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汽車社會的橡膠

壹、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的車輪進化史

  一、 很久很久以前,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沿岸誕生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從美索不達米亞遺址的出土文物中,可以推論輪子應該是木頭製,直徑約為50公分。

          雖說是輪子,其實是用橫木將三片木板接在一起,再裁成圓形,

           並用芯棒穿過中心點,做法相當簡陋。

          為了延長輪子的使用壽命,必須在輪子外側加上一層動物皮,磨損之後再更換新的動物皮。

          西元前2000年,為了改善木輪的缺點,開始出現接起幾根木條製作車輪外圈,

           再由四或八根木製輪輻補強,減輕車輪的重量。

          由於新式車輪比板狀車輪輕盈,適合行走於惡劣路況,而且行走速度也較快。

          西克索人進攻古埃及時,戰車安裝的就是有輪輻設計的車輪。

二、凱爾特人製造出品質卓越的車輪

        凱爾特人為延長木輪壽命,發明出以鐵製輪胎取代動物皮或木板輪胎的做法。

        首先準備一條與木輪同樣寬度的鐵板帶,製作出比木輪直徑小一點的鐵輪胎。

        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加熱鐵板帶使其膨脹,讓鐵輪胎直徑變得大一些。

       將木輪嵌進加熱過的體輪胎中,再淋水降溫,鐵輪胎就會收縮並恢復原有尺寸,

       進而緊緊嵌住木輪,達到延長車輪壽命。

      一八八八年,獸醫約翰.登祿普(John Boyd Dunlop)取得充氣輪胎的專利。

[@more@]

貳、不易處理的生橡膠製成輪胎的過程

一、生橡膠的特性成為實用化的阻礙

       乳膠凝固形成的生橡膠,遇到高溫就會變軟、變黏稠;相反地,遇到低溫會變硬,並失去橡膠特有的彈力,而且還會產生裂痕。

       物理性質會隨氣溫高低明顯改變這一點,也是人們在運用生橡膠時的一大挑戰。

二、讓生膠得以量產實用的技術

三、不再隨著溫度變化影響彈性的橡膠

       在美國康乃迪克洲經營五金店的查爾斯.固特異(Charles  Goodyear),平常很喜歡研究橡膠。

        一八三九年冬季的某一天,正當他將橡膠與硫磺放入松節油中溶解,等待實驗結果時,剛好遇到客人上門。

        他就這樣將實驗中的橡膠與硫磺溶液放在火爐上,等接待完客人,回到屋內後,發現橡膠與硫磺早就燒焦冒煙了。

         第二天早上,當他不經意地拿起實驗失敗的橡膠時,發現寒冬夜裡放在戶外一整晚的橡膠,竟然完全沒有變硬。

         他從這個事實獲得啟發,不斷進行實驗,

          終於找到混合橡膠與硫磺後加熱,遇高溫也不變軟,變黏稠;遇到低溫亦不會變硬僵化,可維持一定彈性的橡膠製法。

四、充氣橡膠輪胎登場

         充氣橡膠輪胎起源於一八四五年,蘇格蘭的湯姆生(Robert William Thomson)以

          『馬車和其他車輛之車輪改良』為題,取得專利。

           專利內容是利用施以橡膠塗層的帆布製作內胎,再包上好幾層動物皮保護內胎,最後再用螺栓將輪胎鎖緊在木輪上。

          登祿普與自行車車手在愛爾蘭都柏林設立公司,負責製造充氣輪胎,發展至今,成為舉世聞名的『登祿普輪胎』。

五、汽車用充氣輪胎

      第一個成功將充氣輪胎安裝於汽車上的人,便是法國的米其林兄弟。

      一八九五年,法國以巴黎往來波爾多之間一千一百九十二公里的道路為賽車道,舉辦了全球第二屆汽車大賽。

      米其林兄弟就是開著標緻汽車的閃電車款,搭載剛剛開發出來的汽車用充氣輪胎參賽。

六、建構汽車社會的黑色輪胎

      英國橡膠公司在製造輪胎時加入一種名為碳黑的黑色物質(碳粉),來增加輪胎的耐磨耗性,讓輪胎可以行走數萬公里。





參、從亞馬遜熱帶雨林傳入東南亞

一、偷渡出來的三葉橡膠樹種子

       一八七六年三月,英國探險家亨利.魏克漢接受英國政府的請託,私下收集到七萬顆三葉橡膠樹種子,偷偷放進外面貼著

      『內為美麗的植物標本,獻給維多利亞女王的裘園(Kew  Gardens)』標籤的箱子裡,利用直航英國的「亞馬遜號」,巧妙躲過巴西海關的監視,成功偷渡上船。並且,很幸運地,七萬顆種子有兩千六百二十五顆種子順利在裘園中發芽。並且,在一八七七年,英國政府將一千七百株苗木運往斯里蘭卡。運往斯里蘭卡的苗木以及另外送到新加坡植物園的苗木,就是東南亞一帶種植橡膠樹的起源。並且有新加坡植物園的園長亨利.萊力(Henry  Ridley)四處奔走,努力推廣種植橡膠的好處,讓農場主人紛紛獲得高額利潤。植物園園長也投入學術研究,他發現三葉橡膠樹在離地面一公尺處的內部,有一個儲存樹汁的管子,只要割開管子,樹汁就會流出來。割開的溝會慢慢長出新樹皮,六~七年後又能再次割溝取膠。

二、戰爭催生的合成橡膠

      一九三三年,德國從煤和石灰中提煉出丁二烯與苯乙烯等物質,並將它們加以合成,成功開發出名為『布納S』的合成橡膠。

      布納S的品質很好,足以做成汽車輪胎。

除了輪胎之外,橡膠還有許多用途

   目前有八成的天然橡膠都運用在輪胎上,剩下的兩成則使用於各種不同的用途,維持現代生活的便利性。

例如:電線的絕緣材料、汽車零件的製造原料(汽油管、引擎腳、防震橡皮、車門四周的密封條)、農業領域中的輸送帶、滾輪。

           運動領域中的球類運動,棒球、足球、網球、橄欖球、高爾夫球(乒乓球的材料不是橡膠,是)

          建築界的『隔震建築』中使用阻尼器也是使用橡膠製品,臨床醫療上使用的內視鏡與手術時戴得手套等。

楊旺祥

冬山國中理化老師

您可能也會喜歡…

跳至工具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