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語」內涵融入生涯發展教育議題的新詮釋~以國文科教學為例
一、 前言
學校教育行之有年的便是升學主義的主張,不但是在學校裡面,甚至整個家庭或是整個社會都瀰漫著這樣的一股風氣。由於這樣子的因素的影響,造成了學生一些不附著於學校的向心力,不是消極逃避便是往偏差的路子走。中學的教育負有很大的責任,若是不能在這個階段擔負起教育的重責大任或功能的話,便失去了其在教育上的意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九九八年國際教育會議提出了「四個學習支柱」包括:
1. 學習知的能力(learning to know):學習基本知識。
2. 學習動手做(learning to do):培養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的能力。
3. 學習與他人相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具備世界公民素養、國際觀與文化了解的能力。
4. 學習自我實現(learning to be):展現天賦潛能、實踐個人的責任與目標,成為熱愛生活、有道德的社會人。
但是教育受到文憑至上與考試制度的影響窄化成智育的學習,其他與考試無關的綜合活動之學習皆被視為無用的,另外因興趣而參加的社團活動也不被鼓勵。學校乃介於家庭與社會之間的社會機構,負有教育及社會控制的功能。個人對學校的附著程度,決定於個人在學校中的表現、能力與智商。應該要試著轉換一種新的方式來對學生的表現作評價,以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為基礎,期望培養的是能夠面對當前挑戰與適應未來變遷能力的人。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最終仍是期許得以達到自我實現的目標,自我實現的目標似可呼應儒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理想人格形塑之方針,所以推己及人的「恕道」強調了道德修養之良善既利己亦利人。
道德陶冶必須以「箴言」(勸勉規戒的言詞)為基礎,不是紀律;一方面防止養成惡習,另一方面培養心靈思考,因此,必須使兒童習慣遵照「箴言」而不是任意行動。由紀律形成習慣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其影響力(賈馥茗主編,2002)。從小培養兒童對於能夠提供心靈思考的「箴言」,讓他們自己體會其中內涵遠比長輩不斷的灌輸觀念還要來得印象深刻,「靜思語教學」不失為一個入門方法。
二、 「靜思語教學」的內涵
證嚴法師對於「靜思語教學」意涵之觀點:「靜思語教學」是運用簡單、好記、適合學生的「靜思語」來滋潤孩子的心靈。「靜思語」是方法,教導的是「人」,著重在教孩子懂理也懂事,教他們理事圓融,而且能將所學的落實在生活中。
陳蓓燕(2007)引用劉佑星(2002)的定義:「靜思語教學」是指「教師秉持尊重生命的全人教育理念,配合學校教育的課程,透過主題式或融入式的教學活動,隨機將證嚴上人的『靜思語』傳達給學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了解、內化,體悟正確的價值觀,確立了人生的正確宗旨,進而能於日常生活中力行實踐的一種教學方式。」
「靜思語教學」活動有五個步驟,在虛擬或實境中「體驗」,自己親身感受意義、在投入聆聽「故事」之下獲得啟示、藉著問題的探討逐步澄清自己的價值觀,此為「省思」的過程、再讓學生從同齡孩子真實生活的心得裡,獲得心靈的啟迪,連結自己的舊經驗,將道德意識做深層的內化,更為深入的「靜思」、最後是在「生活中實踐」,以產生更大的體悟,強化道德行為的模式。所以真正的獲得必須要在知行合一的狀態下才能達到最佳成效。
三、 「靜思語」與生涯發展教育目標的相關性
生涯發展教育議題的目標之一提到:瞭解自己,培養積極、樂觀的態度及良好的品德、價值觀,可見個人道德品格修養在個人生涯發展過程中亦有相當的影響。建議國文科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的時候以「生涯發展教育」為名,或許也刻意淡化「靜思語」的慈濟色彩,減少不必要的誤解與阻力。
天下雜誌在十週年的教育特刊提到了如何培養孩子的關鍵能力,討論到品格教育的落實,是孩子人格養成重要的一步,美國波士頓大學教育學家瑞安,提出了品格教育的五個「E」,包括:
1. 榜樣(example):老師本身要成為道德示範,並在課堂上介紹歷史、文學或社會裡值得學習的英雄、典範。
2. 解釋(explanation):不能靠灌輸,要與學生真誠對話,來解除他們的疑惑並啟發他們的道德認知。
3. 勸勉(exhortation):從感情上激勵學生的善良動機,鼓勵他們的道德勇氣。
4. 環境(enviroment):老師要創造一個讓學生感到彼此尊重與合作的環境。
5. 體驗(experience):教導學生助人的方法,安排校內外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他們體驗到自己對別人或社會有貢獻。
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情境,安排學生有體驗的機會,也設計學習單,期望藉由學習單之內容,了解學生在活動整個實施的過程中之感想與學習心得,同時也提醒家長也能關心與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能夠肯定學習帶給孩子成長的重要性,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學習是有意義的。
四、 結語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身處教育的第一線,要常反問教育的目的何在?學習者的學習方式不一而足,所以身為教育者的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在適當的時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陳蓓燕(2007)引吳秀英(1997)指出「靜思語教學」需要教師先以「靜思語」淨化己心,經過靜思後真心付出,感動學生願意接受指導,學習將「靜思語」用在日常生活中,使教師、學生和家長都能在良性的互動中成長。諾丁亦提出道德教育的四種方法:「身教示範」、「關懷的對話」、「關懷的實踐練習」、「對學生的肯定承認」。身教重於言教,如果不是發自內心的感動,自然不可能感染到身邊的人。羅傑斯曾提出:無條件關注、同理心以及真誠一致,這三個要素在輔導上極具重要性,告知學生作一個真誠的人,讓自己從內心修為至表現於外在的行為都值得他人仿效,老師自己本身就要先做良好的示範,方能成為學生的典範。
【附註】
1.作者為本校國文科吳惠姍老師
2.參考書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