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鈴度開始 ㄧ個正向管教的扯鈴社團

今天中午主任拿了一份公文來給我看,

我等了一陣子的公文,終於來了!

因為上個月底我就被通知得獎事實,

今天公文來才讓我大石放下,

班級輔導類:佳作

從鈴度開始 ㄧ個正向管教的扯鈴社團

===========================

處處皆是教材

正向管教在無時無刻,皆有許多可用教材,

例如有一個星期五的下午,校友們回來玩,

小朋友也各自練習,專注於自己所喜歡的練習,

而上回老師買了太重的扯鈴,又不好意思退貨,只好摸著鼻子買下來了,

沒想到現在兩位小朋友卻很喜歡用這兩顆,

也各自借回去使用,尤其在練單鈴時,他們兩個超愛的,

結果大哥哥看他們兩個有重的扯鈴,也向其中一位小鍾借,小鍾卻表情有點……轉而向阿致伯借,

而阿致伯也不疑有他,就給小鍾他的扯鈴,

而大哥哥也玩得很專注,阿致伯就覺得想練重的扯鈴,

阿致伯轉而向小鍾要回來,

而小鍾卻要阿致伯自己去跟大哥哥要回來,

我在一旁觀看他們的後續會變成什麼樣子,

等了老半天,看小鍾和阿致伯面有難色,

兩人有點不知道怎麼辦,可是大哥哥卻沒有聽到他們的心聲,

我便一急(因為練習時間才短短一小時),只好叫阿致伯直接去跟大哥哥拿回來,

我也沒多說什麼,事情就這樣看似平淡的結束了.

—————————————————

正向管教課程的開端

第二天練習時,我便把所有來上課的小朋友集合,

把前情題要說了一遍,

並告知小朋友們老師其實不應該在當下替小致伯決定該如何做的,只因為老師有一些時間壓力,

小朋友們也能夠體諒老師為什麼會急.小育翰也說"因為時間很少,老師才急",…….(可見有個方向,孩子能夠很快體會到老師的決定)

老師拉拉雜雜講了一些觀念,無非是希望他們能以自己的生命經驗來告訴大家,每個人的決定會不一樣,結果也會不一樣,

我希望大家把自己決定的原因說出來.

我也讓昨天在場的A團小朋友說一說自己會做什麼決定,

沒想到小昱說應該是"小鍾要去拿回來."

而育翰說"應該是阿致伯自己要拿回來."

而阿致伯和小鍾兩個人異口同聲地說"一起拿回來."

好特別的決定,

每個人的決定居然會不一樣,這也讓找很好奇,大家的決定過程是如何產生的.

分享自己的經驗是一種抒解

讓他們各自說明為什麼會有如此不一樣的決定,

也在課程上告知大家,每個人的決定一定跟他的生命經驗不同,

也由學生的口中來證實每個人的經驗有多大的不同.

這也是我想知道的,學生們從別人的分享了解別人的感受,

而分享的學生也能夠從談話中,抒解自己的壓力及看法,讓同學能重新認識同學.

而且每個人耳朵都張開著,想要知道到底有多大的不同.

生命經驗決定處事態度

小昱第一個被老師問,

小昱回答:"小鍾要自己去拿,因為是小鍾自己借給大哥哥的,所以自己要去拿."

在意識會談裡"傾聽"與"檢核"是很重要的.並且得到適時的回應也是很可貴的經驗,

所以老師肯定小昱的回答,也告知學生們,小昱會這樣回答也是因為跟自己的生活經驗有關.

小育翰跟著回答"阿致伯要去拿."此時小育翰分享著自己曾經的經歷,也是這些A團小朋友們知道的經驗,

我頓時驚覺,原來生命中的經驗是會讓小育翰有這樣的選擇.

接著小育翰分享著以前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小育翰說:以前自己原有兩顆培鈴,又買了兩顆紹鈴,而大家正瘋直立鈴的時候,大家瘋狂使用培鈴,

小鍾和小璟分別跟小育翰借培鈴,而培鈴都被借走了,可是自己又想使用培鈴來練直立鈴,

結果小鍾和小璟都不想還他,還跟小育翰說"你自己就有鈴了,幹嘛還跟我要回去.借我又不會怎樣!"

小育翰在此時停頓了一下,因為小育翰分享說"同學說得也沒錯,自己有兩顆紹鈴,幹嘛跟他們要回來."

(還補充自己當時年紀小,還傻傻的認為同學說得很對.)

可是問題來了,小育翰又覺得不對,他需要培鈴,可是同學不還他,他自己用"吵"的,甚至還會動手,還鬧到班導師那裡.

(說到這裡,小育翰都覺得不好意思了呢!他一直強調當時年紀小,不懂事.)

因為不親自去拿回來,或要回來,別人是不會幫的,而且那個鈴是自己的,自己要負責把鈴追回來.

因為他上次的經驗,讓他覺得"自己的鈴被大哥哥拿走了,要自己負責去拿回來."

聽到他的描述,阿容老師也再次跟學生們強調,

每個人的生命過程中,總是有一些成功經驗,當自己相信用吵的有用,那鐵定選擇用"吵"的方式,

如果生命中常使用"偷,騙,拐,搶"而都能如願以償,縱使聽過許多仁義道德的故事,

但是很抱歉,在自己身上根本是"偷,騙,拐,搶"才是王道,什麼好好的說,都是騙人的把戲.

因為那些都是自己生命經驗中的成功經驗.

也讓小育翰在表露自己的心事時,能夠釋懷一些呢!

兩個人一起去要回來

再請阿致伯和小鍾談談為什麼他們選擇一起去說.

兩位小朋友聽完了小育翰的故事,本來不想講的,因為不知道怎麼講,

老師只好使用選擇題,問他們"老師覺得你們昨天的表情好像會怕大哥哥?還是老師猜錯了,你們是很喜歡大哥哥,所以大哥哥跟你借東西,你一定送給大哥哥先使用?"

看到他們兩個好像比較凝聚想法,也比較確切抓住如何表達.

才慢慢聽到阿致伯說"因為哥哥比較大,我不敢."(扯鈴日記)

而小鍾的回答也令我訝異"那時候我們兩個心理怕怕的,因為大哥哥會打我們啊!"(扯鈴日記)

雖然當下有些訝異,只是心理在嚇自己,大哥哥是要來學校玩扯鈴怎麼會打他們呢?

 但是這是他們生命經驗中,不確定性因素也會造成他們的壓力.

我的學習

也透過如此的分享,讓他們把自己的焦慮說出來,

大家彼此分享著自己的選擇為何會跟別人不同,

學生們也試著去傾聽別人的想法以及接下來所做的不同決定.

這樣不同的決定,有不同的思考歷程,

是我在前一晚沒有想到的狀態,卻在今天大家很放心的分享時,

讓我也學到傾聽之後的檢核對方的說法,而別急於為對方下斷言,

讓對方把話說清楚,也讓對方放心的把心裡的決定歷程說出來,

彼此的距離以及想法會更接近.也更理解同伴在想什麼.

也不會走過許多冤枉路,

雖然一路走來,花時間在大家坐下來談的時間許多,

而這些時間是要讓大家沈澱下來必需要有的時間,

事後也很想知道這樣的對談方式,

學生的接受度如何,

有的不太會表達,只以笑笑的回答,

有的還會口頭回答老師說"不會啊!我覺得這樣讓我知道更多,可以學到更多.很好耶!"

—————————————————-

這是我們的教材,也是我們的課程.

簡單描寫,但感受卻很深刻.我會記得每個珍貴的畫面,

也會珍惜每次意識會談的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