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ks,Michael E.著
- 徐蓉蓉譯
- 現代美術
- 34
- 民80.02
- 頁48-51
語文 | 中文 |
---|---|
關鍵詞 | 後現代主義 ; 美術教育 |
分類號 | 903 |
本刊其他篇目查詢 | 現代美術 |
系統識別號 | A91002174 |
[@more@]藝術批評:評定作品好壞是學生的工作,拒絕形式主義,探討視覺隱喻、寓言故事、比喻的表現,並置無關的形象,曖昧和譏諷的討論,刺激表現具象和生活化。
藝術史:特殊風格,擁抱過去,畫面具象化,藝術活動多樣性和社會環扣。1960年代拉里·里弗斯Lurry River
美學:約瑟夫 科蘇斯Joseph Kosuthhttp://tsaoliangpin.blogspot.tw/2012/06/joseph-kosuth-by.html 與珍妮.豪澤Jenny Holzerhttp://www.wretch.cc/blog/juneshe324/13257485 字體作品餅棄傳統與畫面有關的必要條件。
薩爾David Salle http://tw.myblog.yahoo.com/quencychenkimo/article?mid=7416。
藝術市場:對藝術作品價的要求和藝術價值有何關聯?將藝術視為日常生活的新趨勢,是否敗壞藝術的歷史功能?藝術複數性是否暗示價值和標準缺乏?為了飲泣注意,道德崩潰?易朽壞?
藝術教育的脈絡:羅恩費爾〈Lowevfeld〉1947年高度個人和內省本質。1950-1960抽象和表現的極限,DBAE提供背景,展現時代文化的豐富和多樣。
摘要至此,我覺得後現代和個人生命紋樣的表現密不可分。
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趨勢研究 張全成
壹、緒論
世界上實在很少有其它東西,能 比藝術更能具備跨越時空的聚散 吐納能 力。學者余秋雨先生在 〈藝術創造工程〉一書中曾說 ﹕ 「藝術的創造工程,從狹義而言 創造了藝術品,從廣義言則創造 了新的精神天地,為民族﹑為社 會、為時代﹑為歷史、為未來 , 都構建了新的質素。」(余秋 雨﹐民85:頁297)
近年來由於社會的改變,如電子 工業及電腦科技、 數位影像… 等等的發展,加上文化形態的變 遷,形成了一種累積、傳達、轉 化或複製知識及影像的全新模式,這使得人類長久以來 的創作及思考方式,產生了重大 的變化,尤其 是對傳統的很多觀 念造成了挑戰,對反映社會的藝 術亦造成相當大的衝擊,在 二十 世紀前半以來所謂「現代藝術」 (modern art)的觀念中,「藝 術」是一種以創作者為自我中心 的唯美主義傾向 的表現,也是一 種具有分析性的「形式結構體 」。其最後目標是要使創作者、 欣賞者從對藝術作品形式的創作 和欣賞中,達到形式性、審美性 的目標。
然而,世界藝術潮流自1970年代 以 後卻有極為重大的轉變,轉為 所謂的「後現代藝術」(post-modern art ) 之傾向。誠如美國後現代藝術 史研究者莫道夫〔Madoff,1985〕 所言﹕「儘管大家多 不太樂意用 ‘後現代’這個名詞,可是在現 代主義之後,許多數不清的藝術 特 色,卻顯示出我們在知性上, 已脫離了現代主義時代向前邁 進,當然我們是繼 承前人的腳步 向前邁進的」(羅青譯﹐民78: 頁43),而此時期的藝術創作開 始 趨向反形式主義、反唯美主義 、解構主義、複合媒材等兼容並 蓄的藝術表現形 式。藝術的表現 內容也越來越具有社會性,也愈 來愈接近欣賞者的多樣性,且 是 呈多元化發展的,是以民主、開 放的態度來面對藝術,並與社會 和大眾生活 相容並存的。欣賞者 可以參與藝術之中,藝術更要求 應融於生活環境之內, 而不是超 脫塵俗的唯美形式結構而已。藝 術的創作也不再是以走進博物館 中的 精緻性為唯一的目標,如此 一來,多元化的媒材、形式、表 現方式、表現內 容,不但打破歷 來僵化固定的藝術界域與形式, 有些甚至完全否定了傳統藝術 的 具體存在性,甚至只求一種「觀 念」(concept)的表達而已。
