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教學信念

要以『實現教學信念』為標題,來寫一篇部落格文章,很困難。

因為很困難,所以整整五個月都只有標題而沒有內文。

光是要把『信念』與『理念』的差異先分別清楚,就不知如何下筆(按下鍵盤)。

但是,距離5月18日,也只剩下短短的40天左右,我想:還是利用連續四天假期,就寫吧!

能寫多少,就寫多少。

若是文字上有不妥,或是思慮不周延之處,等有更多的歷練與豁達通透的看法再來修改吧。

               開始爬梳『教師的信念』

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過程,這些過程也會影響到教師信念的形成。

師資培育階段,四年的時間,再加上舊制的一年教師實習,或新制的半年教師實習,

此階段,信念的架構上就逐漸成形,但因鮮少實際走到教學現場中歷練,所以都只是每個人內心的想法。

再來,要成為正式教師之前,一定要經過教師甄選的過程,從試教與口試的過程中,就會看出一位教師的教學信念。

因為,試教過程中的引起動機、發展活動、綜合活動等三大過程,都可以找到對應的教學信念。

例如:

(1)引起動機,如果是以新聞時事來做闡述,則意涵著教師有社會建構能力的表現。

       如果是以歷史事件來做闡述,則意涵著教師喜歡『科學與歷史』的對話,熟悉科學史。

(2)發展活動,如果是以教師講述為主,則意涵著整個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主體,課程的架構程序上應該會很完整。如果是以學生經驗為出發點,則意涵著整個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題,教室中師生之間的信任空間很足夠。

(3)綜合活動,如果是交代很多作業,學生沒各自完成作業會受到懲罰,則意涵著教師認為行為主義還是很管用。如果是以課程所學習到的概念為鷹架,給予學生更高層次的作業,則意涵著教師認為發展進側發展區(鷹架理論)是教學的王道。

       

          如何才是絕佳的教學管道,其實見仁見智。重點是,教師要能適當表現出來。

教學信念是很內隱的,經由外顯的表徵如:

班級經營、教學活動的進行、親師生互動、與同事的專業對話成長、對於教育時事的看法、甚至是最微小的試題分析,都可以看出教師內在的信念。

                                               

楊旺祥

冬山國中理化老師

您可能也會喜歡…

跳至工具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