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凱旋國民中學100學年度家長讀書會閱讀書目

11月書目

陪他走過13——給孩子一次叛逆的機會

青春期為什麼愛叛逆?
親子教育專家楊俐容帶你一探青少年的內心世界,
那些看似難以理解的行為,背後都隱藏著重要訊息。
原來孩子「叛逆有理」,只是你還沒發現。

「不要期待孩子擁有平順的青春期,碰到危急、急難,父母一定要出手;但險而不危,只要陪伴和支持,不出手比較好。」

青春期是人生中最狂飆的一段時期,而當青少年的父母更像是如履薄冰;明知道應該放手讓孩子走自己的路,卻又害怕他跌得頭破血流。在鬆與緊之間,進退兩難。

其實,不只孩子在這段時間經歷生理和心理的轉變,父母也需要時間來調適心態、轉換角色。如果親子雙方能試著理解彼此的感受,彈性空間就會多一些,衝突也會少一些。

親子教育專家楊俐容從心理學的脈絡,一一解析青少年種種令父母不安、疑惑的叛逆行為。她根據多年的諮詢經驗,提出具體的建議;也分享自己和兩個女兒的故事,即使專業如她,面對孩子還是會有不知所措的時候。

她從母親身上體認到,教養孩子最重要的是「態度」,而不是「技術」。對於青春期的叛逆,她鼓勵父母「面對它,接受它,然後放下它。」改變心態,以同理心來理解孩子,在該出手的時候給予協助,其他的就放手讓他自己闖蕩吧。

陪他走過13歲:給孩子一次叛逆的機會

clip_image002

12月書目

這是一個媽媽、兩個女兒、兩隻狗的故事。這個故事原本要說的是中國父母教養小孩比西方父母高明之處。

然而後來說的卻是激烈的文化衝突、一閃而逝的光榮滋味,以及一個十三歲孩子是如何挫掉虎媽的銳氣的。看完蔡美兒教授的經驗,你將對東西方教育方式的差異有更深的體悟,也將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適合孩子的教養之道。

所有的父母都想做對兒女最有利的事。西方父母盡可能尊重子女的個體性,鼓勵他們追求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提供正面的支持與培育的環境;反之,中國人認為,保護子女的上上之策,就是讓他們為未來做好準備,讓他們看清楚自己能做什麼,讓他們具備技能、好習慣,以及自信,因為這些是別人拿不走的。

《虎媽的戰歌》顯露出東、西方教養世界觀的衝突,然而歸根究柢,這個故事說的其實是母親對女兒所懷抱的希望,以及她心甘情願為投資她們的未來所做的冒險。

虎媽的戰歌

clip_image004

3月書目

他因為「天生無可救藥的使命感」,寫下這本書……
他因為「一種油煎火燎的急迫感」,站出來率先發難……

教育必須是為學生照亮未來的探照燈,而非重複過去的後照鏡
教育不應是倒滿一壺水,而是點亮一根蠟燭!
教育是一個社會最重要的隱形建築,必須一磚一瓦層層累積。
用教育救台灣的未來,或許傻氣,但我們必須一試!

教育,是一個社會最重要的隱形建築,真正的文化生命必須正本清源,從教育的起始點開始涓滴累積方可成就。對於台灣教育未來,我有殷切的期許,也有深重的憂慮。我始終認為,國家要為未來準備人才,學校也必須為青年發展天賦,我們的教育必須適時扮演這個急如星火、救亡圖存的扎根角色。

我明知道透過這本書,未必立即能有所改變,但帶著天生無可救藥的使命感,我仍選擇站出來,期許我們能用教育的火光照亮台灣。

站在台灣文化的制高點上,教育應該不一樣。

 

教育應該不一樣

clip_image006

4月書目

許多父母都不禁發出喟嘆:「他們也為孩子做了很多!這年頭父母到底該怎麼做呢?」其實,現代父母可能更要常常自我提醒:「不必給孩子最好的!」

因為做到一百分的父母,可能會讓孩子體會不到自己的力量,變成一個不及格的大人。 本書將會讓您知道,讓孩子「感動」,才是教養的真正關鍵力量, 也是孩子的人生路上,幸福的真正力量。

不必給孩子最好的

clip_image008

5月書目

父母「不敢」的事很多,這是不是就意味著,你的孩子這輩子都別想碰了。
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同,卻都要隨著父母的「敢與不敢」而活著嗎?
當孩子十二歲的時候,你說不,他沒有空間可以反抗。反抗,往往造成兩敗俱傷。
但是我將眼光看到了未來,當孩子成年之後——
請問我們要如何面對自己心裡的各種恐懼?

當孩子十八歲開口跟你說,他要去做什麼的時候,你敢說不讓他去嗎?
我不敢。

大家都說,「要父母放手,好難」。
但我們一定要做到啊!就當它是一種修行吧。
年輕的爸媽,第一個需要建立的概念,是什麼呢?——
「你自己獨立嗎?你願意獨立面對自己的老年嗎?」

孩子成年的時候,就是與父母分道揚鑣的時候,
巴望一輩子黏著孩子的父母,最後,有誰得到幸福了?
真的能放手的,成全的不會只有孩子,還會有自己的後半生。

真的放手讓你飛

clip_image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