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的科學~成癮
上癮未必全然負面,迷戀慢跑、游泳也是一種癮。
K他命氾濫,許多學子無法自拔。其實不只是毒品,包括網路依賴、性愛成癮、購物狂、
酗酒、賭博、安眠藥濫用等,這些行為共同的特點就是「癮」,
而且都和腦中的「獎賞路徑(reward pathway)」運作以及心理渴求感(craving)有關。
癮,並非全然負面,有人迷戀每天慢跑、游泳、集郵行為等,
就是受到大腦獎賞路徑活化的影響。
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舉行,
「哈佛小子」林書豪將籃球場上的成功歸於上帝及團隊合作,外界肯定他的謙虛,這強化了大腦賞酬機制,因此他更認真練習籃球。
再如,台東菜販陳樹菊把每天辛苦賣菜所得捐贈給貧苦的人,透過幫助別人,自己得到愉悅,也是大腦獎賞路徑活化的表現。
醫界對於成癮、依賴的腦科學研究是近幾年的顯學,各派各有擁護者,初步共識則認為,
生理癮主要是大腦獎賞通路機制所致。
基本上,為生存及繁衍下一代,如酒足飯飽、性行為會感到興奮愉快,即當生物原始欲望獲得滿足,大腦獎賞機制就被刺激活化;不只人類,哺乳類動物亦有同樣機轉。另外,外在物質刺激包括毒品、藥物、酒精等,也會刺激大腦多巴胺分泌,並在特定腦區作用,進一步產生爽、過癮感覺,無論原始欲望滿足或外在物質使用,這些行為訊息會刺激活化大腦獎賞機制。
大腦獎賞通路如何運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任劉興政說,與大腦獎賞路徑有關的結構包括腹側被蓋區(VTA)、腹隔核(也稱側座核nac)及前額葉皮層。
外在刺激或行為會作用在大腦的VTA,之後訊息透過神經纖維傳遞至nac及前額葉皮層,同時讓腦中的多巴胺分泌增加,產生愉悅感,這種回饋機制可驅動人的外在行為變得更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大腦構造與思考行為複雜,同是多巴胺,不一定會產生相同影響。北市聯醫精神醫學部主任林式穀解釋,成癮者需要多巴胺分泌得到滿足,但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多巴胺量太多,帕金森氏症患者卻是太少。
不少人將「成癮(addiction)」與「依賴(dependence)」兩詞混用,但部分研究發現,成癮與依賴者在腦內的作用部位其實是不同的。
楊聰財說,相較生理上的成癮路徑,心理依賴機制更複雜,除了獎賞通路外,它還涉及到大腦杏仁核、前帶狀束、海馬迴等。
快感記憶 會危害戒癮
楊聰財說,不少酒癮、毒癮或藥癮者,一開始腦內的獎賞路徑不斷被刺激活化,久而久之產生心理依賴,這種欣快感覺會根深蒂固被記錄至大腦主掌深層記憶的海馬迴中,只要沒有欣快感就會想盡一切辦法,極度渴望想得到這種感覺。
也因這個記憶「深刻」,即使成功戒酒或戒毒,生理上已無任何不舒服症狀,但內心深處仍存在渴望欣快感記憶,只要有機會接觸酒精或毒品,或看到類似事物就可能破戒。
戒毒30年 感覺來了險破功
「外在環境刺激易誘發獎賞路徑活化。」劉興政說,他曾收治一名海洛因成癮者,因吸毒被關進監牢30多年,這段期間沒再碰過毒品,身體也沒有戒斷症狀,理論上出獄後應不會犯毒癮,沒想到對方某日到麵店用餐,看到麵粉竟回想以前吸食海洛因的美好感覺,他當場流下眼淚,腦中不斷浮現「我要想盡辦法做這件事」的念頭,渴望重溫舊夢,就可知何以一旦吸毒就很戒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