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2依校內需求評估制定宜蘭國小校務發展計畫藍圖
(一)、學校校務發展計畫藍圖
學校發展猶如海上行船,需有引領明確方向的碼頭燈塔做為指引,始能快樂平安的返航,而學校願景正如扮演引領燈塔的重要關鍵,其乃學校永續發展之根本,更是學校發展過程中之重要依據,本校在發展委員會之有效運作及全體親師生之共同參與下,依教育理念、學生需求、社會需求、學校需求、學習心理及學校發展情境的SWOTS分析等六個向度,形成對於學校願景之共識(如圖一),茲分述如下:
圖一 宜蘭國小學校願景分析要素
1、教育理念
面對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學校教育將以學生生活為中心,配合其身心能力發展歷程;尊重個性發展,激發個人潛能,培養學生從自重到自愛,進而擴及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互重互愛及和諧關係,並臻整體之健康發展並達成有情有愛的全人教育。因此,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希望他能獲得社群(community)的認同與欣賞,如果一項新穎的想法只是個人的孤芳自賞,那麼這樣的內容將會因為得不到他人的認同,也就顯現不出他的意義;此外,在現今知識爆炸的時代,很多事情的絕非個人的努力就能成功,因此在我們的課程當中,我們希望孩子不僅能習得智識與技能的基礎,更能提升孩子的情緒智商,讓學習者充分體現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互動的重要性並帶給孩子成功的經驗。
2、學生需求
學生本是教育的主體,更是學習的主角,而在學生需求的因素中我們所考量的方向包含有學生的興趣與學生的需要以及其先備知識(prior knowledge)與經驗,並以此作為課程目標的來源之一。在這個向度中,若能透過適當的引導尊重孩子的多元智力發展,孩子的需求一定能得到滿足;此外,唯有營造愛、關懷與和諧的環境,我們的孩子才會樂於學習、樂於分享,把學校當成自己另一個溫暖的家。
3、社會需求
教育體是存在於社會當中,因此勢不可避免受到社會的影響,是故在學校願景的形成必然會反映社會的需求,而在社會的向度中,我們不只強調整個大社會的需求,我們亦考慮一套課程目標形成所適用社區的需求,亦即社會這一個向度所包含的是大社會的趨向與社區的需求;此外,在這個向度當中亦包含家長的參與。我們社會發展的趨勢是民主的、多元的。民主社會中,國民要有理性與溝通的素養;多元社會中,國民的特質是開放與尊重。溝通過程是多元開放的,激勵多樣性的獨立思維方式,尊重各種不同的合理觀點,分享個別族群的生活以及欣賞不同文化。此外,亦由於社會文化的變遷,社會大眾及社區家長多認為孩子的身體健康發展是不可忽略的一環,因為唯有健康與快樂的身心,才能有無限的希望。
4、學校需求
本校創校迄今九十六年,在歷史的傳承下,教職同仁個個認真負責,老幹有經驗,新枝有活力,充滿教學熱忱,願犧牲奉獻,全心全力投入,教師多年來不斷接受開放空間、親師合作、課程統整、多元評量、社區學習步道及主題研究各項研習,老師逐漸提昇專業智能,對教學更有自信,願做更多創新與改變。而本校在弦樂團、桌球班及舞蹈社的表現歷年來成績斐然更是有目共睹。在學校的向度部分,所考慮的要項包含學校的軟、硬體及教師的需求與考量,」在這樣的考量下,學校的需求旨在塑造溫馨和樂的教育環境,推動親師合作關係,營造多贏之局面。
5、學習心理
學生的學習心理為課程設計當中一項重要因素,課程的設計除應重視邏輯的結構外,更應重視心理結構的層次部分。除此之外,學習心理學在課程發展過程中亦可扮演篩選與排序的角色,他是把經由社會、學生及學科等所形成的暫時性目標,透過該學門學習心理與認知發展的研究為規準,篩選出適合學生學習的課程內容目標。皮亞傑(Piaget)之發展心裡學將認知結構視為一個追求平衡的機制,透過平衡與調適的過程調和失衡狀態;維果斯基(Vygotsky)則強調語言溝通在學習中的重要角色,以及透過鷹架作用發展進側發展區的可能性。因此,在本校課程發展過程中,將重視如何提供學生適當協助,透過溝通與互動,讓學生體認學習的快樂。此外,學習是一系列的過程,並非暫時的結果,在學習序列的安排上,本課程重視讓學生從經驗、察覺、理解到內化,使學生的學習能學得踏實、學得實在。
透過以上六個向度的分析演化成學校願景。
(二)、學校條件分析(SWOTS)
因素 | Strength 優勢 | Weakness 弱勢 | Opportunity 機會點 | Threat 威脅點 | Strategy 因應策略 |
地理環境 | 。位居市區中心,交通便捷。 。比鄰中山公園、幾米公園及市立圖書館。 | 。社區老舊、且以商業為主、人口向郊區發展遷移。 | 。對外交通方便、鄰近各行政機關、文化氣息濃厚。 | 。比鄰中山國小。 | 。未來與中山國小,共用校地發揮優點。 |
