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育才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計畫
一依據:
1、教育部頒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2、本校九年一貫課程計劃。
3、本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之「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小組研討會決議。
二、基本理念
領域理念:健康與體育的共同目標,即是「一個健康且擁有良好體能的人,生活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中,同時擁有支持的法規與人群」;但兩者達成目標的策略各有不同,健康教學主要是藉著健康行為的養成和改變來達成,而體育教學則是藉由運動行為的培養和鍛鍊來達到健康的目的;所以,健康教學並不只有單純的認知,更有學生態度、行為改變的歷程,而體育教學更不只有改變其技術去達成「贏」的目的,更有讓學生喜愛並樂於參與各種體育活動以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的目標。是故,我們要鼓勵學生在各方面採取積極的態度與行動去改善自己的運動與健康習慣,並使學生進一步瞭解人們的健康會被他人所影響,而能發揮自己的影響力來改善他人、環境或社區的健康狀態。
學校理念:本校願景為培養全人發展的二十一世紀優質學生,並特別注重學生能夠養成心善、行正、有理、勤儉的人格;培養時時心懷感恩、事事替人設想、處處為人服務的人生觀和養成努力不懈的鬥志;培養主動積極、樂觀進取、盡力而為的人生觀。所以,在健康與體育領域方面,除了依照課程綱要,選擇適合課程外,更配合以生活化的情境與議題,使學生從健康教學活動與體育的競賽活動中,習得健康端正的生活習慣與努力不懈、奮發進取的態度。
三、現況分析:
1.學生學習成就概述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至今,本校學生的學習成就大致如下:
a.學生喜愛運動,會使用學校的器材、場地進行個人或團體的球類活動。
b.學生經常參與學校的體適能增進活動,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c.每位學生皆能利用下課時間盡情運動達到舒展身心目的。
d.學生多依其專長或嗜好從事適當的運動項目,瞭解其原有規則並發展出其特有的遊戲規則。
e.學生具有營養的知識並能培養營養均衡的飲食習慣並注意進餐禮儀
f.學生具備良好的潔牙習慣和正確洗手方法。
g.學生會使用學校健康中心處理健康問題。
h.具有安全的知識且會保護自身的安全,並有整潔的生活習慣。
2.師資: 一年級科任,二~六年級以級任老師為主實施教學。
三、課程目標:(能力指標轉化)
1、養成尊重生命的觀念,豐富健康與體育生活。
2、充實促進健康的知識、態度與技能。
3、發展運動概念與運動技能,提昇體適能。
4、培養增進人際關係與互動的能力。
5、培養營造健康社區與環境的責任感和能力。
6、培養擬定健康與體育策略與實踐的能力。
7、培養運用健康與體育的資訊、產品和服務的能力。。
四、實施原則及策略(含一般及特殊運用原則,如合班、隔週連排….等):
1、健康與體育領域第一學習階段以領域教學為原則,第二學習階段,善用協同教學,達成領域學習目標。另可配合綜合活動及學校自主之時間,進行教學活動。
2、為提昇學生健康,學校行事曆訂定健康教學活動,如:視力保健、口腔衛生、菸害教育、藥物濫用教育、環保教育、防火、防震,兩性教育等活動;於課程中善於利用融入教學並設立健康中心,以利實施健康服務,及配合健康教學之進行。
3、學校應指定專人定期檢修健康與體育設備,教師應於教學前檢視設備之安全性,預防意外事件之發生。
4、為提昇學生體適能狀況及培養學生健康休閒生活的觀念,應儘量利用課外時間安排並鼓勵學生參與活動。
5、本計畫應與相關配套計劃執行如學校總體行事、學年教學計劃、班級經營計劃等。
6、評量多元化,學習過程評量重於結果,應特別注重真實評量。
7、計劃應經課程發展委員會通過始得實施,修正時亦同。
五、實施內容:
1、實施時間與節數
a.一個學年度分上下兩學期,全年授課 日數200天(不含列假日)
b、課表編排:以週課表領域學習時間排課,每學期課排20週,1.2年級每週2節,3~6年級每週3節為原則。
c、節數計算:本計劃依課程綱要以200天學生學習日編擬,如教育部無另行規定學生學習日數,則以現行放假方式,安排約195天學生學習日。並利用彈性時間每週1節隔週上1次每次2節游泳課
2、各年級上課節數表
年級 | 一年級 | 二年級 | 三年級 | 四年級 | 五年級 | 六年級 |
每週節數 | 2節 | 2節 | 3節 | 3節 | 3節 | 3節 |
總節數 | 80 | 80 | 120 | 120 | 120 | 120 |
3、教材來源
各年級教科書選用版本ㄧ覽表
年級 | 一年級 | 二年級 | 三年級 | 四年級 | 五年級 | 六年級 |
科目 | 健康與體育 | 健康與體育 | 健康與體育 | 健康與體育 | 健康與體育 | 健康與體育 |
版本 | 康軒 | 康軒 | 康軒 | 翰林 | 康軒 | 康軒 |
4、教學方式與教學創新
(1)教學方式:
一、各年級: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在經領域會議討論之後,經學年會議決定,而課程中相關部分,則由任教老師相互討論後進行協同教學。
(2)學生學習:
a.健康方面:以能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健康行為為首要目標,教學方法及過程應靈活安排,彈性運用。如:價值澄清、腦力激盪、遊戲法、陪席式討論、布或紙偶戲、演戲、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實驗、示範、問答、講述法等,使學習過程生動而有變化。健康教學應多利用各種教學媒體輔助教學,如各種掛圖、圖片、模型、實物、幻燈片、投影片、影片、錄音帶、錄影帶、偶戲、故事、及相關讀物、報刊資料、網際網路等,應充分利用以提高教學效果。
b.體育方面:以能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身體適應能力為首要目標,注重適性發展,以啟發、創造、樂趣化之教學,讓學生在獲得成就感中享受運動的樂趣。依不同運動項目之特徵,指導學生對該項運動之基本能力與正確技術之學習,奠定參與運動之基礎。體育教學宜加強運動傷害防範,如遇偶發事件應依程序緊急處理。
5、教學評量
※ 評量方式:健康與體育成績評量以能達成分段能力指標為原則。
(1)健康評量:
a.項目:包括健康行為與習慣、健康態度、健康知識、健康技能
b.時機:教學前—安置性評量;教學中—形成性、診斷性評量;教學後—總結性評量。
c.方式:課前活動準備、課後作業、平時觀察、紀錄表、自我評量、上課參與及表現等方式進行。(一至三年級不做紙筆測驗,以觀察、訪談、軼事紀錄等方式評量)。
(2)體育評量:
a.項目:包括運動技能、運動精神與學習態度及體育知識等項目。
b.時機:教學前—安置性評量;教學中—形成性、診斷性評量;教學後—總結性評量
c.方式:紀錄表、自我評量、上課參與及表現等方式進行、實作評量。
※教學評量應具有1.引發學生反省思考的功能,2.能夠藉此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來調適教學。評量應能兼顧形成性與總結性的結果,各科任教師自主採用主觀與客觀的各種評量方法,並訂定給分標準
六、教學資源:
1.學校資源
(1)本校有乾淨整潔的廚房和餐廳,提供衛生營養的午餐,推展營養教育,認識食物與健康的關係,並利用統整教學,分組進行簡單食物的調製,例如:三明治等
(2)室外場地:2個藍球場,兒童遊戲區1處,操場一處、室內禮堂一處
(3) 視聽器材:電視、DVD、收錄音機。
(4) 資訊設備:單槍投影機。
(5)其他(如社區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