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濕地,生物的『諾亞方舟』

走在冬中走廊,遇見科學。

五月份的科學櫥窗,為孩子們介紹濕地保育在生態多樣性上的重要。

新聞中是以『高雄市』和『新北市』為例,以城市的工業意象與綠色生態做一對比。

而近身觀察我們自己居住的宜蘭縣,則可看見縣府政策與民間組織的努力足跡。

5月份科學櫥窗城市濕地生物的諾亞方舟

 

大高雄地區近半個世紀以來歷經工業開發,自然生態地景逐漸消失,直到近幾年市府工務局在都市規畫時引入「生態廊道」概念,才使這個工業城市有了新的改變。

高雄市生態廊道計畫,透過有系統串連公園、綠地、生態保育區,十多年來創造出19個濕地,除各具特色外也呈現多樣功能。

高雄鳥會認養管理鳥松濕地已有 10 年,鳥會總幹事林昆海說,

10 年來鳥松濕地植栽變化多樣,水域也呈現大幅變化;以前水域放眼望去濯濯一片,

多年來經眾多志工投入經營管理,十年下來這裡的水生植物變得豐富,

不但改善生態與景觀,也改善了鳥類棲地。

目前在園區內可看到水鳥繁殖,像紅冠水雞就常在岸邊築巢,顯見鳥松濕地的復育成效。

臺灣濕地聯盟秘書長謝宜臻談到當年爭取洲仔社區改建為濕地公園,

就是以「水雉重返高雄」做為訴求,以水雉為指標生物,

讓高雄的生態能被更客觀地予以檢視評估,其意義深遠。

謝宜臻提到,當時政府沒經驗,只能提供硬體設施,志工也只能邊摸索邊學習,

但「只要願意投入,成果就會看得到」。

謝宜臻說,復育工作一開始,洲仔社區的鳥類大約只有17種,

但在濕地營造成功後不到半年,鳥的種類就攀升到70幾種,

現在本區鳥類已記錄到130餘種,

屬於保育類鳥種非常多,包括水雉、紅尾伯勞等,成為良好鳥類棲息環境。

謝宜臻說,經十年努力,目前洲仔濕地每年約可維持5到7隻水雉留駐,

援中港濕地約有19隻。

謝宜臻認為,未來如能妥善利用大高雄濕地生態廊道,

預估2 到3年後,可讓水雉在高雄濕地水域恢復達30到50隻最小生存族群,

希望在6年後達到100隻水雉,這是濕盟的理想與努力目標。

目前洲仔濕地也開始營造全臺第一座開放型的蝴蝶園區,已擁有70多種蝴蝶棲息其間,

「可說是創造都會的生態奇績! 」

以下為內政部營建署2011.11.29專題報導資料

宜蘭縣│Yilan County 宜蘭河邊的維管束

都市計畫組 發布日期:2011-11-29

本案延伸都市水綠空間,並融入歷史紋理,創造生態都市,符合規劃設計內容,展現高品質空間設計美學。各項子計畫彼此串連,滲透至舊城文化生活中,形成帶狀的都市水綠核心,是舊城再生的希望。計畫遠景目標具前瞻性,並有效整合學校、酒廠、社區居民、民間團體及第三部門等意見之參與方式,且能落實公共參與制度具示範性。
壹、計畫緣起

宜蘭城為蘭陽平原的首善之都,位於平原的中心,人口密度最高,也是文化政治中心,過去曾有水文和自然共存的舊城紋理,本計畫將透過維管束的觀念,找回這些關於宜蘭城的美好記憶,並逐步建構出更前瞻的二十一世紀生態創意城市,也希望這個經驗能分享給全臺灣。
貳、基地簡介
以宜蘭河帶狀綠廊做為基礎向都市延伸,自西門橋起向東進入宜蘭酒廠、光復國小、新月廣場、中山公園以及舊城南路全段。
參、計畫目標與內容
「宜蘭河邊的維管束」定位為一個孕育15年,整裝待發的行動,是城市生活可以做得到的夢想。此計畫將重建城市裡的維管束,以人文和水系互助,讓心靈的脈動一段段慢慢復原。未來宜蘭城有河、有田、有大樹,即使在雨中,順著水圳或是護城河民眾也可以散步到大河邊,一步步實現規劃夢想。
以兩棵大樹的概念作為生態及生活系統的規劃發想,亦讓未來性的環境觀逐漸融入現代生活和歷史紋理之中,積極找出及重建護城河與圳道周邊之老城歷史紋理(聯勤204舊城牆、東嶽五穀廟、臺銀美術館等),並廣義發展延伸都市水綠空間,不只是人喜愛的綠廊,善用公有地連續機會,補足一般舊城急需卻難以做到的都市生態、防災及微氣候之條件改善,更可將維管束之觸角延伸至更多城市之公共空間。
宜蘭城中掩蓋在地下的護城河及水圳等水脈,過去到今日還保持是尚有水位的農業灌溉溝圳,水質仍相當優良,和臺灣其他城市相比,是得天獨厚的條件和機會,此計畫將重新打開過去部分的護城河,並於周邊發展具蓄水、滯洪功能的護城河水綠空間環境,並漸漸在城中心重新交織一個有護城河、有水網、有綠網的蘭城新月人文生態綠廊。
用水的環境修補串連從宜蘭河、文昌路、酒廠、光復國小到城中心推動中或已完成的規劃成果,並重塑過去護城河的意象,實現宜蘭人夢想中的水綠城市。透過維管束的延伸,建構出居民生活的各種想像,並融入區域中舊有紋理的文化特質,如酒廠、文昌舊街、宜蘭舊城等,讓城市裡文化和設計處處存在,而城市的改造也將使各種階級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
結合生態的觀念,發展兼具設計感的自然排水系統,住宅區平靜安詳,公共設施深入鄰里巷弄,慢慢讓下一世代的全新成長經驗能融入在生活中,打下創意城市的最佳基礎。「讓雨水慢慢流,並設法將雨水留在基地」參考「生態過濾溝」及「入滲式排水系統」之作法,降低都市非自然排水之瞬間水量,減緩宜蘭市近年來每逢大雨必淹水的窘境。
肆、規劃理念與設計構想

