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高中課程評鑑表格
宜蘭縣立南澳高中99學年度第2學期課程發展委員會討論題綱暨會議紀錄
從青少年學業上的困擾談各階段生涯規劃的問題與對策
壹、 青少年的定義及其與中等學校教育的關係
廣義來說:青少年是指年齡在十二歲與十八歲之間,介於兒童期與成人期的過渡階段。就我國的學制來看,在此指的青少年是代表國中階段與高中階段的學生。從前面所提到的「過渡」二字就可想見,處在這一個階段的青少年不論是生理或心理都面臨著相當大的變化;青少年脫離了兒童時期不成熟的階段,而往成人的階段邁進。但是這個階段就我們所知,青少年不論是在生理或心理都和兒童時期不一樣了,所以中學的教育負有很大的責任,不論是此時期的認知及心理若是不能夠建立起整合的能力或會造成學生在日後的生活上的困擾。
在青少年時期所具有的特徵包括:
1.不愉快的情緒多:在這一個階段的青少年脾氣多是陰晴不定的,容易暴躁發怒。所以這時期被稱為「狂飆期」。「狂飆期」最初的意思是指青少年因為突然的變化在身體方面造成適應的困難而導致情緒方面的起伏不定。
2.群性的發展:因為意圖爭取心理上的自由與獨立,所以此時期的青少年們以家庭活動為主的活動減少了,而轉向同儕朋友的活動居多。在人際關係方面能夠適應的話,有助於其心理上的發展。
3.次級文化的產生:承上點所敘述,由於同儕之間有其特殊的需要與價值,於是形成期特殊的次級文化。同儕關係的維持對青少年而言是很重要的大事,不但可以滿足其安全感與隸屬的感覺,也象徵其獨立的意義,而次級文化的產生正為青少年不同於世俗文化的表現。
貳、 青少年行為問題起因
青少年時期相當於國高中的階段,而這正是中等教育的施教範圍,所以在此以青少年在教育方面的問題來探討其偏差的行為。青少年問題的成因:青少年階段比其他時期的變化更為急遽,此時期不僅面臨到體型、外貌、第二性徵等生理方面的發展,於認知情緒、價值觀、社會關係等心裡因素都彰顯出來。青少年正值成長階段,其生理、心裡及生活調適,都需要家庭、學校及社會提供適切的照應。青少年輔導的目標不但在健全其身心,更重要的在於可以針對其本身的需求或問題來給予回應與解決的方案。年輕人面臨升學、就業及生活壓力,產生的徬徨無助或偏差的言行,有待不斷的改進。
夏林清提到目前在學校的教育制度上是屬於聯考主導的升學機會結構,此結構重點在升學考試與學校制度設計兩者的關係。而學校的升學制度或整個教學的重點所隱含的得與失帶來了值得爭議的話題,尤其是對這時期的青少年更有極大的關係,所以整個教育制度涵蓋的範圍對青少年造成了更為廣泛的影響。從教學的方式來看:因為管理規則的僵化再加上學生學習的過程裡面受到了不公正的壓抑,使得每個人雖都有擁有自己的特殊專長,但受到某些科目的影響導致其專長無法發揮。後來的教改推行了推薦徵選的入學方式,令學生得到可以大展長才,發揮自己潛能的機會。
另外就青少年特定的文化(即所謂的次級文化)來談,學生在這一個階段或者有某些不同於一般學生的文化,所以被標註上了有問題的標籤。(Talcott Parsons)提到同儕團體的次級文化:同儕團體是兒童青年的志願結合(voluntary association)具備兩種心理學上的功能,1.脫離成人控制,開闢運用獨立思考能力2.提供成人以外所給予的許可與接納機會。其實有些青少年的次級文化是很有特色的,只是有時不被大人視為重要的文化,而欲除之而後快。青少年次級文化的形成是由於提供機會在現實生活當中找到自己自主權的實踐,而且也能在同黨中找到認同,於是在青少年的心中顯得異常重要。成年人對於次級文化應採取的態度不該是消極的預防,而應代之以積極的態度去辨別此次級文化的良窳,提供給青少年正確的認知與反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社會的變遷導致各種文化價值觀的改變所以犯罪率也逐漸地升高。影響青少年不良行為產生的因素成因大概有本身、社會環境等。在中學生參與社會生活歷程中,有三種有利的社會化媒介者。父母、師長、同儕(影響力不容小覷(邱兆偉)。同儕之間由於彼此之間的處境相似,所以對對方影響力也很大,前面才會說到其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同儕團體的特徵包含:1.地位平等不似父母或教師帶有權威及強制性2同儕相處比較不在乎社會之成敗得失3.在同儕活動自建標準、可擺脫成人的標準,青少年在學業群性及影響方面均甚於兒童期(呂俊甫,民76)。
