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發高燒

聯合報新聞中的科學第390期(102.9.2)  太平洋高壓賴著不走 台北發高燒

影響台北熱浪的原因其實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太平洋高壓,再來是都市熱島效應,最後是全球暖化。

太平洋高壓除了會隨著季節大幅度移動之外,還會跳恰恰!

每年四月開始,太平洋高壓就會南下到北緯20度至30度之間,並來回擺動,

一直到接近秋天才會退回北邊,太平洋高壓的「舞步」進退之間,看起來就像在跳恰恰。

賈新興解釋,太平洋高壓的邊緣在四月下旬到五月上旬時,會先南進西伸到台灣南方,帶來一段時間的晴朗天氣,

在五月中到六月中時會稍微北移西退一點,這時西南季風會逐漸進來,帶來水氣,這段時間就是「入梅」,也就是「梅雨季」。

過了六月中,高壓又往北移西進一些,罩住台灣上空,梅雨季正式結束,炎熱晴朗的夏天開始,

賈新興說,這是太平洋高壓的第一次北跳,位置約在北緯25度到30度之間。

到七月中下旬,太平洋高壓會行第二次北跳,北退回日本、韓國附近,因為沒有高壓壓迫,這時如果有颱風生成,就比較容易經過、登陸台灣。

 

雖然在台北小巨蛋裡開演唱會的歌手,常愛大聲說「拿出你們的熱情!今天一定要讓台北HIGH翻!」的精神喊話,

可這次他們還真說對了!台北今夏真是「熱到翻」,

父親節39.3度的極端高溫更是打破百年紀錄,許多人也開玩笑說「台灣是越北部越熱的地方」。

究竟是什麼導致台北今年異常的熱?和告白一樣,高溫的出現,有許多條件需要配合;

前氣象局長期預報課課長賈新興說,這次台北熱浪最主要的因素是太平洋高壓,再來是都市熱島效應,最後是全球暖化。

賈新興說,太平洋高壓的強弱與消長機制相當複雜,印度洋海溫、中太平洋海溫或是青藏高原的融雪,都可能會影響東亞的西北太平洋高壓。

早在今年二月初,氣象觀測就發現印度洋的海水比往常溫度高;

根據推論,印度洋增暖造成的上昇氣流,會在亞洲大陸和太平洋交界一帶下沉,「助高壓為虐」─於是他們預測今年夏天高壓強度可能會比平常還高。

果不其然,到六月中,原本梅雨季結束才會北移的太平洋高壓不僅提早卡位、趕走梅雨,應該在七月下旬二度北移的太平洋高壓,在蘇力颱風過後就賴著不走;

正常情況下高壓只會持續三到五天,滯留時頂多達一周,今年卻足足罩著台灣一個月,強度還不時增強,難怪台北要飆高溫。

科學家觀察到,從2001年開始,太平洋高壓就變得容易偏強,除了全球暖化的幫助之外,太平洋高壓也有周期性的強弱變化。

有趣的是,統計台北「一年中溫度超過35度的天數」,會發現最多的一年是1993年、共53天,其次是2003年、共50天;

和剛破高溫紀錄的今年,正好都間隔十年!不過賈新興說,這應該只是巧合。

高壓慢走的結果,就是颱風遲來;

自蘇力颱風之後,接連四個颱風西馬隆、燕子、山竹和尤特都受到高壓影響,從菲律賓附近經過而沒登陸台灣。

但立秋之後高壓北退到日本附近,台灣的「颱風季」才正式登場,

未來幾個颱風如果碰上秋天開始吹的東北季風,很可能會因為季風的共伴效應而加強或滯留,和夏天的颱風比起來,更容易造成災害。

不過除了高壓,賈新興說,造成台北高溫紀錄的嫌疑犯其實還有一個,就是汽車。

台北氣象站位於中央氣象局的門口,旁邊正好是停車格,若有車停在氣象站旁,引擎或排氣孔製造出來的熱氣都很可能造成測站測溫失真。

無論如何,高壓總算減退了,

想參加音樂祭或是演唱會的歌迷可以放心,沒有人會把下次飆高溫的責任推給你們的,請放心HIGH翻台北吧!

