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觸媒~蘊含商機的化學反應 備課紀錄002

目前的奈米光觸媒,主要是二氧化鈦奈米顆粒為基本材料,

最早發現其特殊功能的是日本東京大學工業研究所藤島昭(Akira  Fujishima)博士,

於1968年發表藉著二氧化鈦光觸媒電極來分解水,

產生氫氣與氧氣的研究成果,開啟了研究光觸媒的大門。

https://youtube.com/watch?v=N1Gzdx7Fy8Y

從1950年開始,作為白色顏料的二氧化鈦(TiO2)對其他顏料的分解,所造成的塗料劣化問題,

這個研究重點是造成抑制塗料劣化等問題的光觸媒反應。

而1968年剛好遇到世界石油危機,

所以利用光觸媒反應來製造氫燃料的構想被提出之後,對光觸媒的研究開始活躍起來。

二氧化鈦光觸媒

此圖Schematic diagram of electrochemical photocell

引自Jpn.J.Appl.Phys.,Vol.44,No.12(2005)  K.HASHIMOTO et al

1.二氧化鈦電極當做負極(n-type  TiO2 )

2.白金電極當正極。

3.電解液

4.收集氣體的滴管(玻璃管、試管)

5.電阻

6.電壓計

二氧化鈦光觸媒

此圖翻拍自日本數研出版社出版「視覺化之化學圖錄」http://www.chart.co.jp

是十幾年前在台北微風廣場紀伊國屋書店購買http://www.kinokuniya.com.tw

此圖清楚說明二氧化鈦當光觸媒的2項特徵

1.強的酸化力(強的氧化力)

2.超親水性

至於,為何二氧化鈦受到紫外線照射之後,會有如此的特徵?

請看下列這張「紫外線照射光觸媒後之作用機制」

紫外線照射光觸媒後之作用機制

光觸媒反應的作用如上圖所示,藉由紫外線或太陽光的照射(380nm),

使二氧化鈦內部電子躍遷生成電子與電洞,

擴散到表面的電子與電洞能參與光觸媒反應,

因此如果能在表面獲得較多的電子與電洞,就能進一步提高反應效果。

二氧化鈦表面的電子吸收大於能隙能量而產生躍遷,

而在電子躍遷的位置便形成帶正電的電洞,

電洞會將附近水分子游離出的氫氧根(OH-)氧化(即奪取其電子),

使其成活性極大的氫氧自由基(OH radica),

當OH自由基遭遇周圍的有機物時,

即奪回失去的電子使本身趨於穩定狀態。

有機物被奪取電子後,即開始四分五裂,

最後成為無害的二氧化碳與水。

因此,光觸媒可運用於水源處理、除臭、汽機車廢氣處理、空氣淨化、

土壤處理、抗菌、防霉、去污、及解決住宅症候群,

以及防止醫院內部傳染等各種環境處理。

 

 

楊旺祥

冬山國中理化老師

您可能也會喜歡…

跳至工具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