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英博物館特展
今天一早,我和一行6位大專生正巧搭同一班捷運和公車,6:55就到了故宮大英博物館的售票口,入口處還有一些早操會人士仍在進行元極舞的活動。看著貓頭鷹出版社的「大英博物館250年」,不知不覺的就7:30了,開始有第二批看展的零星人們到來。8:10已經有20位之前就買好票的人,持著票準備排隊入場。我則靜候到8:30開始購票,然後承租語音導覽100元後入場,心情還是清明愉快的!由然升起「我所處的歷史版圖,從何而來,將往何處追尋?」 這是大英帝國下的搜羅觀點!而台灣的你,想法呢? [@more@]語音導覽一共選件30件,進入玻璃門要右轉上廁所喔,因為臨時策劃的展場沒有這個動線規劃!我拿著臨時撕的日曆紙畫下速寫的感動,大致紀錄如下: 米開朗基羅的素描沒有!倒是拉菲爾20歲的聖女圖,以金屬筆再施炭筆的方式,還有導覽30:達文西小小的男性素描像,寥以代表了文藝復興「畫幅再小也務求精確」的典範。 展場頭盔與貓頭鷹出版專刊p.45盎格魯薩克遜薩頓胡船葬儀址的復原頭盔精緻度相距甚遠!只留工法稍可參考,據說世上發現4具,材料樣式都略不同,應該是按照王者個人喜好請藝匠設計,此具和瑞典樣式相同。 非洲坦尚尼亞舊石器時代的石頭,相較於故宮的天工寶物展,中國新石器時代,發現古代玉斧的感動,後者更接近自身地理和玉民族的歷史,或者台東史前博物館佈置的玉石場景,更撼動人心! 下次記得帶小手電筒看作品標籤,還有看展用放大鏡。 想不到近年戰火頻繁的伊拉克,正是兩河流域,曾經孕育蘇美人、阿卡德人、巴比倫、波斯帝國和亞述王朝的舞台!1854年那不神廟呈現蘇美人的楔形文字。亞述侍神雕像分兩層蛋糕式,裝飾兩排圓串珠狀的長鬍子;太陽神的子民懲戒獅子威脅的方式,可以刻成40幾種殺死獅子的方式彰顯王者為民除害的德政,獅子也成為勇敢的象徵。 我發現「眼睛在偶雕塑的象徵意義」,眼睛在美索不達米亞或埃及的幾何圖形演化的歷程,研究其形變的過程一定很有趣! 滾印式的石刻印章代表經濟富裕和土地所有權的經濟自由契約。我猜中國一直到周朝,土地仍是天子的,是否長期須靠族人群體對抗自然環境以及外族掠食,最後列管於王族才享有土地的概念,所以一般人對泥板楔形文字和丈量算數的需求不大,所以中國只有貴族需要玉璽印石,還須佐以恭敬的紅印泥,再晾個一天待乾,才達成契約。 土耳其產的「青金石」真的有很美的耐看色澤,見「皇后的豎琴」牛頭上的鬍鬚、頭髮、眼睛,並對照貧民模仿其色澤以釉彩的方式製作「護心聖甲蟲胸飾」、常見的四重環狀半圓形「項鍊」上的青金石仿色釉,足見迷人的丰采了吧! 埃及著名莎草紙書寫代表,本展中見「王者之書」,看來真像我的字典所謂的「聖經紙」,有著透薄和溫潤的光澤。對照導覽語音裡詳盡圖說的神話故事,看來更好奇埃及公貓形象的太陽神割下黑暗之蛇的頭顱傳說。眾神的模樣:太陽神荷魯斯是兩頭鳥共用一個身體〈小朋友馬上認出是「王子與公主」的動畫出現過的圖像〉,夜鷺就是月神透特,還認出第十一頁其中兩「隻」神和子女也出現在第八十八頁中。畫面蛇的右半部:女神海波瑟手持雙刀站在垂直門扉旁護衛著,第十一頁左邊女祭司到了第八十八頁,成了最右邊站立者,我想捲軸或折頁式觀看的游移視點,由右而左的橫式閱讀,和中國教化宮廷仕女的女史箴圖是一樣的道理吧!超度女祭司亡者的審判和咒文一點也不像中國道教畫的符咒! 「不幸的木乃伊」蓋板可以看見所有埃及神祈的造型,對於來世的期望,可以試著和中國的「非衣」比較。而放置腸胃肺肝的「卡諾皮克罐」,是上埃及墓葬研究裡,世界上最完好的一組,不過參觀這一區總是令人窒息啊! 速寫「聖貓」和「人身羊首青銅像」,覺得他頭上好像戴了一隻烏賊,查證展覽的圖錄p.120:是一束蘆葦和兩根鴕鳥羽毛,真是有趣的誤察! 希臘愛神雕像右腿輕提腳跟的重心轉移,稍稍捕捉到一點希臘全身像的特色,而羅馬重視臉部表情細節,刻畫個性的結果,逐漸以頭胸像為代表。米開朗基羅時代誇張的凹凸,大概承襲了上述兩大優點吧!中國石材為何沒有佛像以外的雕刻作品出現呢?….再查察。假想千年後,我們的蔣介石、孔子、媽祖雕像在海外巡迴展出的情景?! 伊斯蘭特有的鈷藍和虹彩八角紋樣壁磚,因為每天要向麥加朝拜五次,需要經緯度方向準確,時間又需無誤,因而人手必備「星象盤」,這件工藝看來非常精緻!旁邊還有「筆盒」,盒身找找六個星座〈白羊、金牛、雙子、巨蟹、獅子、處女〉,很難對應耶! 從塞爾特的金幣,足見羅馬帝國在英國的遺跡。一排有提把的祕魯「彩繪陶瓶」,造型現代又簡潔有力!墨西哥「彩繪陪葬陶俑」非常富童趣,能激發創作靈感。「毛利男子木雕」,是這次唯一1994年當代藝術家〈利奧尼 葛南特1957~〉汲取古物的創作作品。一如亨利摩爾刻畫「母與子」」的靈感歷程。復活島上的摩埃石像與古拙的美感相應,也能撇見鳥人化身的信仰。 十點,走出大英展,獲免費參觀故宮蓋印證明,結束小而美的精緻之旅,拝選件之下,比起到英國真正的博物館裡面,承載浩瀚巡禮的體力負荷,這次反而很適合博物入門小試的窗口。再看到戶外大排長龍繞兩排到近停車場的程度,大門外仍一車一車接駁公車湧入的人潮,還是早起看展的品質較佳,還可以偷隙畫速寫,立體的經驗不是平面畫冊可以取代的。十點半過後人潮加上近20位導覽義工的擴音器,果然是趕一場人類藝術知識的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