎書名: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作者:蔡美兒Amy Chua    ◎出版社:天下文化

◎本書簡介:

        這是一個媽媽、兩個女兒、兩隻狗的故事。這個故事原本要說的是中國父母教養小孩比西方父母高明之處。

 

    然而後來說的卻是激烈的文化衝突、一閃而逝的光榮滋味,以及一個十三歲孩子是如何挫掉虎媽的銳氣的。看完蔡美兒教授的經驗,你將對東西方教育方式的差異有更深的體悟,也將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適合孩子的教養之道。

 

    所有的父母都想做對兒女最有利的事。西方父母盡可能尊重子女的個體性,鼓勵他們追求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提供正面的支持與培育的環境;反之,中國人認為,保護子女的上上之策,就是讓他們為未來做好準備,讓他們看清楚自己能做什麼,讓他們具備技能、好習慣,以及自信,因為這些是別人拿不走的。

 

    虎媽認為,童年就是訓練期。對蘇菲亞和露露來說,這表示要上中文課、練習數學,每天還要練兩、三小時樂器(連出門度假也不間斷,周末時練習時間還要加倍)。然而得到的成果說明了一切:這兩個女孩子都是非常優秀的學生:有禮貌、樂於助人、成績優異;露露贏得康乃狄克州小提琴神童獎,蘇菲亞則十四歲就在卡內基音樂廳登台演奏。

 

    然而在這些成就的背後,卻要付出極大的代價。虎媽在一次練習中,威脅要燒掉蘇菲亞的填充動物玩偶;從露露三歲起,虎媽就對這個任性的小女孩毫不留情,自此兩人的戰況愈演愈烈。然而虎媽對自己的要求和對女兒的要求一樣高,她的犧牲──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甘心忍受傷心痛苦,在在表現出她對女兒深深的愛。

 

    《虎媽的戰歌》顯露出東、西方教養世界觀的衝突,然而歸根究柢,這個故事說的其實是一個母親對兩個女兒所懷抱的希望,以及她心甘情願為投資她們的未來所做的冒險。

內容章節:

中國媽媽 很多人在心理琢磨,中國的家長是怎麼把子女教養得那麼成功的;他們很好奇,這些家長是做了哪些事情,才會創造出這麼多的數學奇才和音樂神童。還有,這些中國家庭到底有什麼規矩,他們是不是也可以如法炮製。唔,這我倒是可以告訴他們,因為我是過來人。

以下是一些我絕對不准兩個女兒蘇菲亞露薏莎做的事情:

1.去別人家過夜    2.參加朋友聚會      3.參加學校話劇演出    4.抱怨不能參加學校話劇演出

   5.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 6.自己選擇課外活動 7.任何一科成績低於A  8.沒有每一科都拿第一,除   

    了體育和戲劇以外 9.彈奏鋼琴或小提琴以外的樂器 10.不彈鋼琴或不拉小提琴 ※

 蘇菲亞

    大女兒Sophia這個名字在英文的意思是「智慧」,蘇菲亞的智能早熟,才十八個月大就會認英文字母。蘇菲亞在托兒所的表現十分出色,尤其是算術。別的小朋友都在學習用美國人那種發揮創意的方式(用棒子、豆子、松果)從一數到十,我則是用中國人死背的方式,教會蘇菲亞加減乘除、分數、小數。對我來說,用那些棒子、豆子、松果來演練反而是件難事。蘇菲亞大一點之後,好像得到這兩種文化的精髓。她從猶太人的方式學會探索發問,而我的中國人方式則讓她學到本事,很多的本事。一九九六年,蘇菲亞三歲時,有了兩樣新東西:上了第一堂鋼琴課,以及一個小妹妹。

露薏莎 露露的全名是露薏莎(Louisa),意思是「聞名天下的武士」。露露的中文名字是思珊。珊,是指「珊瑚」,表示清秀端麗,這個名字也很適合她。蘇菲亞是猴年生的,據說屬猴的人有好奇心、聰慧,而且「一般而言會完成交付給他們的任何工作。他們喜歡困難或有挑戰性的工作,因為會激發他們的潛能。」反之,豬年出生的人「任性」、「固執」,常常「暴跳如雷」,但是「絕不會心懷怨恨」,基本上是誠實又熱心的人。露露正是如此。

【序】在愛裡投降── 關於虎媽的戰歌天下文化總監兼總召集人 余宜芳

     書名雖然頗有殺氣,「虎媽的戰歌」說的其實是強悍無比的虎媽,最後在愛裡投降的故事。

     看完全書,也許你會發現,虎媽走過的中西教養價值觀的掙扎,你我其實並不陌生。台灣的父母們,何嘗不是在在矛盾中擺盪?一方面希望孩子快樂學習無負擔,一面又將小朋友送往各式補習班加強功課學習才藝?如果我們夠誠實,每個台灣父母內心,多多少少都隱藏著虎媽的影子吧!