參、學校教育對青少年的影響
青少年在升學制度下被剝奪學習權利如:受制於整個升學制度之下,亦即在整個的制度之中大多為考試主導的教學環境裡面,於此方面不適應的學生一再受到貶抑。另一方面,教育收到文憑至上與考試制度的影響窄化成智育的學習,其他與考試無關的綜合活動之學習皆被視為無用的另外因興趣而參加的社團活動也不被鼓勵。而鄉下成長的兒童雖然很活潑快樂的學習,但被賦予低成就的評價,造成其學習意願的低落。學校乃介於家庭與社會之間的社會機構,負有教育及社會控制的功能。個人對學校的附著程度,決定於個人在學校中的表現、能力與智商。孩子不附著於學校,而輕易從事犯罪行為,乃是因為在學校的表現不佳,不能符合學校的期望,而減低對學習的興趣和對學校的附著程度,相對提高犯罪的可能。反之在學校表現良好,有足夠能力來解決學業上的困難,越對學習有興趣,越附著於學校團體,對未來前途亦有較高期望。
社會控制理論認為學校和家庭相比較,在社會化能力方面,顯然具有一些優勢:1.學校是由老師以特定之目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監督2.老師受過專業的訓練更能有效的確認何者為偏差行為3.學校更有志於訓練學生的紀律,以控制學生的不良行為(Gottfredson & Hirschi , 1990)。因此,學校對於個人的社會化作用,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青少年問題行為的發生源於家庭,但在學校期間逐漸成形,而現有學校體制,以升學為導向,無法順應學校嚴格課業要求的青少年,自然無法順應學校生活和形成積極的學校互動行為,自然較易產生偏差行為。青少年無法順應升學導向的學校生活,又無法得到父母親的支持,甚至於發生過度的管教行為,導致於發生逃學、逃家的行為,或形成未升學、為就業行為,是青少年心智為發展完成前提早接觸複雜的社會,形成青少年問題行為另一主要誘因。
綜前所論可知學校對青少年帶來困擾並造成其對整個學校疏離的因素在於只重升學的缺失,在要求升學率的體制之下整個學校有如下所述的的做法:像採能力編班的方式,明顯將學生區分了智商高低的等級,導致成績比較差的學生有挫折感。另外的因素還包含,像是班級數的大小、以及如上所述的能力編班、學業成就的因素等。班級數大小不只對青少年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在整個教育環境中,這已經是不可爭論的事實,班級數越大學生的需求或問題越不容易被發現,所以其只好被忽略了。不只是學習的資源不夠平均分配,整個教室的管理也比小型班級來的辛苦,學生在這段求學的過程中有些人可能是長期受到忽略的學生,這樣可能會令他們便得退縮自卑甚或有些學生會被導往行為偏差的方向。編班的問題一直是值得爭議的問題,不論採常態編班或是能力分班都有其利弊,每個人著重的層面不同,所採取的看法就有天壤之別。我國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其立意便是在維護每一個人接受教育的權利,有人認為能力分班的好處無非是學生容易教,而且可以使每一個人接受適合其能力的學習方式,但是這樣分班的結果所造成的是有些學生逃避整個學校教育,而採常態編班的好處在於教育方向可以朝向正常化的發展,並且也符合教育機會均等的精神。
學業成就的因素國內偏重智育的教育,在中學階段的教育為甚,在學業方面表現的比較好的學生比那些屢屢在課業上受到挫折的學生來的有自信,因為整個社會瀰漫一股文憑主義至上的氣氛,使得大部分的學生被視為失敗者,其實不一定只有智育成績高的學生才是所謂的好學生,其他領域有特殊的表現一樣可以闖出一片天。
肆、中學教育階段時期學生面臨的生涯問題與對策
整個中學的階段從國民中學一直到選擇高中、高職事實上就是一連串面臨抉擇的過程。青少年這個時期處於自我認同的關口,需要正確的引導與關心,不只在其生活上的指導,有關其生涯也應幫助他們做決定。國中生與高中、高職生或其他學習領域不同的五專生在接近畢業的階段時都要做出自己未來發展的方向,以下便大致敘說各階段生涯規劃的問題與對策:
1國中階段:考慮是否升學?職校或高中?
