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宜蘭市南屏國民小學 學校課程發展條件分析
向度 | 現況概述 | 精進目標 | 行動策略 |
課程發展特色與需求 | 1. 課程發展需求與修訂歷程-於96學年度修訂學校特色課程架構,繼而為符應課程需求,於98.01.07學年度修訂學校願景。 2. 課程發展確立學校願景目標-訂定南屏願景為:關懷、創意、民主、國際,與教育目標「愛我家園、資源共享」,「創新學習、多元智能」,「自由法治、尊重合作」,「資訊雙語、世界公民」之達成與前進。 3. 構築課程發展之願景圖像-教師圖像:「專業進步、創新卓越」,學生圖像:「快樂成長、多元學習」,家長圖像:「攜手合作、熱心奉獻」。 4. 依循學校願景與教育目標,穩定發展學校課程,編寫各學年度課程計畫。 | 1. 依據願景目標,訂立12項教學主軸,精進教師教學,優化學生學習。 2. 發展各項主題教學與學校特色課程,達成學校願景與目標。 3. 以配合學校願景之特色主軸「自然遊」、「優質學」、「禮貌心」、「數位觀」為橫軸,「學校」—「社區」—「地方」為縱軸,交織規劃符合學校願景與本土情懷的學校特色課程架構。 4. 善用縣府資訊課程資源,訂定學校資訊課程架構,發展學生數位能力,開拓學生學習視野。提升教師資訊能力,架構多樣數位平台,提升專業教學知能。 | 1. 落實課程發展委員會及相關課程發展組織與教學團隊的對話與討論,完整紀錄學校課程發展歷程與建議事項,作為修訂日後課程發展與課程實施的依據與參考。 2. 明列學校願景、教育目標與學校課程發展設計之相屬結構關係圖。 3. 將彈性節數與各領域學習節數作最妥善分配,提供學校特色課程、主軸學習活動、資訊能力、閱讀課程等推展空間,提升課程發展效能。 4. 依據特色課程架構,並因應時、地、物與在地教學資源,編寫每一學年度各年級特色課程教學計畫,並實施、分享與歷程紀錄,作為永續發展學校特色課程的基礎。 |
課程發展資源與整合 | 1. 專業化與數位化的學校資源:依據教學領域、教師專長與課程發展重點,逐年建構專科教室與多媒體教室,並改善充實教學環境,並推展教學BLOG、雲學堂與網路空間平台,提供教師教學專業化與E化課程發展資源。 2. 人文歷史豐富的社區資源:學校鄰近多個政府機關、歷史古蹟、文化機構及社區特色資源,如文化局、思源機堡、宜蘭酒廠、設治紀念館等,便利學校特色課程規劃與應用。 3. 熱心專業的家長資源:學校家長職業多樣化,各具專長,常提供學校特色教學資源。家長及愛心媽媽等能均熱心投入學校各項活動推展,資源充足。 4. 建置課程雲端資料庫、學校本位課程網頁及特色課程MOODLE,提供教師規劃課程、交流教學成果與整合資源的多元平台。 | 1. 整合學校、家長、社區資源,提供南屏學生優質卓越學習環境。 2. 推動教學歷程檔案數位化,藉由教師資訊能力的提升,學校資訊設備的改善,將教學歷程以數位資訊呈現,便利教師教學、交流與整合。 3. 妥善並完整規劃各項課程活動,將學校、家長、社區資源效能最佳化,提供學校課程發展最大助力。 4. 藉由各項資源的運用與整合,增加學校、家長與社區間的聯繫,增加對學校課程的了解與交流。 | 1. 於課程計畫編寫時,考量時、地、物相關資源,配合課程架構、領域課程、地方資源、本土教材等,規劃適時、適材的學習課程。 2. 於課程實施前,進行課程討論,整合教學人力、教材準備、行政資源、家長資源及社區或團體資源,精緻教學流程,提升教學效能,達到學習目標。 3. 建立教學資源與教學成果展示資料庫,提供教師教學資源共享與交流平台,逐步豐富課程發展資源。 4. 持續辦理相關領域與資訊研習,擴展教學資源範圍,提升課程教學品質,增進教師資訊處理技能。 |
課程發展評鑑機制 | 1. 成立課程發展委員會組織,訂立課程發展委員會分工,定期召開課程發展委員會,進行課程教材、教學計畫、實施成果等討論,發展學校的評鑑機制。 2. 以課程計畫檢核表,教師教學歷程記錄,特色課程討論與回饋,各教學團會議對話紀錄作為評鑑工具,採多元的評鑑方式,並兼重形成性及總結性評量。 3. 近年榮獲97年教育部教學卓越銀質獎、99年宜蘭縣教學卓越獎第二名、100年宜蘭縣教學卓越獎第三名、InnoSchool-KDP 2011全國學校經營創新KDP國際認證獎優等、101年宜蘭縣教學卓越獎第二名等獎項,深獲肯定。 | 1. 推動學校課程評鑑組織健全發展,落實課程發展委員會功能,藉由分享、討論、修正歷程,精進學校課程發展。 2. 強化各教學團間對話與溝通,增進經驗交流與傳承,作為持續改進課程與教學的動力。 3. 定期檢核課程實施,適時反映教學實際狀況,了解課程實施的成效,以確保課程與教學實施之成效與品質,提供課程發展基礎,確立學校發展特色。 | 1. 以課程計畫檢核表,確實檢核學年度課程計畫的適切性,完成整學期課程實施的架構與時程。 2. 以特色課程討論表,整合相關教學資源,精緻教學品質,並於期末課發會進行分享與回饋,作縱向結構交流,做為改進特色課程結構與實施之依據。 3. 確實記錄課程發展委員會會議、教師教學歷程與各教學團對話,作為學校特色課程與班群課程規畫與實施之改進參考,以及課程發展委員會持續研擬課程改進具體策略之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