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14寫在廣達基金會贊助的教師研習活動之後
今天有幸學校公假派代的方式,到台北藝術教育館,聆聽王哲雄教授的「新寫實主義(Nouveaux Realisme)」。非常享受,好像是所有來台的歐洲藝術家都須經過他引介翻譯一樣,各個如數家珍!又像介紹鄰居老友一般,他會告訴你:上回他來台,不吃我們的擔仔麵,說下回煮他Cesar(藝術家本人的名字)的義大利麵回請。加上閒言逸事,聽來更覺親切!尤其22張牌的塔羅公園介紹得詳盡!真想8月也一起跟教授去義大利和德國參觀。李雅妍老師想許多Niki延伸的課程:塔羅公園:視覺設計占星符號、撲克牌設計。可用Niki式簽名,作為文字設計。插畫圖案設計於帽子、瓶罐、CD封面。手創的個人日記、繪本。怪獸雕塑。史特拉汶斯基轉換成莫札特廣場,音樂視覺化的嘗試。蓋一座個人的宗教殿堂。博物館機能空間設計。噴泉設計。香水瓶設計。
[@more@]我想到國小:兒童遊樂場設計外,龍圖騰在各藝術家間的圖像比較,引導學生尋找個人的神話色彩和命名。
Niki和Jean Tinguely的愛情,41歲共同維繫彼此的第二春,聚少離多的表面夫妻關係,卻牽絆著畢生的藝術信託,足見互信的程度!不像托爾斯泰和其妻吵吵鬧鬧的最後20年餘生。兩個人夾雜著創作靈感和理性機械支架的實現,互相推介展演空間,拉抬義賣的經濟盟友關係,比起十九世紀的羅丹和卡蜜兒,來得更公開和成熟理智,感嘆西方女子走出家庭追求藝術的歷程,絕對不是台灣的陳幸婉的模式!窮盡最後一絲實驗精神和時間賽跑!將個人情感孤獨鎖在墨跡之下!
從寒假至今,引發我想到「宜蘭童玩公園」的繪畫單元設計,仍念念不忘那兩本原文畫冊,迷戀起草圖和文件的圖說。我意識到:教育影響投入市場的興趣和意願。不懂3C,無法逛燦坤;不了解棒球的人,沒辦法一個晚上待在棒球場,不懂音樂也無法聆聽一場演奏會;沒吃過法國餐,不會點餐!而我了解一個法國逝去的女子,花我ㄧ些錢買畫冊,為何?這像蒐集流行,購買服飾,典藏精品的行為嗎?教育在培養學生往後的消費習慣嗎?
從藝術家生平找到和自己對應的性別、年齡、職業、社會角色、家庭期待、人群交遊、事業轉戾點、面對生命的態度等等。從物件感受作者處理困頓的歷程:創作所呼應的時代(社會價值、戰爭、疾病),新的嘗試和媒材技巧,以及科技的脈動。每個人都須在精神上放鬆,找到自己對話的方式,也許是看電視、吃特別的餐點,打球、練瑜珈、美美的髮型、裝扮,居家規劃,插花園藝、品茗、香精油、泡一個舒服的澡…..。而也許我正是屬於逛博物館一族而已!這像在期待歌友會,出現偶像團體時,瘋狂想要留下帶回家的簽名照。而博物館像是經紀人,引介(或說是批發)世界藝術典範,銷售符合社會的價值,塑造群眾接受的心靈意象!
我想:公園也要博物館化的時代,趕集的風尚和潮流正在蔓延!「如何培養優秀的導覽員」p.6:博物館乃是一座上演戲碼的舞台,它給予觀眾行動思考與時間的自由,以使他們用自己熟悉的語彙,來詮釋其意涵。
會後遇見碧玉學姊,因為暑修,我們才促成同學情誼,記得畢業後再見面,她成了板橋研習會的輔導員,上回則是在竹師校園,我研一,而她當時已是40學分的四年級生了,現在又剛當上市師的碩士一年級研究生,暢談猛K英文和重拾畫筆三天,面對「你對實施九年一貫的看法」繪畫題目的歷程,真讓我讚歎:果然是第一名的命格,隨人生階段的畫室,學識和行政資歷,累進事業不同的面向,真的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好榜樣!