維管束計畫營造出一座結合自然與人文的蘭城新貌。從編織出一個從宜蘭河到城中心有護城河、有水網、有綠網的蘭城新月人文綠園道開始,再把酒廠、宜蘭河、光復國小、文昌路用生態綠廊連起來。運用想像力構築出更具彈性的生態創意生活圈(the creative milieu),同時也落實過程中的公共參與,尊重文化,讓創意在最適的環境中成長繁盛。
在大樹的概念之下,尊重環境中的生態基盤網絡,發展兼具設計感的生態水塘和自然排水循環系統,減緩未來城市排水的負擔,打造下一個世代的全新成長經驗。
規劃時保留現有大樹,開闊的草地、都市水環境和大樹成為家門前的「大公園」既可降低都市熱島效應,同時也是防災避難的場所,整合開放空間,彼此緊緊相扣,而對於生態系統的維護方面,將種植多層次的闊葉樹林,樹冠本身也具有減緩逕流之功效,把樹冠和草溝連起來,鳥兒和昆蟲經常來作伴,形成新的生態系。保留並利用基地上既有生態條件,貫徹低碳、減量及可再生利用的工程規劃理念,讓孩子可以騎著腳踏車,安心地上學,穿梭在都市裡。創造一連串富想像力及生態觀的城市新活力。
伍、推動策略與架構

「大樹二」計畫以穿過酒廠到火車站的慢活系統為軸心,分七項行動策略推展:
行動1提昇南屏經光復國小到酒廠的綠色廊道
行動2整合酒廠與光復國小綠色廣場
行動3酒廠圍牆邊界綠活化
行動4重塑光復國小護城河水圳及創造酒廠大門至新世代美術館間的綠色廊道
行動5中山公園護城河畔空間再現
行動6新月廣場前護城河岸空間重塑及打開南門林園前護城河
行動7新設酒廠連上宜蘭河畔的綠色廊道
行動8於西門橋側溫柔跨河的西門綠色棧道
此外,整體工作團隊將整合縣政府跨局處專案小組、學校、酒廠、社區居民、民間團體等多項不同單位之資源,共同致力後續經營管理及維護工作。
陸、目標及願景
未來,兩棵大樹完成後…預期將影響五項關鍵效益:

  1. 透水面積計算方式:規劃範圍內滲透率達50%之面積總合
  2. 入滲式植栽帶:具涵養水分及透水之植栽綠帶之面積總合
  3. 綠覆率計算方式:規劃範圍中綠色植栽及樹木覆蓋之面積總合 / 規劃總面積
  4. 濕地面積計算方式:規劃範圍中打開有關之水空間面積總合
  5. Co2減碳計算方式:植物的固碳速度及效果不一,依照成長速度單位時間產生的木材重量樹葉及糖分量, CO2削減量的換算方式,種一棵樹約為2.5公斤、除草整地150平方公尺換算75公斤、間伐或竹林整理100平方公尺則換算50公斤。

柒、結語

本案基地規劃構想佳,計畫完成後在人文、生態及都市微氣候、教育等效益上符合競爭型計畫精神,並表現於實質規劃內容中,接續將宜蘭過去之執行績效之努力串連成網絡,各項子計畫彼此串連,值得肯定。使地方特色能夠明確呈現,整體提案與規劃團隊能力表現不俗,計畫執行成功率高,值得給予鼓勵與支持。建立生態綠化之典範。

 

image

102年試辦國中教育會考題目第16題

生態系要穩定,必須物種多、群族種類多、生物多樣性的差異才會大,方能造成生態系的穩定。在城市中,原本的河流提供了水生動物、植物有利的生長環境,將更能幫助生態的平衡。因此,不論是城市或是鄉村,對於河流的保育是當務之急。

楊旺祥

冬山國中理化老師

您可能也會喜歡…

跳至工具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