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張珍瑜老師,一直是自然踏查解說的專家。這次社群領略三大主題。為愛蟲生。紅尾伯勞與綠繡眼的故事。自然踏察。

[@more@]一、為愛蟲生,主講的林子敬講師,藉由蠍蛉的研究以及甲殼素的發現和應用等。說明昆蟲繁衍數量多適應能力強在人類科學和自然生態扮演重要的角色。原來蚱蜢是蟋蟀和蝗蟲的統稱。螢火蟲一閃一閃,蟋蟀、螽斯的叫聲都和求偶有關。

直翅目昆蟲聽器位置口訣:西施露美腿,蝗蟲掀肚兜。

西:蟋蟀。施:螽斯。露:螻蛄。美腿:聽器位於前腳的徑節上。

蝗蟲:蝗蟲。掀肚兜:聽器位於腹部前端兩側,將雙翅掀開即可看見。

http://blog.xuite.net/alfaplant/Taipei/128053053

此外鎖鑰學說lock-and-key hypothesis 。Dufour1844年在研究了雙翅目昆蟲外生殖器構造之後提出的一種解釋昆蟲種間機械隔離的學說,他認為昆蟲的雌、雄兩性外生殖器的相應構造如鎖鑰關係那樣嚴格吻合,不同種間的鎖鑰關係明顯不同。雖後有不同的看法,但這是昆蟲外觀辨識的基礎。

完全變態有蛹期,蜻蜓就是不完全變態。完全變態是要經過 卵->幼蟲->蛹->成蟲。不完全變態是要經過 卵->若蟲->藉由一直蛻殼直到成蟲。

簡單來說完全變態就是多了一個蛹期。而完全變態的昆蟲幼蟲的長相跟成蟲的長相差很多。不完全變態的昆蟲若蟲的長相和成蟲的長相都長得差不多。

完全變態的昆蟲有很多比如 獨角仙、鍬形蟲、瓢蟲、蝴蝶、蜜蜂、蚊子、蒼蠅、螢火蟲、龍蝨、金龜子……等等

不完全變態的昆蟲也有很多,比如:蝗蟲、螽斯、竹節蟲、蟬、衣魚、螳螂…….等等。

由捲葉象鼻蟲的認識,春嬌老師提問「癭」一ㄥˇ(gall) 。臺灣產癭的植物包括蕨類、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目前已記錄到50科150種, 其中以被子植物最多,尤其是樟科與殼斗科。產癭部位包括葉、莖、花、果、 芽及葉柄,以葉為最主要的部位。昆蟲為主要造癭者。啟發我找到:綠色建築縫紉師 ~鬼斧神工的吐絲織葉蟻。

認識黑翅土白蟻、黃斑黑蟋蟀、白蟋蟀等圖片,還有昆蟲界具有高度母愛,雌蟲會不時將卵表面清理乾淨,避免卵受真菌危害,甚至照顧幼蟲至離巢:蠼螋(注音:ㄐㄩㄝˊ ㄙㄡ,)。牠們的雌蟲在產卵後會像鳥類一樣伏在蟲卵上等待孵化。

原來昆蟲的世界多元,平時都沒有發現這些行為觀察,真是獲益良多!

二、孫清松講師專長拍攝環境和鳥共存的照片。對於紅尾伯勞鳥的觀察 clip_image002clip_image004clip_image006clip_image008菲律賓等南洋群島4、5月是牠們繁殖地,一般秋末冬初8-10月來台,隔年春天北返才離開。像去年(2016)台灣1月24日大寒下雪,紅尾伯勞失去蹤影。因為遷徙和當地的鳥類競爭食物不夠。

104年拍攝紀錄片:綠繡眼的兩性關係。5年套環400餘隻,繁殖期3-8月,年均4窩,每窩3個蛋。雌雄鳥一整年在一起,有時偷別種鳥的築巢材料,例如:粉紅鶯嘴。築下一窩時,取前一窩修築,雌雄鳥輪流孵蛋。5年研究水蜜桃果園,領域約籃球場28x15m大小,通常鳥王最慢回領地,會打架趕走別的鳥,重新建立地盤。

母鳥2個月換一配偶,食物來源左右配偶關係。蛇、赤蟻等吞噬蛋或雛鳥,敗巢2-22天會再築新窩。通常3隻一視同仁養大,不會只餵一隻。比較8日齡的雛鳥:

單親1小時餵8.6次,重4.8g,雛翼長1.2mm。所以會夭折。

雙親1小時餵13次,重6g,雛翼長10.2mm。

平均野外的綠繡眼壽命3-5年,人飼養可以到12年。

感受到老師傾力專注融入野外鳥類生活的毅力和耐心,讓我們一飽眼福,並聆聽鳥兒擬人的故事情節。

三、跑馬古道和拳頭姆步道尋芳蹤

感謝有珍瑜老師和子敬帶領,翻開葉片又有一番驚奇的體驗。隨著社群的老師,比較容易跟著看到許多昆蟲。自己踏察,還是只會看見會飛的蝴蝶和鳥。跑馬古道0215clip_image010黃星斑鳳蝶。

0304拳頭姆步道華八仙開花和金龜子clip_image012clip_image014密紋波眼蝶clip_image016黃蝶

0423跑馬古道clip_image018青鳳蝶clip_image020五色鳥

時序已經立夏,進入二十四節氣裏的「夏至」,宜蘭河濱公園的光臘樹,是盔甲武士–獨角仙的最愛。期待在六、七月的夜裡,光臘樹上總會聚集許多的獨角仙,除了大快朵頤地吸食樹液外,他們也會在此尋覓愛侶,完成終身大事。許多的金龜子、鍬形蟲等也喜歡吸食樹液,在宜蘭運動公園的台灣欒樹上就時常可見他們的蹤跡。

學生下課在操場邊流連尋找「雞母蟲」,課堂上帶著飼養的幼蟲景象將在校園登場,自然就在身邊循序上演,需要珍視和愛護。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3 月 18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