2006年暑假在當代藝術館,就感受到桃園縣的教育先進們爭取成為種子學校,那種團隊策展的參與和默契,而努力和積極的精神,可能是校長策動之力吧!
史特拉汶斯基http://www3.ouk.edu.tw/wester/composer/composer037.htm
查詢國家圖書館查詢系統
系統編號: 085NTNU3233011 出版年: 1997研究生: 李亮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論文名稱: 妮琦‧德‧聖法爾及其藝術發展之研究
指導教授: 王哲雄
緒論
第一章 早期藝術思想與觀念的養成
第一節 悲劇的童年,叛逆的個性
第二節 敘述性的書面特質
第二章 暴力、毀壞性的藝術創作階段
第一節 集合危險器物與工具
第二節 射擊行為與妮琦.德.聖法爾
第三章 女性主久意識─打破傳統女性迷思
第一節 「新娘」系列、「受難圖」、「分娩」系列
第二節 愉悅的「娜娜」
第三節 妮琦.德.聖法爾的教堂─「她」,重返母權社會的寓意
第四章 藝術的冒險家─塔羅公園與建的案例
第一節 妮琦.德.聖法爾的奇想
第二節 神話式的造型
第三節 妮琦.德.聖法爾的紀念碑
系統編號: 092NPTT1616007 出版年: 2004 研究生: 吳怡葵
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論文名稱: 妮姬‧杜‧聖菲爾的造形與色彩之研究
指導教授: 林右正
關鍵詞: 樸素藝術 ; 拼貼 ; 表現主義 ; 動的藝術 ; 集合藝術 ; 現成物 ; 射擊繪畫 ; 射擊藝術
英文關鍵詞: Naive Art ; Collage ; Expressionism ; Kinetic Art ; Assemblage ; Found Objects ; Shooting Paintings ; Tyrannosaurus Rex
[ 摘要 ]
妮姬‧杜‧聖菲爾(Niki De Saint Phalle),以非學院派的背景,創作出色彩鮮豔、體積龐大並融合現代美與原始美的雕塑作品。她所選用的題材與內容,處處挑戰著大眾的品味。她的行跡透露出身為一個舊社會中的少數女性藝術家份子,努力在男性社會中求生存的情形。
為了探索妮姬‧杜‧聖菲爾的藝術世界,本篇論文以妮姬的創作風格演變、創作理念、表現形式以及作品色彩之應用作為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
在風格演變方面,筆者將其分為懵懂期、萌芽時期、素材嘗試期、國際展演時期、藝術創作成熟期、生命關懷期以及榮耀與肯定等七個階段,希望藉由這七階段的風格演變,能更加了解妮姬在各時期的創作心路歷程及其所選用的素材。
除此之外,筆者更深入研究妮姬‧杜‧聖菲爾如何突破傳統女性的枷鎖,以她特殊的創作理念,在男性社會中脫穎而出之祕訣,並且對其以暴力、愛情、生殖、母性、娜娜及塔羅公園等六項創作理念加以探討分析。
由於妮姬‧杜‧聖菲爾是為了治療精神崩潰,才在無意間走入藝術創作之途,因此對於她在平面與立體作品中所使用的造形與表現形式,筆者同時加以深入探討,除了將她平面作品分為素人、拼貼、表現性、擊撞性及動態藝術的造形與形式等五大項外,也將立體作品分為集合性、戶外雕塑性質與建築性質之造形與形式等三大項。
在色彩應用方面,由於妮姬‧杜‧聖菲爾的創作過程經歷了素人繪畫、拼貼、表現主義、集合藝術、擊撞、動態以及雕塑等階段,透過這些創作,妮姬‧杜‧聖菲爾因而發展出貧窮性色彩、現成物色彩以及成熟性色彩等三種色彩表現,這些充滿各種色彩的作品,不但撼動世人,也奠定了她在藝術舞台上的地位。
