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接近你我的猛禽

黃色小鴨在基隆港展出期間,黑鳶展翅翱翔的身影不時陪伴小鴨,成為另一個參觀民眾的注目焦點。

牠們時而彼此追逐、時而俯衝覓食,飛翔於基隆港上空的迷人英姿,可說是臺灣民眾最熟悉也最易接近的猛禽。

黑鳶在臺灣俗稱老鷹,臺語俗稱「來葉」或「厲翼」。

早年務農鄉村的四合院廣場常有飼養的雞隻活動,因而引來黑鳶盤旋天際,伺機捕食小雞。

如今,在臺灣的天空已越來越難見到黑鳶盤旋,

少數猶存的黑鳶小族群常棲居於港灣、水庫、河域、養殖場附近道路與其周邊,

尋找動物內臟、肉塊、死魚、死蛙、死鼠及被車輛壓死的小動物屍體求生。

「但在基隆港附近,常可發現老鷹出現,基隆人亦習於黑鳶相伴,這是非常難得的都會生態。」

基隆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沈錦豐說,在基隆黑鳶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現。

一到四月是黑鳶的繁殖季,六到七月黑鳶陸續從各自的繁殖區飛往聚集區。

基隆港每年秋冬之際,聚集的黑鳶數量較多,十二月到翌年一月是黑鳶群聚高峰期,也是民眾賞鷹最佳時刻。

無論是基隆本地居民還是外來遊客,莫不對基隆港區黑鳶從高空俯衝到海面的英姿留下深刻印象,市府也有意將這特殊生態景象,

規畫打造成具有「老鷹特色」的觀光賣點。

基隆市野鳥學會從10多年前開始對基隆港黑鳶進行生態觀察,

發現黑鳶群聚飛翔與港邊流入的死魚、雞、鴨碎肉等動物性腐肉食物來源有關,

東北季風對氣候環境的影響也可能與黑鳶群聚行為有關連。

沈錦豐表示,基隆的黑鳶族群數量較穩定,一天最多曾觀察到16隻的紀錄。

「牠們的食物以人類丟棄的動物內臟、肉塊為主,而非一般人以為的『衝到海面抓活魚吃』」。

沈錦豐說,因基隆港緊鄰魚市與菜市場,

許多市場拋棄的家禽、魚類碎肉與內臟,隨著下水道從旭川河口排入港區,

成為黑鳶食物來源,黑鳶因此喜好在基隆港附近活動覓食。

黑鳶時而在空中迂迴盤旋,時而俯衝至水面叼起食物的優美姿態,讓民眾印象深刻。

黑鳶通常從下午2-3點起,在等待區等待合適的風向、風力及時間,然後群聚在空中盤旋、滑翔、追逐與覓食,天色暗了才會降返至夜棲地。

根據鳥友記錄,臺灣各地近年曾出現的黑鳶大族群,

主要有烏來的28隻、關渡的10隻、曾文水庫的56隻、金山的25隻、高雄老鷹谷的20隻、梓官的20隻等族群,但有的族群已遷移或減少。

到去年為止,臺灣有紀錄的黑鳶棲地,約有8個大族群,分布在臺灣南北兩端,

各族群數量從10多隻到5、60隻不等,總數量約310隻,還有一些零星個體與過境候鳥等。

全臺黑鳶 僅剩300多隻

根據調查,目前全臺黑鳶僅存約300多隻,

以黑鳶覓食地、食物種類及聚集與繁殖區的環境特色而言,目

前黑鳶棲息地多依存於人類活動區域周邊,

但因為食物來源逐漸減少而面臨生存危機。加強低海拔近水域的山坡地保育並讓食物容易取得,是保護黑鳶的重要關鍵。

基隆市野鳥學會表示,低海拔近水域的山坡地是人類活動與利用頻率最高的地區,多已進行開墾、建屋、築路或闢建公園、風景區等,使黑鳶的棲地逐漸減少。

基隆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沈錦豐指出,1992到1993年間基隆外木山海岸的21隻黑鳶及3個巢位,因棄土場及西濱道路的施工而遷移,這就是臺灣黑鳶命運的典型縮影。

黑鳶是我國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珍貴稀有的二級保育類動物,但食物來源主要是人類丟棄的動物內臟、肉塊及死亡的小動物屍體。然而,這些「垃圾中的食物」多有塑膠袋包裝,垃圾場也多改建成焚化場,各都市的下水道系統也慢慢建立,使黑鳶要尋找食物變得越來越困難。

沈錦豐表示,根據各地鳥會及生態人士從1992至2006年的觀察,全臺黑鳶各族群的每對黑鳶,每年繁殖成功的幼鳥隻數大多低於1.0隻,亦即新生幼鳥數量低於維持族群穩定發展所需的補充率。根據國外研究文獻,一個黑鳶族群要維持穩定,補充率要達到1.1隻,否則族群數量會逐漸減少導致族群崩解。

楊旺祥

冬山國中理化老師

您可能也會喜歡…

跳至工具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