2.中學階段:就讀普通高中者,高一下即面對選組分組之抉擇﹔高三時該選擇「推薦甄選」入大學還是參加學力測驗?選填志願卡時,該以自己的興趣、還是熱門科系為依據?落榜者是否再補習重考或就業?就讀職業學校者,則面臨插大、二技或就業等的抉擇。
由於目前國中學生升學機會率超過百分之一百,因此,國中學生在生涯規劃上的重點,應強調升學的品質。也就是說,在此階段應注重生涯的適性發展,從了解自己的性向、興趣、人格特質等三方面著手,進而了解工作世界的內涵,與高中、高職、五專的特性、學習內容與未來發展,然後依照自己的性向、興趣來決定未來的升學方向。對不準備升學的學生,則可於國中二年級開始參與技藝教育方案,進而學習一技之長。畢業後不升學之學生,則可依照自己的性向、興趣參加適當的職業訓練後就業。高中生面臨著人生的一大抉擇,不論其是選擇升學或就業皆然。但是因為他們缺乏對整個現實社會的認識,而且對職業或專業的要求都不是很切實際,所以在選擇的過程中大多時候都屬被動且盲目的狀態裡,所以家長與學校人員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高中生著重升學而忽視除了升學之外仍有其他發展的可能,所以在普通的高中可以重視在職業指導上的功能,以下所述之要點可行之如:
1.端正學校的教育觀念:普通高中長期服膺升學主義的目標,所以忽略了高中生的就業意識,工作技能匱乏。在參加一直以來努力的目標–考大學,失敗以後可能會陷入危機之中。因之,將升學就業指導納入普通高中的教育中可以導正學校汲汲追求升學率的缺失。
2.促進個性的良好發展:在升學的壓力之下,學生竟日埋首書堆,常常沒能有機會發展自己的特長,所以開展學生的心智,可以令他們多思考關於學科之外的知識。
3.合理選擇職業:可以讓高中的學生經由對自己性向的探索與各種職業的認識,然後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來確定自己的方向。
4.使學校和家庭、社會的關係更加密切:升學就業的指導可以加強學校和家庭、社會的聯繫,不但可以彼此溝通交換意見,亦可以減少各行其事的缺點。
伍、結論
預防學生的偏差行為,學校的功能是很重要的,尤其應倡導提昇低學習成就的學生對學校附著的教育評量措施如:不以智力成績為唯一考核標準之教育評量政策,以及充分尊重學生個別差異即能力之教育制度。前面所提到的觀點都是升學主義造成的壞處,不可否認,升學率的提高的確可以增加學生成功的機會,但是在整個考試的結果裡面,大部分失敗的學生卻缺乏增加他們繼續奮鬥的動機。現在的中等教育,造成很多人,包括學生家長或老師,甚至學生自己本身的想法裡面認為,國中的教育目標無非就是考上高中或選擇就讀哪一類型的高職或其他學校。高中則是為考上理想的大學做準備。從前的高職目標是要培養基層技術的人才,但現今高職的課程目標已不限於為就業做準備,因為現在選讀職業的課程所要求的技術不再像往日以培養基層的就業人才為目標。所以現在的技術學院發展蓬勃,讓就讀高職的學生有追求更高教育學習的機會。職業的拓展可設法朝打破明星高中的迷思,配合證照制度的建立,可有助於文憑主義的消除。現在的教育改革將過去教育的缺失都做了一番考量,這都是基於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發揮自己的潛能的原因,而且也努力朝向高中與高職的比例為1比1的目標,以使每一位學生都有足夠升學的機會為方向。近年來的完全中學與綜合高中的設立,讓學生在現今的高中高職或五專的升學管道之外,又多了選擇的機會。其中完全中學的設立,讓在其中的國中部學生有直升的機會,也進而對升學所造成的壓力提供些許紓解的功能。
針對青少年的身心上之改變,從教育的立場上來看,不只學校負有教育的責任,父母或身邊的人都肩負者指導的任務,甚至是學生自己本身亦要學習如何調適自己,讓自己可以按照正常的發展途徑循序漸進的來適應自己生活上種種必須的變化。在其周圍的幫助力量是很重要的,若是有支持的力量會讓他們有更大的動力去重建自己的信心並發展自己。支持力量及其重要性在:
