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馬賽國小扯鈴隊的文章在對岸刊出來了!
真的是如此….昨天收到愛的書庫贈送的"退休書"
讓我好感動喔!….
感動到,跑到辦公室去大肆宣傳….並把<<開放潮 書香校園>>中國大陸期刊分享給主任看,
主任也很鼓勵,
我感動的是:
1.退休書:有3大箱,這真的造福我班上的學生,很感動.
2.愛的書庫很貼心:送給我五本,這五本期刊都有貼上一張便利貼.我們的文章只有2頁,但是愛的書庫幫我們貼上便利貼,以便利我們翻閱,好貼心
3.有4位小朋友的文章分別被刊出來:上面寫著斗大的簡體字字體"台灣宜蘭縣馬賽國小"
六年2班何育翰的<<鬼新郎>>
書名:鬼新郎
作者:華盛頓.歐文
出版:台灣麥克
男爵的美麗女兒要出嫁,嫁給艾爾頓伯爵,但是男爵唯一看上的新郎,竟然半路上遇到強盜,新郎竟然死了,新郎臨死前,要跟他同行的史達特說,要他把今天所發生的事告訴男爵和美麗的新娘,但是史達特看到新娘,竟然編了一大串的事情,先假裝自己是新郎的鬼魂,在公告自己的身分,所以史達特運用他的機智,取到了美麗的公主。
六年3班林桄翰的<<多少地才夠>>
書名:多少地才夠
出版:台灣麥克
作者:托爾斯泰
如果我是主角,我不會想要到瓦格蘭和百虛崗去拿更多的土地,這樣太多土地,也不完全是好事,我覺得他就是"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如果他在一開始就好好利用他買的那塊土地,然後越賺越多錢,再把錢去買更多的土地,不是很好嗎?換作是我,我會這麼做.
六年四班李瑭豈<<貓的天堂>>
書名:貓的天堂
作者:左拉
出版:台灣麥克
這本書.貓的天堂.本想是流浪貓被好心人收養.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可是看了之後不是這樣.是一隻每天睡鴨絨鋪床.吃帶血上等好肉的貓.可是這樣不是很好嗎?不.主人越是這樣牠就越討厭.因為牠已經覺得自己太肥了.所以他一職等機會要跑上屋簷.他跑出去了.可是在這過程當中.他開始想念家.他覺得被人關心才是最重要的.
六年四班徐加容<<學校故事>>
書名:學校的故事
作者:馬查多
出版:台灣麥克
我覺得主角好像對學校沒興趣,想到外面玩,可是一到了外面,又想回學校,大家應該也會這樣吧!可是學校可以幫助我們有知識,成長的地方,不管在怎麼無聊也都要學習一兩個東西.本書主角在學校看見了"賄賂"和"背叛","賄賂"相信大家都知道,會賄賂的人大概就是以為:只要有錢,一切事情就可以解決,但是有些事情是金錢做不到的,而"背叛"我就不會說了,世界上有人會為了金錢,友情……很多事情,來背叛對方,這本書告訴我們,"背叛"和"賄賂"不一定是好事,不過學校是一個多采多姿,有喜,怒,哀,樂的地方,可以讓我們學到很多東西.
4.主任和幾位同事陪我high一下…..
====================================
我看了對岸大陸學生的文章後,有一些感覺:
文章字數量的不同
他們中年級的文章就寫得挺好的.
他們中年級的文章就寫得挺好的.
我們這幾個小朋友,也才寫150個字,真的很不夠看,
後來我自己思索著,也許對岸是從很多篇中挑出放置一面,所以文字上需要多,
而我們小朋友雖然字數不多,他們也對書本有一些感覺,重在樂於閱讀,而不在字數.這樣想,自己就比較不擔心.
不好意思,我想到台灣的競爭力.
不好意思,我想到台灣的競爭力.
對岸學習單的看法
我又看了他們的學習單的內容,P28~P29頁
如果我是學生,我寫起來會很累耶!
他們學習提到"理一理,談一談,想一想 畫一畫 說一說 誦一誦 寫一寫"
每一個問題都要寫很多
每一個問題都要寫很多
我都覺得…天啊!要小朋友寫這麼多,難怪小朋友會寫很多,
我的想法是,看完了一篇文章後,我可能只對某一部份有感覺,
每個人看一篇文本,不見得都會停留在同一個畫面,
雖然每個畫面多多少少有一些感覺,
但感覺有多跟少,
有些時候,真的有一點感覺,但並沒有很多,我也可以選擇分享感覺多一點的部分,
而感覺少部分可以由別的同學來分享,
而感覺少部分可以由別的同學來分享,
不過看了他們的學習單,我覺得學生的壓力會很大耶!每一題都要寫,會粉累!
而他們在<<西遊記>>的學習單P30,P31,P32,P33
他們設計的學習單,前面重在記憶性的內容,
我喜歡在課堂上分享,
說一說,講一講,也許感覺就出來了,
而他們的學習單,要寫這麼多,可能會抹殺了我對看書的樂趣.
不過我對於他們P32頁的看完一本書,對個性的描述,是功能的分類,覺得他們的訓練會對於分類會有許多描述與想法,也許這是在課堂上問一問,
但沒想到要寫這麼多,
台灣的學習單也許一張A4就完成,
要兼具有趣又不會花太多時間在上面,
引起學生的興趣是一個台灣老師會想努力的地方.
看他們的學習單,如果一發下去,台灣的學生應該會覺得,怎麼那麼多或又來了!!!!
習慣不同,所看的角度也不同,
以上是我以台灣小小老師的角色去看一篇期刊,
可以看得出來,對岸的文章很精實,
訓練一定花很多時間,
也看到我們不足之處,但不足之處,也許是我們台灣民情文化所造就出,
這也沒有什麼不好.
大家都是一起努力為下一代教育.
方法不同,但殊途同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