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來自多看多聽(躲避球後感)

學校承辦躲避球縣賽,
第一次幫忙躲避球比賽工作人員,
在觀看比賽後,
有很大的感觸,
每個隊伍帶出來的氣質,真的很不同,
雖然每位教練都很兇,
動不動就罵學生,但可以感受到教練的用心,
我當然不是說我也喜歡用罵學生的方式,
而是從學生們集合,進退以及賽事進行中,
縱使教練的不客氣的言語,都可以感受到孩子平常的訓練,學生所反應出來便是一個學校的風格,
在我認為便是氣質與教養.

經過這兩天的觀察,其實也發覺躲避球打起來,學校整體的節奏感和扯鈴隊表演時的節奏感有異曲同工之妙,
尤其在練躲避球時的力道感,還有平時訓練接球與下一步的傳球,那種緊密的節奏連結性要夠強夠流暢,
有些躲避球隊員實力很夠,但是缺乏訓練對球的觀念,以致於傳接球的節奏感是不順的.
或者是接到一顆很好的球,而且時機很好,可以接著打內場人員,
但是卻忽略了攻打的策略,易造成喪失球權.這是在球場上打球很容易犯的問題,
反觀扯鈴也是,鈴掉了,可以怎麼處理掉鈴的這回事,
若訓練學生對扯鈴的觀念是隨便的,可以想見這樣的練習是無效的,而且沒有什麼效果,只是技巧變好而已,整個表演的流暢度就是不夠.
從扯鈴的招式技巧來看,可以發現若同樣會一些高難度技巧,
有的人扯起來就是讓人想一看再看,
有些人扯起來就是讓人覺得就是扯鈴而已.
節奏感以及表演的效果,帶給人的視覺效果是很重要,
好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會讓人想一看再看.這就是好的表演.
扯鈴觀念的養成來自於技巧純熟度之外,更有鈴感(辜且視為對鈴的感覺,亦即鈴在繩上扯的感覺),也來自於學生對扯鈴運動的觀念(接到鈴的下一步要如何才能接得很順暢,以便接著做下一套動作),

也許說得很攏統,但是我會慢慢釐清整個帶隊的觀念及想法.
說得很模糊,但自己確信"只是出自一個平凡教練的想法"

今天躲避球比賽時,聽到曾經是扯鈴隊的必衡,因為來參加躲避球比賽,結果腳踏車被偷了,
唉~只能說,大家自個兒小心囉!鎖真的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真是可憐!心情一定很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