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作文題目的方向,我想到台灣的民俗和生命禮俗的藝術哲學,其實很豐厚,加入「台灣藝術的」,找時間改寫一下標題,開發一些課程出來吧!
[@more@]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49615/
台灣最近五年來的大學作文題目來跟法國哲學考題比較一下:
台灣近5年的作文題目
【學測】
103 「台灣藝術的」通關密語
102 「台灣藝術的」人間愉快
101 「台灣藝術的」自勝者強
100 「台灣藝術的」學校和學生的關係
99「台灣藝術的」 漂流木的獨白
【指考】
102「台灣藝術的」 遠方
101 「台灣藝術的」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
100 「台灣藝術的」寬與深
99「台灣藝術的」 應變
98 「台灣藝術的」惑
法國今年的哲學考題如下
【文學組】
1. 「台灣藝術的」作品是否能訓練我們的感知?
2. 我們應竭盡所「台灣藝術」能地讓自己我們快樂嗎?
3. 請評論卡爾波普耳的《客觀知識》選粹。
請評論蕭瓊瑞的《觀看與思維──台灣美術史研究論集》選粹
【理組】
1. 藝術家是其作品的主宰嗎?
2. 我們活著是為了快樂嗎?
3. 請評論笛卡兒的《引導心靈的規則》。
【經濟社會組】
1. 是否有選擇就算是自由?
2. 為什麼要試著去了解自己?
3. 請評論漢娜鄂蘭的《現代人的條件》選粹。
乍看之下,會覺得這些題目很難,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受過哲學訓練的關係。在法國的中學,哲學是必修課,這些題目都是他們上課討論過的哲學重要問題,沒有需要學生的現場靈感或是順手拈來的臨場發揮,他們在課堂上經由老師和歐洲歷史上眾多偉大哲學家的引導,討論正義、自我、慾望、快樂、國家、自由、科學、藝術的本質,進而了解自己、了解他人,還有了解自己所處的社會。
你可能會說,因為這是「哲學課」,我們的作文是放在「國文課」裡面考的啊!但是我們在國文課裡面學中國基本文化教材的儒家思想,不就是中國哲學嗎?主修哲學的克羅埃西亞女孩曾經在大學時期選修了東方哲學,裡面講到的孔子,就是中國哲學家的代表之一啊。
我們到底想要培養什麼樣的學生?我們的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http://buzzorange.com/2014/06/11/the-writing-exams-for-university-entrance/
「我們欠國家什麼」、「沒有國家(政府)我們會更快樂嗎?」、「我們是否有責任追求真理?」,試想這些題目出現在中國高考作文裡,會產生怎樣的反響?
笛卡爾、盧梭、柏格森,最重要的法國思想家往往會成為考題的首選,可見法國對本國思想家的重視,難怪說假如有一場哲學家的世界盃,法國隊攻擊力最強。
- 首先,先來看看法國的考題吧
2013 年
★文科
1. 語言是否僅僅是一種工具?
2. 科學是否只在確認事實?
3. 對節選自笛卡爾 1645 年給伊莉莎白(伊莉莎白公主)的信函中的段落進行評述。
★理科
1. 勞動(工作)能否使人們發現自我?
2. 我們是否可以不受政治影響而僅僅遵循道義行事?
3. 對節選自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的著作《思想和行動》中的段落進行論述。
★社會經濟類
1. 我們欠國家什麼?
2. 在缺乏瞭解的情況下如何解讀和闡釋事物(闡釋一件事必須要先瞭解嗎)?
3. 對節選自哲學家安瑟倫在《論上帝的預知、預見、恩典同自由意志的和諧》中的段落進行論述。
★技術類
1. 自由,就是不必遵守任何法律法規嗎?
2. 文化的多樣性會拆分人群?
3. 對節選自笛卡爾的著作《指導心智的規則》中的段落進行評述。
2012 年
★文科
1. 人們在工作中到底獲得了什麼?
2. 是否所有的信仰都是與理性相悖的?
