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與科學的對話(一)

一、「人面桃花」這句成語出自於唐詩<崔護.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若人面與桃花看起來都是紅色的,是以光學的概念加以解釋,下列何者正確?

(A)人面與桃花均發出紅光

(B)人面與桃花均吸收紅光

(C)人面與桃花均反射紅光

(D)人面反射了桃花發出的紅光

正確解答:「人面」與「桃花」均不會發光,是因為反射出紅光,才會看起來都是紅色的。

崔護

二、唐詩<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1.聲波是縱波,是疏密波。

2.聲波可以經由空氣傳播,可以經由江水客船傳播進入到張繼的耳朵中。

3.夜晚萬籟俱寂,空氣分子的振動容易因為單純受到鐘聲的擾動而讓旅客感覺到非常清楚。

楓橋楓橋夜泊(張繼)楓橋夜

楓橋夜泊

 

轉貼:張曉風/不朽的失眠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紙那麼大那麼長,然而,就是沒有他的名字

     啊!竟單單容不下他的名字  『張繼』  那兩個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筆一劃寫在榜單上,天下皆知。

   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覺裡,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這件事,令他羞慚沮喪。

離開京城吧!議好了價,他踏上小舟。

本來預期的情節不是這樣的,本來也許有個插花遊街、馬蹄輕疾風流,有衣錦還鄉袍笏加身的榮耀。

然而,寒窗十年,雖有他的懸樑刺股,瓊林宴上,卻並沒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風。
江楓如火,在岸上舉著冷冷的爝焰,這天黃昏,船,來到蘇州。

但,這美麗的古城,對張繼而言,也無非是另一個觸動愁情的地方。
如果說白天有什麼該做的事,一個讀書人而言,就是讀書吧!

夜晚呢?夜晚該睡覺以便養足精神第二天再讀。

然而,今夜是一個憂傷的夜晚,在異鄉,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節,容許一個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憂傷。江水,可以無限度的收納古往今來一切不順遂之人的淚水。

這樣的夜晚,殘酷的坐著,親自聽自己的心正被什麼東西囓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聲音。

並且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生命如勁風中的殘燈,所有的力氣在花在抗拒,油快盡了,微火每一剎那都可能熄滅。

然而,可恨的是,終其一生,它都不曾華美燦爛過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有他,張繼,醒著,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敗葉落餘的枯樹,似樑燕飛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了他(也罷,這半生,不是處處都遭排拒嗎?)而後,是他在賭氣,好,無眠就無眠,長夜獨醒,就乾脆徹底來為自己驗傷,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興闌珊的樣子。有烏啼,粗嗄嘶啞,是烏鴉。

那月亮被牠一聲聲叫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結千草。

夜空裡,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冷絶悽絶。
江上漁火二三,他們在幹什麼?在捕魚吧?或者,蝦?他們也會有撒空網的時候嗎?

世路艱辛啊!即使瀟灑的捕魚人,也不免投身在風波裡吧?
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項幸福呢!

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

只有我張繼,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個,是既沒有權利去工作,也沒福氣去睡眠的一個…….。

鐘聲響了,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鐘聲。一般寺廟,都是暮鼓晨鐘,寒山寺卻敲『夜半鐘』,用以警世。鐘聲貼著水面傳來,在別人,那聲音只是睡夢中模糊的襯底音樂。

在他,卻一記一記都撞擊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鐘聲那美麗,但鐘自己到底是痛還不是不痛呢??
既然無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寫下『楓橋夜泊』四字。

然後,就把其餘二十八個字照抄下來。

我說「照抄」,是因為那二十八個字在他心底已像白牆上的黑字一樣分明凸顯: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感謝上蒼,如果沒有落第的張繼,詩的歷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詩,

我們的某一種心情,就沒有人來為我們一語道破。

一千二百年過去了,那張長長的榜單上(就是張繼擠不進去那張金榜)

曾經出現過的狀元是誰?哈!誰管他是誰? 真正被記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張繼』。

有人會記得那一年的狀元披紅遊街的盛況嗎?

不!我們只記得秋夜的客船上那個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場不朽的失眠。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95 07 10

楊旺祥

冬山國中理化老師

您可能也會喜歡…

跳至工具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