長期以來,台北市夏天的氣溫總是比其他地區來得高,其中關鍵的原因就是熱島效應。

熱島效應是指都市因為人為開發、活動人口稠密等原因,而導致夏天溫度會比市郊高出許多;

從人造衛星拍攝一地的紅外線熱影像來看,可以發現都市的顏色和周遭不一樣,彷彿一座浮出來的島,因此把都市氣溫特別高的現象稱為熱島效應。

台北市是全台熱島效應最嚴重的地方,今年七月台北氣象站就有17天最高溫達35度(即達熱浪標準),

以八月八日當天來說,台北市的體感溫度則高達48度,如果中午站在市中心或車陣中,實際的氣溫則可能在42到50度之間。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說,統計一下會發現,西元2000年前,台北市每年氣溫高於35度的天數約22天,

2000年後卻增為37.2天,比過去多了半個月;合理懷疑是,

2000年後信義計畫區、內湖區、大直區等地陸續開發、蓋出水泥叢林卻缺乏綠地、水體幫忙散熱,讓原本就容易保熱的盆地變得更熱。

他解釋,柏油路和鋼筋水泥比熱小,加上許多大樓採深色塗層,路面、建築吸熱多又快,冷氣只好越開越強,造成更多人為放熱。

此外,車輛排的熱氣和廢氣,在建築間不停反射,散不出去,都會導致都市熱島,讓整個台北像個大砂鍋,短短時間內溫度一路狂飆。

熱島效應帶來許多問題:在美國,熱浪是最致命的天災,致死率占天然災害中的五分之一,去年七月台灣熱死的四個老人中,有三人都在台北市萬華區;

除此之外,高血壓、中風、心臟病等疾病的好發率、用電量、極端暴雨、糧價(熱浪引發乾旱)甚至犯罪率也會隨氣溫升高而增加。

不過彭啟明說,熱島效應也不全然帶來傷害,像仰賴「冬天要夠冷、夏天要夠熱」的「熱經濟」,

就會因為熱浪而更蓬勃發展,冰品、冷飲、降溫用品和家電業都因熱浪而受惠。

另外熱浪變強竟也間接證明台北的空氣品質變好,因為「空氣汙染物可以形成都市灰霾,反射陽光,抵銷掉太陽的熱」,

彭啟明解釋,像雲林工廠多、空汙嚴重,所以常常有厚雲遮蓋天空;台北近幾年的空汙改善,反而會讓台北熱浪加劇。

然而熱浪還是亟需被解決的問題,

彭啟明說,目前可以改善的項目包括將人工建物表面、路面顏色變淺,增加陽光反射以減少吸熱、

在大樓頂做「綠屋頂」增加植被覆蓋率、使用可透水路面,讓路面下方儲存的雨水來幫忙降溫等,

「藉由水的蒸散作用來散熱是重要的關鍵」。

另外,彭啟明認為未來政府在進行都市規畫時,要將建築位置規畫和城市綠化優先考量,才能從根本改善熱島效應,

否則其餘四都、桃園、新竹、嘉義乃至花東,都可能成為下個「台北」。

「熱到令人想犯罪」,是真有其事!

早在2001年愛荷華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克雷格‧安德森,就已經發表過一篇「熱與犯罪」論文,解析高溫和犯罪率的關係。

安德森的文章指出,高溫可以增加人的侵略動機和行為,主要分為兩種影響模式:一種是直接增加人心中敵意的感受,一種是間接增加侵略性的想法。

芝加哥雜誌曾統計2010—2011年芝加哥當地的每月犯罪案件,結果顯示案件數在二月至三月之間有個大躍升,之後就一直維持在高峰,特別是七八月最多,然後一直到九月才掉下來。

芝加哥雜誌的分析認為,天氣暖和的時候,人們比較會出門活動,相對來說互動的次數跟機會都會比較多,人與人接觸頻繁當然就容易造成衝突與犯罪。

他們也提出了「閒人容易惡魔上身」(Idle hands are the devil’s plaything)的觀點,根據1991—2004謀殺案統計發現,夏天的高犯罪率當中,以青少年占比例最高,15—19歲和20—24歲的族群分別占總犯罪率的31.8%和31%(推測是年輕人因為放暑假閒閒沒事幹才去做壞事),也間接證明更多人在外活動,犯罪案件越多。

不過,若是從生理和心理的角度來看,芝加哥雜誌引用安德森教授的論文,提出熱會影響人的情感、認知和自覺,人身處高溫之下心跳會加速、變得咄咄逼人和產生敵對情節,並降低自覺能力和舒適感,在這樣的條件下,人比較容易起衝突或做出犯罪行為。

當然犯罪率也不會總隨著溫度上升而成線性成長,根據英美等國統計發現,犯罪率約在攝氏32度時最高,溫度再高犯罪率就會開始下降,因為實在太熱了,人們傾向躲回室內。

楊旺祥

冬山國中理化老師

您可能也會喜歡…

跳至工具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