這不是一本傑出的菁英母親得意洋洋分享「成功」經驗的教養書,而是一個母親與兩個女兒透過寫作療癒的真實告白。我們不見得會認同虎媽的教養價值觀與某些極端的教養方法,但她走過的路,絕對可以提醒與啟發每一個父親與母親。

Y正咩媽媽705班導師Y:我認為虎媽和虎爸、虎爺爺、虎奶奶、虎外公、虎外婆,這六人學歷都頗高,而且家庭經濟算優渥,所以教養孩子已經比一般人有優勢,但看這本書僅憑片段或斷章取義的資訊,很容易只看到虎媽的嚴厲,看不見她又深又濃的母愛。只看到她對女兒的高標準,卻看不見她一年365天一天24 小時的陪伴與犧牲;只看見中國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傳統價值觀,卻看不見一個母親最深切的信念。這完會發現「陪伴」是很重要的關鍵點,不過我還是覺得虎媽過份嚴厲,可能會傷了孩子的自尊心,應該要適當、適時、適量即可。

Y【延伸閱讀】Y

《親子天下》洪蘭:是誰把孩子逼瘋? 天下雜誌462 2011-02-18 中時樂活

    當大人只重視分數時,孩子只好作假,而作假會使他更加貶低自己,這個惡性循環最後會使孩子賠上他的精神健康。

    美國最近公布了一個近七萬人的大型精神健康調查,結果發現過去一年內,每五人中就有一人有可診斷出的心智、行為或情緒失常,其中女性(二三.八%)男性(一五.六%)多,十八到二十五歲的年輕人最多。更可怕的是,每二十人(四.八%)中就有一人嚴重到干擾正常生活功能至少兩週以上。十八到二十五歲是在上大學或剛出社會工作的年齡,為什麼還未真正接受社會磨練,就有三○%的年輕人精神失常到可以被診斷出來的地步呢?

    最近俄亥俄州有個父親因為孩子功課不好,將他衣服脫光,罰站在冰天雪地中,被路人看到後,報警吃上官司。或許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些端倪。

    安全感是人類第一大需求,孩子小時因為沒有生存和自衛能力,完全仰賴父母照顧,如果父母不喜歡他、不照顧他,他只有死路一條。所以心理學家洪妮(Karen Horney)和羅傑斯(Carl Rogers)提出一個兒童情緒發展理論,認為兒童如果不確定父母是否喜歡他、接納他,會有嚴重的焦慮,他們必須找出一個贏得父母歡心、讓自己安心的方法。

    為此,許多孩子學會揣摩上意、討好大人或創造一個成績優秀,博得父母歡心的「我」。假如這個理想的我跟真實的我差距太大,就會使焦慮更嚴重,這時孩子會用任何方式去暫時獲得父母的歡心。這是為什麼賓州大學研究發現孩子說謊的最大原因是不想讓父母失望,也是學生作弊愈來愈普遍的原因。當大人只重視分數時,孩子只好作假,而作假會使他更加貶低自己,這個惡性循環最後使他掉入憂鬱症的深淵。

    很多人誤以為分數是量化,最公平,但愛因斯坦就說過:許多重要的東西是不能被量化的(Everything that counts can not be counted)。分數代表的是現在的知識,並不能預測未來的表現。OECD的史萊克(A. Schleicher)說:「『國際學生基礎讀寫能力計劃』(PISA)的目標不在檢驗過去學到什麼,而在未來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術來面對新環境與新挑戰。」所以測的不只是閱讀讀寫能力而已,還包括數學和科學讀寫能力。他認為今日學生必須要能「蒐集、管理、整合及判斷資料,進而解決問題生產新知識,達到參與社會並貢獻社會的能力」,顯現現在要的是綜合的能力。

   史丹佛大學做了一個研究,請受訪的中學老師回答:如果一個學生某次數學成績在六五%,他應該如何對待這個學生?結果有老師抗議:「一個點不能求出斜率,單一的分數對了解一個人的能力沒有什麼價值,更遑論預測未來成功的潛力。」這個觀點完全正確,我們不應再以分數取人,更不值得讓孩子賠上他的精神健康。上個月過世的廣告教父孫大偉在學校時功課不好,老師對他的評語是「該生素質太差」,但是想想看,這個世界若是沒有他,該有多遜色。分數的迷思,一定要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