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認識”藤壺”

每個人在海邊潮間帶的礁石上、舊船底或漂流物上都可輕易地發現藤壺的蹤跡。牠們堅硬的外殼酷似某些軟體動物,看起來像是一座座小型的火山。牠們體殼的頂部是殼口,開口覆蓋著兩對小骨板。與其他在海岸邊活動自如的甲殼類近親不同的是,我們所看到的藤壺成體都是固定不動地黏附在底質上生活。在藤壺的生命初期,牠們選定了某個特定的石頭、木頭或其他堅硬的底質,一旦附著上去,那兒便成為牠們一輩子的家。
[@more@]
藤壺屬於「顎足綱」的「蔓足下綱」,其下包括了「圍胸超目」、「尖胸超目」及「根頭超目」。目前已知的藤壺種類超過1,000種。

雖然藤壺的成體無法移動,但是牠們的幼生可以。這些幼生其實非常活躍,藤壺生活週期中這兩個階段區分地非常清楚。浮游性的幼生階段,先是在水體中漂浮或游泳,接著,在幼生的後期,尋找到合適的地點之後,便著生固定,成為不能移動的成體。

              

絕大部分的藤壺是雌、雄同體,簡單來說就是在一個個體中會同時具有雌性的器官(卵巢)及雄性的器官(陰莖),這對於一輩子黏附在石頭上的動物來說,可能較為便利些。但是當藤壺要進行交配時,牠們通常一次只能選擇擔任一種性別。自體受精在藤壺中偶而會發生,某些種類的藤壺可以用自己的精子使自己的卵自體受精。

從深海的海底、海底熱泉區、珊瑚礁區,海龜、鯨豚與蟹類的堅固體表,蝦、蟹類的鰓上,以及海底與海邊潮間帶的礁石上,還有紅樹林的樹幹上,以及船隻的底部與各種天然或人造的漂流物上,都可以發現藤壺的蹤跡。不同棲地的藤壺為了適應環境而產生了不同的外觀形態。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習資源

太空垃圾爆滿 繞著地球跑

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週四(9/01)公布的最新報告顯示,自人類開展太空時代五十四年以來,太空中的垃圾數量已經達到臨界點,也就是垃圾多到能在軌道不斷相撞,而且一撞還會產生更多碎片。研究報告呼籲,各國應該協助清理太空垃圾,以免撞擊到繞行地球的一千個人造衛星,或甚至和太空船相撞。

太空中光是可以用雷達追蹤的大型太空垃圾,就多達兩萬兩千個,其他體積較小的太空垃圾更是多不勝數。太空垃圾包括報廢或故障的人造衛星,發射火箭時的推進器與其他零件。眾多太空垃圾以兩萬八千一百六十四公里的時速繞著地球飛行,對人造衛星和太空船都是莫大威脅。今年六月,就有一塊太空垃圾,差點撞到國際太空站,迫使太空站的六名太空人逃到救生艙避難。

根據衛星產業協會資料顯示,目前繞行地球的人造衛星約有一千個,用於商業、軍事、民生等用途,人造衛星產業每年營收高達一千六百八十億美元。

美國航太總署(NASA)科學家表示,近四年來曾有兩次重大事件讓太空垃圾數量加倍,抹殺了過去二十五年來控制太空垃圾數量的一切努力。先是二○○七年,中國發動反衛星導彈實驗,發射導彈,摧毀報廢的風雲一號衛星,產生多達十五萬個大於一公分的碎片,還有三千一百一十八個地球雷達能偵測到的大垃圾。第二起事件發生在二○○九年,美國一枚民用通訊銥衛星和俄羅斯一枚報廢衛星在西伯利亞上空相撞,產生數千件太空垃圾,這也是全球第一次的衛星相撞事件。  (2011/09/03 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