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故事

對於理化內容中『光』這個單元的教學,以前的教學重點放在『凸透鏡與凹透鏡的成像性質』、『實像與虛像』、『反射與折射』的三大重點,而隨著教學經驗的累積到現在可以強調加強學生對於『人類如何測光速?』、『各種電磁波的應用』、『放大鏡只能呈現放大的像嗎?』的思考。

以前在備課時,閱讀過台灣書店出版的『力學』深感書中對於力學原理與力學科學史的詳盡詮釋。最近在冬中圖書館,借了一本台灣書店出版的『光的故事』,因為本人最近的研究重點擺在『預測-觀察-解釋』與『概念改變』上,所以重點的摘錄也是專注於此。

但是如何介紹給學生呢?第一:英國BBC公司出版『光的故事』DVD(Light Fantastic),藉由影片的演示,偉大科學家如:第谷、伽利略、虎克、赫歇爾A.A.Michelson,1852~1931)等人藉由豐富的想像力與精巧的雙手,將透鏡、面鏡組成一套可以讓光成為觀察宇宙萬物的工具。

而探究光速的三百年歷史,是能促進學生對於科學的本質中『探究方法的非固定性』的認知。測量光速的方法:有天文法以及面鏡法。

1983年第十七屆國際權度大會經通過了新的米定義為:

『米是光在真空中在 秒的時間間隔內行經的距離』。並將真空的光速定為精確值,C=299792458米/秒,在上述新的米的定義中,真空中光速的數值已是一個定義值,通過這個定義值,長度單位米與時間單位秒直接聯繫在一起,而不再是一個與其他基本單位無關的獨立基本單位。

楊旺祥

冬山國中理化老師

您可能也會喜歡…

跳至工具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