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 社會領域-歷史 教學活動設計

壹、單元名稱:第三單元 近代中國的劇變 第5章 第四節 中日八年抗戰

貳、學習目標:

1.了解抗戰前後的國內外形勢發展

2.了解中日戰爭的爆發、經過與結果

3.掌握中日雙方的戰術。

4.了解中日戰爭對中華民國的影響與意義

5.評價國家在面臨內外交迫時,全民團結的重要性

6.體認國際支援的重要性

7.體會國家在內憂外患交侵時的困窘

8.感受戰爭的艱辛及對人民生活的影響

[@more@]參、教學內容:

中日戰爭

一、引起動機

1.提問

(1)詢問學生對日本人的印象如何?有沒有聽過自中國來台的老兵談起日本人?他們對日本的印象如何?

(2)請問學生有沒有聽過南京大屠殺的內容?在觀看相關報導、照片後,有何感想?

2.歌曲MV欣賞: 1937 作詞作曲:黃立成

3.剪輯電影片段欣賞: 南京!南京! (2009)導演: 陸川 編劇: 陸川1937。

葉問(2008) 導演:葉偉信。

4.講述

(1)七七事變的爆發,蔣中正宣部全面抗日。

(2)中日雙方的戰略。

(3)淞滬會戰經過。

(4)南京大屠殺以及汪兆銘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5)國民政府後撤重慶。

(6)日本偷襲珍珠港,使中國不再獨立作戰,逐漸獲得外國援助。

(7)中英美簽訂平等新約與開羅會議。

(8)雅爾達會議與日本投降。

5.讀圖

(1)配合圖照,說明中國軍隊在八一三松滬會戰英勇抗日的事蹟與歷史意義。

(2)配合圖照,說明南京大屠殺期間日本人的暴行。

(3)配合圖照,說明開羅會議時的過程與意義。

二、教學重點強調

1.中國一致抗日,使日本更積極製造事端,七七事變終於引發了中國全面抗戰。

2.抗戰初期,中國雖然軍備武器落後,卻能以堅強的戰鬥意志,以及利用「空間換取時間」戰術,粉碎日本「三月亡華」的野心。

3.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日軍進行南京大屠殺,又扶植汪兆銘在南京成立南京政府,企圖分化中國。

4.民國30年,日本偷襲珍珠港,迫使美國加入二次大戰,扭轉戰局。

5.雅爾達會議是同盟國為求蘇軍加入亞洲戰場而出賣中國,讓蘇聯趁機提出苛刻條件。其內容對於中國的前途和戰後世界的命運,有重大

的損害與影響。

6.美國為了盡早結束戰爭,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後,日本投降,結束中國的八年抗戰。

7.日本政府曾刻意隱瞞南京大屠殺的事實,甚至篡改史實,我們應體悟歷史的教訓,不是要挑起舊恨新仇,而是要避免再重蹈覆轍。

肆、教學時間:三節課

伍、相關能力指標:

2-3-3 瞭解今昔中國、亞洲和世界的主要文化特色。

2-4-2 認識中國歷史(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的發展過程。

2-4-3 認識世界歷史(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的發展過程。

2-4-4 瞭解今昔臺灣、中國、亞洲、世界的互動關係。

2-4-5 比較人們因時代、處境與角色的不同,所做的歷史解釋的多元性。

2-4-6 瞭解並描述歷史演變的多重因果關係。

6-4-1 以我國為例,瞭解權力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型態等如何相互影響。

9-4-3 探討不同文化背景者在闡釋經驗、對待事物和表達方式等方面的差異,並能欣賞文化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