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逛新上架的書,發現何美慧〈螺陽文教基金會〉的書,喚起遙遠的記憶!探究類似蘭陽文教基金會的出版品吧!看待城鎮的眼光,手法也許可以挪用!
西螺成了濁水溪南岸過氣的中部貴族!
宜蘭則剛享有東部新興的淳樸驛站!
[@more@]
清代主要市鎮功能是農村、行政、港口或公路中心。一百七十幾年前西螺街市已具規模〈p.16〉,1935年已有二萬四千八百人之多〈p.17〉,1920-1980年的延平老街,見證米及蔬果集散交易市場發展的歷史,考究其建材、地理分佈、環境變遷、天災、都市重劃、開闢道路等人為因素,想見當年街長廖重光的街市改正計畫!〈西元1934-1936,日治時期昭和10-12年p.34〉:不但拓寬街道、鋪設紅磚步道、短短三年還整建街樓的立面,換來當時全省街道美化比賽第一。
然讀到p.38「廖學崑家族本仁、本農、本懷、僅長子宜憲留在西螺,其餘長居外地。」的段落,更令人感嘆人去樓空不過一甲子,60年的社會遷移!改名盛行的今日,恐怕連傳統血脈關係,從名字也找不到了!
西螺大橋原訂1935年,日本據台時告成,卻因太平洋戰爭,只完成30座橋墩,便將鋼骨材料運往海南島做軍事工程之用,迨十八年後,仰賴美國援助鋼架和運費,終於在
p.22p.23p.86更看見市後街私房地圖,一家家小吃、商店名稱,「日本厝的西螺旅社」「有許多美麗查某的游家」「甘草芭樂伯的家」教人勾起殘存記憶,我想父親看到會更感動吧!濃濃的醬油香醇飄散在空中的記憶「丸莊較鹹,瑞春較甜,大同一般,陳源和有機醬油都不錯,買華泰也隨各人口味不同!」那曾經缺自來水和電力,耕作技術落後的農村,曾經也造就了132間街屋,如今成為歷史建築,仍刻記著台灣式的洛可可風貌,那種盛行大量使用圖案,家徽、姓氏都設計在建築物上的女兒牆。各異的商會、茶莊、鐘錶、金飾、髮廊、書局、食堂、中藥店、藥局、黏錫店、餅店、戲院、曲館,第一銀行、台灣菸酒公司、中央市場,以及交通驛站的東市場裡的小吃碗粿、肉圓井、麵店、魷魚羹、豆腐、九層粿、刻印…..。明正食堂,祖父80慶壽時,分散多年,難得的家族聚會,似乎映在眼前,那年我趕著一幅觀音像祝壽,但是裱褙終究來不及,後來橫著豎著還是想不出字句,題不了字!現在仍然想不起丟給父親的功課,到底題了什麼字呀?!
再仿看宜蘭市街道和商街群聚的消長,同樣承襲日治和移民發展的脈絡,華人社會生活圈的機能需求,以及民營與公辦事業位於交通要道的展開方式,都如此相似!
討生活的人生,是否還記得遷移的祖訓!遙遠的那間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