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建築 千年不倒秘方

鋼筋混凝土是台灣最常見的建築材料,原本看來像岩漿般流動的混凝土,

加上鋼筋或鋼骨後,竟然可以撐起跨海大橋、摩天大樓,為什麼如此神奇?

混凝土是一種複合材料,包括骨材和粘結材料,骨材一般就是砂石,粘結材料就是水泥,

水泥就像粘膠一樣,把砂和石抓住,產生足以支撐建築物的強度。

水泥加上水所以會產生黏性,是因為兩者在一起會產生化學反應,把材料「織」在一起,

形成如岩石般堅固的結構。

最常用的水泥為卜特蘭水泥。至於水泥的化學成分,

主要有矽酸三鈣、矽酸二鈣、鋁酸三鈣、鋁鐵酸四鈣 。

顯微鏡下的水泥

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教授黃兆龍說,水泥的成分就像四個人。

四個人,占的比例不同,各有特質,有些作用反應慢、有些作用超快,卻反而能產生強大的力量。

泥裡面的成分就像四個人,占的比例不同,各有特質,有些作用反應慢、有些作用超快,卻反而能產生強大的力量。

 

 

 

他說,水泥中矽酸三鈣約占50%以上,矽酸二鈣占25%左右,鋁酸三鈣占百分之十左右。

三者與水反應後,都會產 生熱,前兩者會產生膠體,鋁酸三鈣在與水反應時則還要外加石膏,它不但會產出高熱,還會搶水,需要大量的水反應,會形成鈣釩石。

古埃及和古希臘人,就知道使用水泥會黏合石材和磚塊,到了羅馬時代,技術更為成熟。

黃兆龍說,著名的羅馬競技場,就是混凝土建築可以屹立不搖的例子,混凝土建築可長可久,非其他營建材料可媲美。當年羅馬人用火山灰和石灰加入混凝土中,強度更甚於現在常用的一般水泥,廿一世紀的人類,開始復古尋找羅馬建築屹立千年的神奇配方。

楊旺祥

冬山國中理化老師

您可能也會喜歡…

跳至工具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