妮姬‧杜‧聖菲爾以極具爆發性、打破傳統創作觀念、大眾化及生活化的作品,在男性社會中,得到眾人的認同。這些誇張、反傳統、反社會規範的創作,轉換了眾人對藝術創作的認知與標準,她的大膽作風,著實令人感到驚奇與震撼。
生平:1930-1947年 懵懂期
2.2.1童年時期
2.2.2修道院生活時期
2.3 1948-1954年 萌芽時期
2.3.1職業模特兒時期
2.3.2「素人藝術」風格時期
2.4 1955-1962年 素材嘗試期
2.4.1「拼貼」風格時期
2.4.2「新寫實主義」風格時期
2.5 1963-1968年 國際展演時期
2.5.1「集合藝術」時期
2.5.2《娜娜》誕生
2.5.3《她》誕生
2.6 1969-1981年 藝術創作成熟期
2.6.1埃及、印度風格時期
2.6.2生活化《娜娜》時期
2.6.3《塔羅公園》創世時期
2.7 1982-1990年 生命關懷期
2.7.1戶外噴泉雕塑時期
2.7.2關懷生命議題
2.8 1991-2002年 榮耀與肯定
2.8.1「動的藝術」時期
2.8.2榮耀與肯定
三、妮姬‧杜‧聖菲爾的創作理念
3.1前言
3.2創作理念
3.2.1暴力
3.2.2愛情
3.2.3生殖
3.2.5娜娜
3.2.6塔羅牌意念
四、妮姬‧杜‧聖菲爾的藝術造形與表現形式
4.2平面
4.2.1素人藝術造形與形式式
4.2.2拼貼造形與形式
4.2.3表現性造形與形式
4.2.4擊撞性造形與形式
4.2.5動態藝術的造形與形式
4.3立體
4.3.1集合性造形與形式
4.3.2戶外雕塑性質之造形與形式
4.3.3建築性質之造形與形式
五、妮姬‧杜‧聖菲爾的色彩應用
8.1喬瑟夫–費迪南‧修瓦勒的「理想皇宮」
8.2古斯塔夫‧威吉蘭―「威吉蘭雕刻公園」
8.3安東尼奧‧高第―「奎爾公園」
8.4渾德瓦瑟―「景觀再造」
8.5塔羅牌意念
8.6景觀藝術
[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1、王元,《傳記學》,出版社:牧童,台北市,1977。
2、田曼詩,《美學》,出版社:三民書局,台北市,2001。
3、朱紀蓉,《英倫藝術走看》,出版社:藝術家,台北市,2001。
4、后德仟,《巴塞隆納新公共藝術運動》,出版社:藝術家,台北市, 1994,5月31日。
5、吳汝鈞,《西方哲學析論》,出版社:文津,台北,1992。
6、吳瑪悧,《德國公共空間藝術新方向》,出版社:藝術家,台北市,1997。
7、何政廣 主編,曾長生等 撰文,《杜象》,出版社:藝術家,台北市,2001。
8、何政廣 主編,《米羅》,出版社:藝術家,台北市,1996。
9、何政廣,《歐美現代藝術》,出版社:藝術家,台北市,2002。
10、宋稚青、林如豪,《邏輯與科學方法》,出版社:大中國,台北,1971。
11、沈清松、孫振青編,《西洋哲學家與哲學專題》,出版社:國立空中大學,台北縣,1991。
12、林貴榮,《都市配備與街道景觀》,出版社: 藝術家,台北市,1992。
13、林保堯,《公共藝術的文化觀》,出版社:藝術家,台北市,1997。
14、洪米貞,《原生藝術的故事》,出版社:藝術家,台北市,2003。
15、奎爾‧漢米頓‧伯克爾 / 珍‧漢米頓‧伯克爾 著,連毓容 <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 mso-ascii-font-family: Arial; mso-hansi-font-family: A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