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認識”藤壺”

每個人在海邊潮間帶的礁石上、舊船底或漂流物上都可輕易地發現藤壺的蹤跡。牠們堅硬的外殼酷似某些軟體動物,看起來像是一座座小型的火山。牠們體殼的頂部是殼口,開口覆蓋著兩對小骨板。與其他在海岸邊活動自如的甲殼類近親不同的是,我們所看到的藤壺成體都是固定不動地黏附在底質上生活。在藤壺的生命初期,牠們選定了某個特定的石頭、木頭或其他堅硬的底質,一旦附著上去,那兒便成為牠們一輩子的家。
[@more@]
藤壺屬於「顎足綱」的「蔓足下綱」,其下包括了「圍胸超目」、「尖胸超目」及「根頭超目」。目前已知的藤壺種類超過1,000種。

雖然藤壺的成體無法移動,但是牠們的幼生可以。這些幼生其實非常活躍,藤壺生活週期中這兩個階段區分地非常清楚。浮游性的幼生階段,先是在水體中漂浮或游泳,接著,在幼生的後期,尋找到合適的地點之後,便著生固定,成為不能移動的成體。

              

絕大部分的藤壺是雌、雄同體,簡單來說就是在一個個體中會同時具有雌性的器官(卵巢)及雄性的器官(陰莖),這對於一輩子黏附在石頭上的動物來說,可能較為便利些。但是當藤壺要進行交配時,牠們通常一次只能選擇擔任一種性別。自體受精在藤壺中偶而會發生,某些種類的藤壺可以用自己的精子使自己的卵自體受精。

從深海的海底、海底熱泉區、珊瑚礁區,海龜、鯨豚與蟹類的堅固體表,蝦、蟹類的鰓上,以及海底與海邊潮間帶的礁石上,還有紅樹林的樹幹上,以及船隻的底部與各種天然或人造的漂流物上,都可以發現藤壺的蹤跡。不同棲地的藤壺為了適應環境而產生了不同的外觀形態。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習資源

校園植物標本製作

這是今年寒假的課程,今天有空將這個學習課程稍作說明

多數的孩子、學生對會動的生物比較有感覺,所以小昆蟲小寵物總是讓人很喜愛
反觀植物,就是得到開花的季節才容易將人的目光吸引,
不過其實,植物的可愛絕不僅有繽紛多彩的花,透過校園環境的介紹,透過簡易的解說,
學生會慢慢注意到,
原來有些植物也會毛毛的,
原來有香氣的,除了花外,葉子也有,
原來看起來並不起眼的路邊小草,也有它了不起的生存策略…

從校園導覽到植物標本製作,
從在野外看植物,到將植物帶進教室仔細端詳並處理

我們和學生都會有很多收穫喔!

 

     採集校園植物 

     標本固定,查閱圖鑑

     就要完成我的第一份植物標本囉!

 

校園的植物界生物

最近剛剛上完4-3植物界,在這單元裡我們學了許多植物的特徵

不論是形態上、構造上的差異,大家可以試著思考一下這些差異對生物演化、環境適應有沒有意義喔!?

校園裡,老師已經找到許多蘚苔植物(地錢、土馬騌)、蕨類植物、和被子植物,唯獨沒有裸子植物

不知道你們找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