3. 評點斯賓諾莎《神學政治論》一段關於「國家」的論述。
★經濟社會科
1. 與生俱來(無法抑制)的欲望是否存在?
2. 僅僅就是為了做個有用的人嗎?
3. 評點伯克利在《論消極服從》中關於「公權力」的一段論述。
★理科
1. 沒有國家(政府)我們是否會更自由?
2. 我們是否有責任追求真理?
3. 評點盧梭《愛彌爾》中關於「教育」的一段論述。
2011 年
★文科
1. 人們是否可能證明一個科學假設?
2. 人類是否必然對自身估計過高?
3. 解讀尼采《快樂的知識》的節錄。
★經濟社會科
1. 平等是否危及自由?
2. 比起科學,藝術是否不那麼必要?
3. 解讀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卡《論恩惠》的節錄。
★理科
1. 文化是否使人類偏離自然?
2. 違背事實是否仍可能堅持真理?
3. 解讀帕斯卡《思想錄》的節錄。
★音樂舞蹈專科
1. 自制力是否取決於自知之明?
2. 感受到不公正是否加深對公正的理解?
3. 解讀尼采作品的節錄。
2010 年
★文科
1. 對於真理(相)的追求是否可能沒有利害關係?
2. 為了給自己一個未來,是否應該忘記過去?
3. 解釋湯瑪斯•阿奎那《神學大全》的節錄。
★經濟社會科
1. 某些科學真理是不是有可能是危險的?
2. 歷史學家的作用是否是評判?
3. 解釋杜爾凱姆《道德教育》節錄。
★理科
1. 藝術是否可能避免(不要)規則?
2. 快樂取決於我們嗎?
3. 解釋霍布斯《利維坦》節錄。
2009 年
★文科
1. 語言是否會背離思維(或語言是否可以忠實地反映思維)?
2. 歷史的客觀性是否以歷史學家的公正性為前提?
3. 評點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像的世界》一書中的一段有關匱乏和欲望滿足的論述;「欲望,也就是匱乏,是所有快感的前提條件,所以,所謂心滿意足不過是某種痛苦的釋放」。
★理科
1. 期盼得到不可能的事情是否荒謬?
2. 世上是否存在任何科學都無法解釋的問題?
3. 評點法國哲學家亞曆西斯•德•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中有關鼓勵民眾參與民主的一段文字:「因此,給民眾以機會管理瑣事的機會,比讓他們參與管理國家大事更能激發民眾對公共事務的關心」。
★經濟社會科
1. 從交換中我們能得到什麼?
2. 技術進步是否改變人類?
3. 評點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在《人類理智論》中有關人的道德不是與生俱來的一段文字:「我承認,在違法分子的社區內部,他們自己會遵守正義和平等的規則;但是循規蹈矩並不是他們的天性,只是因為他們的社區內需要實行必要的規矩」。
2008 年
★文科
1. 感知能力是否可以來自教育?
2. 對於活體的科學認知是否可能?
3. 評述薩特《倫理學筆記》中的一段文字
★理科
1. 藝術是否改變我們的現實意識?
2. 演示是否是確認現實的唯一手段?
3. 評論叔本華《意志與表像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
★經濟社會科
1. 人們是否可以不受磨難而滿足欲望?
2. 認識他人是否比認識自己更容易?
3. 評述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中一段文字
2007 年
★文學類
1. 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對於思想桎梏的解脫?
2. 藝術品是否與其他物品一樣屬於現實?
3. 解釋亞裡斯多德在《尼格馬科論倫理》中有關「責任」的論述。
★科學類
1. 欲望是否可以在現實中得到滿足?
2. 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比較有什麼意義?
3. 解釋休謨在《道德原則研究》中有關「正義」的論述。
★經濟社會類
1. 人們是否可以擺脫成見?
2. 我們可以從勞動中獲取什麼?
3. 解釋尼采在《人性,太人性》中有關「德行」的論述
2006 年
★文科
1. 「我是誰?」這個問題能否以一個確切的答案來回答?
