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垃圾爆滿 繞著地球跑

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週四(9/01)公布的最新報告顯示,自人類開展太空時代五十四年以來,太空中的垃圾數量已經達到臨界點,也就是垃圾多到能在軌道不斷相撞,而且一撞還會產生更多碎片。研究報告呼籲,各國應該協助清理太空垃圾,以免撞擊到繞行地球的一千個人造衛星,或甚至和太空船相撞。

太空中光是可以用雷達追蹤的大型太空垃圾,就多達兩萬兩千個,其他體積較小的太空垃圾更是多不勝數。太空垃圾包括報廢或故障的人造衛星,發射火箭時的推進器與其他零件。眾多太空垃圾以兩萬八千一百六十四公里的時速繞著地球飛行,對人造衛星和太空船都是莫大威脅。今年六月,就有一塊太空垃圾,差點撞到國際太空站,迫使太空站的六名太空人逃到救生艙避難。

根據衛星產業協會資料顯示,目前繞行地球的人造衛星約有一千個,用於商業、軍事、民生等用途,人造衛星產業每年營收高達一千六百八十億美元。

美國航太總署(NASA)科學家表示,近四年來曾有兩次重大事件讓太空垃圾數量加倍,抹殺了過去二十五年來控制太空垃圾數量的一切努力。先是二○○七年,中國發動反衛星導彈實驗,發射導彈,摧毀報廢的風雲一號衛星,產生多達十五萬個大於一公分的碎片,還有三千一百一十八個地球雷達能偵測到的大垃圾。第二起事件發生在二○○九年,美國一枚民用通訊銥衛星和俄羅斯一枚報廢衛星在西伯利亞上空相撞,產生數千件太空垃圾,這也是全球第一次的衛星相撞事件。  (2011/09/03 04:21)

又有一顆小行星掠過 不會撞地球

美國太空總署下屬噴氣推進實驗室11日發佈消息稱,一顆小行星將於美國東部時間12日6時50分(北京時間18時50分),與地球「擦肩而過」,但不會對地球造成任何威脅。
[@more@]
新華社報導,此前有兩顆小行星於9月8日剛剛安全地飛掠地球。噴氣推進實驗室表示,12日將近距離飛掠地球的這顆小行星編號為2010 TD54,僅有一輛小轎車那麼大。它最近時距離地球表面大約為4.5萬公里。整個飛掠過程中,這顆小行星「撞上地球的可能性為零」。

這顆小行星是美國「卡塔利娜巡天系統」望遠鏡在10月9日的例行巡天監測中新發現的。據估算,它直徑僅約5至10米,屬於小個頭近地天體。

據噴氣推進實驗室提供的數據,太空中約有3000萬顆近地小行星未被發現。平均每天都會有一顆直徑5米的小行星進入地月系統內。而平均每兩年,就會有一顆小行星撞入地球大氣層。類似2010 TD54這樣大小的小行星,即便進入地球大氣層,也很快會在大氣中焚燒殆盡,不會對地球表面造成任何破壞。(2010/10/13 01:08)

科學家:地球邁入新地質時代–人類世

科學家:地球邁入新地質時代–人類世

更新日期:2010/03/28 21:27

(中央社台北28日電)科學家宣稱,地球已進入新的地質時期,即新人類紀元。人類已對地球造成非常廣泛而前所未見的變化,我們可能正邁入地質史上的新階段。
[@more@]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報導,科學家認為,由於環境污染、人口暴增、都市化、人類移動、大量採礦、以及化石燃料的使用;人類已徹底改變地球生態,勢必會影響到未來數百萬年。 專家憂心,人類對地球造成的傷害,將導致地球史上第六次大規模物種滅絕,數以千計的動、植物將不復存在。 這個稱為「人類世」(Anthropocene)的新時代,將成為單一物種行為所形塑的的第一個地質時期。「人類世」原意是指新人類。

儘管科學家早已非正式的使用「人類世」一詞長達10多年,科學界正考慮要將該詞正式端上檯面。專家已組成工作小組,負責蒐集各種證據,證明地質時代將從現今的「全新世」(Holocene)進入「人類世」。 專家小組將考量人類活動對地球造成的影響,包括生物多樣性、岩石結構、以及污染和採礦等其他因素的衝擊。專家小組希望未來三年內能夠將研究成果提交到「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Geological Sciences, IUGS),再由該會裁定地球是否已進入新地質時期。 這項理論是由一科學家小組所提出,該小組成員包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克魯岑(Paul Crutzen)。

科學家小組在研究中作出以下結論:「人類世在人類史上和地球史上都代表著新的發展階段,此時自然力量和人類力量緊密相連,因而兩者命運休戚與共。就地質學而言,這是地球史上相當顯著的事件。」(譯者:中央社蔡函岑)99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