1.增進支持的關係:研究證據顯示大多數的青少年需要幫助,但是卻沒有得到,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青少年對於求助總有一些害羞、退縮、沮喪、沉靜、孤獨等傾向,使她們不會主動尋求幫助(Garbarino, 1993)。因此,提供青少年支持系統應結合理論與實務經驗,主動去接觸青少年,與他們建立良好關係,以開啟求助之門。提昇支持的功能:(Lawton ,1985)(1)提供資訊-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資訊但不給予任何建議或忠告(2)勸導或建議-除提供資訊外,並給予青少年必要的勸導或建議,以真誠、開放的關係為青少年提供實質上與精神上的支持。
2.提供適當的教學方式:採隨機分配的分班方式﹔並將每班人數減少,於全班上課之外輔以個別學習進度與深度的指導,學校應貫徹五育兼備的辦學原則,使性向不相同的學生,都能各自在不同方面獲得成就感。
3.未升學或未就業的情況之預防:(1)讓學生先喜歡學校再教育學生(2)輔導學生參觀職業機構(3)升學或就業座談會(4)學校指導活動提供職業情報及求職面談訓練。
【附註】
1.作者為本校國文科吳惠姍老師
2.參考書目略
「靜思語」內涵融入生涯發展教育議題的新詮釋~以國文科教學為例
「靜思語」內涵融入生涯發展教育議題的新詮釋~以國文科教學為例
一、 前言
學校教育行之有年的便是升學主義的主張,不但是在學校裡面,甚至整個家庭或是整個社會都瀰漫著這樣的一股風氣。由於這樣子的因素的影響,造成了學生一些不附著於學校的向心力,不是消極逃避便是往偏差的路子走。中學的教育負有很大的責任,若是不能在這個階段擔負起教育的重責大任或功能的話,便失去了其在教育上的意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九九八年國際教育會議提出了「四個學習支柱」包括:
1. 學習知的能力(learning to know):學習基本知識。
2. 學習動手做(learning to do):培養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的能力。
3. 學習與他人相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具備世界公民素養、國際觀與文化了解的能力。
4. 學習自我實現(learning to be):展現天賦潛能、實踐個人的責任與目標,成為熱愛生活、有道德的社會人。
但是教育受到文憑至上與考試制度的影響窄化成智育的學習,其他與考試無關的綜合活動之學習皆被視為無用的,另外因興趣而參加的社團活動也不被鼓勵。學校乃介於家庭與社會之間的社會機構,負有教育及社會控制的功能。個人對學校的附著程度,決定於個人在學校中的表現、能力與智商。應該要試著轉換一種新的方式來對學生的表現作評價,以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為基礎,期望培養的是能夠面對當前挑戰與適應未來變遷能力的人。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最終仍是期許得以達到自我實現的目標,自我實現的目標似可呼應儒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理想人格形塑之方針,所以推己及人的「恕道」強調了道德修養之良善既利己亦利人。
道德陶冶必須以「箴言」(勸勉規戒的言詞)為基礎,不是紀律;一方面防止養成惡習,另一方面培養心靈思考,因此,必須使兒童習慣遵照「箴言」而不是任意行動。由紀律形成習慣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其影響力(賈馥茗主編,2002)。從小培養兒童對於能夠提供心靈思考的「箴言」,讓他們自己體會其中內涵遠比長輩不斷的灌輸觀念還要來得印象深刻,「靜思語教學」不失為一個入門方法。
二、 「靜思語教學」的內涵
證嚴法師對於「靜思語教學」意涵之觀點:「靜思語教學」是運用簡單、好記、適合學生的「靜思語」來滋潤孩子的心靈。「靜思語」是方法,教導的是「人」,著重在教孩子懂理也懂事,教他們理事圓融,而且能將所學的落實在生活中。