2. 能否說:「所有的權力都伴隨以暴力?」
3. 試分析休謨論「結伴欲望和孤獨」一文的哲學價值。「『結伴』是人類最強烈的願望,而孤獨可能是使人痛苦的懲罰。」
★經濟科
1. 什麼是公眾所能承受的真理?
2. 「給予的目的在於獲得」,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則?
3. 試分析尼采論罪行與犯罪一文的哲學意義。作者在文中提出問題:輿論在瞭解了犯罪動機和作案具體情況後,即能遺忘錯誤。這種現象是否有悖倫理原則?
★理科
1. 能否將自由視為一種「拒絕的權力」?
2. 我們對現實的認識是否受科學知識的局限?
3. 試分析盧梭論人類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學含義。
盧梭說:「我們對同類的感情,更多產生於他們的不幸而不是他們的快樂。為共同利益聯繫在一起的基礎是利益,因共處逆境團結在一起的基礎是感情。」
- 看完了法國,來看看中國的高考政治題吧!
2013年江蘇高考政治卷
36. 【選做題】本題包括 A / B 兩小題,請選定其中一題,並在相應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若兩題都做,則按 A 題評分。
A [ 經濟學常識 ]
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指出:「如果財政部把用過的瓶子塞滿鈔票,而把塞滿鈔票的瓶子放在已開採過的礦井中,然後,用城市垃圾把礦井填平,並且聽任私有企業根據自由放任的原則把鈔票再挖出來,那末,失業問題便不會存在,而且在受到由此而造成的反響的推動下,社會的實際收入和資本財富很可能要比現在多出很多。… … 挖窟窿總比什麼都不做要好。」
(1)概括上述材料所揭示的理論觀點,並對該觀點進行評析。(6 分)
(2)凱恩斯在上述材料中的理論觀點對當前我國經濟實踐有什麼啟示?(6 分)
2011年上海高考政治卷
33. 今年 3 月由特大地震造成的日本核洩漏事故發生後,「中國海域會遭受核污染,以後生成的海鹽會帶有核輻射」、「攝碘可以預防核輻射」等說法在社會上流傳開來,引起一些市民恐慌性搶購食鹽。
部分超市趁機漲價、囤積居奇,致使事態進一步加劇。上海市政府用最快速度採取多種措施,平息了食鹽搶購潮。 72 小時後,市場秩序恢復正常。運用經濟常識簡要回答:
(1)從現代市場的特徵看,部分企業助推食鹽搶購潮的行為違背了現代市場的哪項要求?(2 分)
(2)在平息食鹽搶購潮中,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列舉一項可能措施,並說明該措施如何讓市場需求回歸正常,供求關係回復平衡。(4 分)
四、材料分析題(共 36 分)
閱讀材料,完成第 35、36 題:
今年 4 月 25 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在中國人大網上公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全文,就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等內容向全社會徵求意見,公眾高度關注和參與,截止 5 月 9 日,中國人大網收到了超過 20 萬條的意見,創人大立法在網上徵求意見數新紀錄。
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即個人所得中的免征額,收入既定條件下,起征點愈高,收入中需納稅部分就愈少;起征點愈低,收入中需納稅部分就愈多。自 1980 年我國開徵個人所得稅以來,個稅起征點有過數次調整(見下圖)。
(1)上圖反映了哪些經濟現象?(4 分)
(2)個稅起征點的上調收到物價變動、消費水準和消費結構、財政收入多少、收入分配公平性等諸多因素影響,運用經濟常識說明其中兩個因素的影響。(8 分)
36. 運用人大制度和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知識分析說明上述材料。
2010年上海高考政治卷
35. 城市是工人階級集中地地方。我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呈逐步增長的趨勢(表 1)。與此相適應,我國選舉法對各級人大中農村和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比例的規定,也有一個逐步變化的過程(表 2)。
(1)運用我國國家性質和選舉制度知識分析說明上述材料。(10 分)
(2)運用一切從實際出發知識分析說明上述材料。(7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