學校規模 | 。校舍均為新建、美輪美奐 。適合小班小校經營政策 | 。無擴充校地可用。 | 。以三十班規劃、完成校舍改建、未來可以不受工程新建之困擾。 | 。校地狹小、活動空間不足。 | 。優先遷校,或請局 。少子化,正可調整 |
硬體設備 | 。校舍新建、設備現代化符合教學需求。 | 。戶外空間狹小,學生活動受限。 | 。改善現有硬體設備、向空中發展。 | 。中山國小校地廣大、學生有足夠活動空間,客觀條件對本校不利。 | 。爭取經費,規劃校區,作更有效率的利用。 |
教師資源 | 。教師教學經驗豐富。 。教學態度積極認真。 | 。縣內進修機會多,因課務繁重無法充分參與。 | 。學校教師各具專長,資源豐富。 | 。因應學校規模,無法使每位教師充份發揮專長。 | 。營造良好工作氣氛,使工作團隊樂於合作付出。 |
行政人員 | 。具服務熱忱。 。職員皆經考試錄用。 | 。受編制所限制、人員不足、每人身兼數職。 | 。適時調整個人行政工作 。充分發揮專長。 | 。政府財政困難、人員編制不足。 。兼任行政教師行 | 。適時反應、拒絕不當的公文與教學無關的工作。全力以學生教學為主。 |
學生狀況 | 。家長社經地位高、重視家庭教育、學生素質好。 | 。生育率降低。 。學區距離校址較遠。 | 。附近學校校地小、部分學生轉至本校就讀。 | 。鄰校校區硬體逐漸改善,且校區廣闊活動空間大、將吸引一些學生前往就讀。 | 。全力辦好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事業,藉以凸顯本校特色。 |
家長配合 | 。熱心家長積極投入學校活動。 。學區家長年輕對教育較為關心。 | 。學校辦理各項活動急需志工參與和協助。 | 。合唱團、弦樂團及桌球隊等後援會積極投入。 | 。學校空間不足無法提供家長固定且較佳的協商場所,故較不易凝聚共識。 | 。就現有場所中安排家長會固定場所。 。若有空教室優先提供家長會使用 |
社區資源 | 。鄰近行政機關、方便配合教學需求。 | 。舊社區已定型、重新改造不易。 | 。新興社區逐漸成行、成為日後學校資源。 | 。行政機關陸續南遷、原有優勢漸失。 | 。利用資訊融入教學,以網路資料彌補。 |
(三)學校發展條件分析(SWOTS)
宜蘭國民小學 學校發展條件分析 (104.06.30經課委員會審議通過) | |||
向度 | 現況概述 | 精進目標 | 行動策略 |
課程發展特色與需求 | 1. 本校獲教育部103年度營造校園空間美學暨發展特色學校計畫特優~「家,是宜蘭好所在」 2. 98學年度建立學校願景目標:「看見宜蘭 看見卓越」 3. 在願景之下,進行三大課程主題:「好YI-LAN」、「LOHAS學習」、「E級表現」。 4. 學校願景目標以「融入各領域主題教學」和「彈性學習節數—學校特色課程與學校活動」方式落實在教學中。 | 1. 依據學校願景目標,提升教師專業知能。 2. 持續加強語文能力(本國語、英語),維持與國外姊妹學校交流。 3. 持續學校特色課程,並逐年調整,以適應環境與社會變遷。 4. 了解並愛護學校週邊環境,善用資源,培養愛護家鄉的情懷。 | 1. 積極主動配合週邊政府單位、民間社團推廣活動,融入(體驗)於各領域或特色課程。 2. 善用市立圖書館、學校圖書館紮下基礎,繼續深耕閱讀;建立閱讀課程地圖,提升學生語文能力 3. 重視數學領域之延伸及推廣,並以數學童玩館、公園玩數學為師。 |
課程發展資源與整合 | 1. 社區資源通暢,有優質健全之家長會組織,大力支持學校經營。 2. 交通便捷、位居重要行政中心旁,緊鄰圖書館、火車站、市場,在發展課程特色時,容易取得支援與資源。 | 1. 善用週邊環境空間,從教室到現場,讓學習不再拘限於教室中,使學校課程更具特色。 2. 強化學校特色課程與社區學習的連結。 | 1. 分析領域課程,適時以融入、延伸的方式,逐年規畫各環境空間之學習內容。 2. 建立校外教學資料庫,縱向連結學生學習目標,規畫更適切的校外教學活動。 |
課程發展評鑑機制 | 1. 依規定成立課程發展委員會,定期開會,組織完整。 2. 教師間進行同儕視導、課程省思。 3. 使用課程評鑑工具:家長問卷、特色課程省思表、教師領域課程會議討論記錄。 | 1. 經由討論、分析、再修正的歷程,精緻學校課程特色。 2. 持續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透過教師的專業獲得課程執行的評鑑。 | 1. 分析評鑑工具資料,確實進行課程的修正。 2. 引進課程專家學者,帶領學校教師進行課程專業對話。 3. 繼續積極參加課程設計相關競賽,鼓勵教師參予課程研究;配合教育政策之外部評鑑機制,確實執行本校課程發展之評鑑。 |
(四)目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