陳蓓燕(2007)引用劉佑星(2002)的定義:「靜思語教學」是指「教師秉持尊重生命的全人教育理念,配合學校教育的課程,透過主題式或融入式的教學活動,隨機將證嚴上人的『靜思語』傳達給學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了解、內化,體悟正確的價值觀,確立了人生的正確宗旨,進而能於日常生活中力行實踐的一種教學方式。」
「靜思語教學」活動有五個步驟,在虛擬或實境中「體驗」,自己親身感受意義、在投入聆聽「故事」之下獲得啟示、藉著問題的探討逐步澄清自己的價值觀,此為「省思」的過程、再讓學生從同齡孩子真實生活的心得裡,獲得心靈的啟迪,連結自己的舊經驗,將道德意識做深層的內化,更為深入的「靜思」、最後是在「生活中實踐」,以產生更大的體悟,強化道德行為的模式。所以真正的獲得必須要在知行合一的狀態下才能達到最佳成效。
三、 「靜思語」與生涯發展教育目標的相關性
生涯發展教育議題的目標之一提到:瞭解自己,培養積極、樂觀的態度及良好的品德、價值觀,可見個人道德品格修養在個人生涯發展過程中亦有相當的影響。建議國文科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的時候以「生涯發展教育」為名,或許也刻意淡化「靜思語」的慈濟色彩,減少不必要的誤解與阻力。
天下雜誌在十週年的教育特刊提到了如何培養孩子的關鍵能力,討論到品格教育的落實,是孩子人格養成重要的一步,美國波士頓大學教育學家瑞安,提出了品格教育的五個「E」,包括:
1. 榜樣(example):老師本身要成為道德示範,並在課堂上介紹歷史、文學或社會裡值得學習的英雄、典範。
2. 解釋(explanation):不能靠灌輸,要與學生真誠對話,來解除他們的疑惑並啟發他們的道德認知。
3. 勸勉(exhortation):從感情上激勵學生的善良動機,鼓勵他們的道德勇氣。
4. 環境(enviroment):老師要創造一個讓學生感到彼此尊重與合作的環境。
5. 體驗(experience):教導學生助人的方法,安排校內外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他們體驗到自己對別人或社會有貢獻。
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情境,安排學生有體驗的機會,也設計學習單,期望藉由學習單之內容,了解學生在活動整個實施的過程中之感想與學習心得,同時也提醒家長也能關心與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能夠肯定學習帶給孩子成長的重要性,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學習是有意義的。
四、 結語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身處教育的第一線,要常反問教育的目的何在?學習者的學習方式不一而足,所以身為教育者的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在適當的時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陳蓓燕(2007)引吳秀英(1997)指出「靜思語教學」需要教師先以「靜思語」淨化己心,經過靜思後真心付出,感動學生願意接受指導,學習將「靜思語」用在日常生活中,使教師、學生和家長都能在良性的互動中成長。諾丁亦提出道德教育的四種方法:「身教示範」、「關懷的對話」、「關懷的實踐練習」、「對學生的肯定承認」。身教重於言教,如果不是發自內心的感動,自然不可能感染到身邊的人。羅傑斯曾提出:無條件關注、同理心以及真誠一致,這三個要素在輔導上極具重要性,告知學生作一個真誠的人,讓自己從內心修為至表現於外在的行為都值得他人仿效,老師自己本身就要先做良好的示範,方能成為學生的典範。
【附註】
1.作者為本校國文科吳惠姍老師
2.參考書目略
生涯輔導行事曆
恭喜!
如果你可以看到這篇文章,表示註冊過程已經順利完成。現在你可以開始blogging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