美術教育是現代教育中重要的一 環,對於社會發展有積極性的意 義與重 要性。二十一世紀新紀元 的世界性藝術發展趨勢,在於啟 發個人的人文關懷,並在藝術創作中實踐推展。而後 現代的藝術創作傾向及特質不同 於傳統,它也 許對以多元人文為 主體的人類精神結構,開拓另一 種可能,而面對變遷中的 社會發 展與藝術思潮的改變,美術教育 思想及觀念亦應有所因應與調 整,因此 美術教育的目標、課程 內容、教學的方法,也要隨著時 代的變化而調整。
我國現行的美術教育課程與國小 美勞師資之養成教育,主要是以 傳統的中 西美術為主要內容,至 於在美術館或畫廊隨處可見的現 代藝術,或後現代藝術 作品的相 關內容與形式,反而較被忽略, 甚至根本沒有。今日兒童生活在 資 訊與媒體爆炸、美感與創作多 元化的時代下,其認知結構與身 心發展受到不同 於往昔的衝擊, 我們從事美術教育的工作者,不 得不正視此一改變。本文試圖 探 討在後現代主義的藝術思潮下, 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而探討我國 國小美術教 育在這種藝術趨勢下 如何因應時代的需求,結合時代 的改變,使美術教育更具 有前瞻 性的規劃。
貳、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
自一九八七年解嚴之後臺灣的政 治、經濟、社會愈來愈趨向自由 開放與 多元化,呈現所謂的「消費社會」、「跨國資本主義社會」、「資訊社 會」、「後 工業社會」的特徵, 因此它的上層結構亦將表現出晚 期資本主義的文化徵兆, 或所謂 的後現代社會傾向。如離心化、 反獨霸性意識型態、型類混 合……等 等傾向,使得邊陲的傳 統、種族、性別、階層紛紛取得 相對的合法性與地 位,譬如在現 代主義建築中被過濾掉的地方色 彩,現在又紛紛在臺北新蓋的幾 棟大樓中出現了,甚至夾雜著混 合歷史上及世界各地地方特色的 建築混血兒。
臺灣多年來即仰賴拼裝組合打拼 生活而達到經濟奇蹟,文化發展 也有所謂 模仿、拼裝、解構、複 製等現象,而這些現象與西方後 現代風格類似,更何況 臺灣地處 海島,海外資訊頻仍,社會文化 易受國際潮流影響,再不受後現 代主 義思潮迴盪已經是不可能 的。尤其是文學界及電影界、廣 告界及美術界,出現 了不少後現 代主義手法與風格的表現,筆者 從民國86年各師範院校的美術相 關 學系的畢業畫冊中看出,這種 後現代現象的創作及思考方式, 正逐漸的影響到 這一批即將成為 美勞教師的學生作品,無論這種 趨勢的改變未來的定位及價值 是 肯定或否定,它的影響力正日益 的增強卻是不爭的事實,這其中 可能產生了 屬於本土性的後現代 美學。
處在今天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 之下的美術教育,自然也會受到波 及與影響,因此,現行的國小美 術教育實應因 著時代潮流而有所 檢討與因應,以作為規劃未來美 術教育的參考。而美術教育 問題 不外乎美術教育思潮、校園環境 、美術教育師資、兒童身心發展 、課程、 教材、教法等。茲分項 敘述如下:
(一)美術教育思潮
長久以來臺灣的美術教育思潮, 主要受到美、日兩國的影響,尤 其是大部 份主要的美術教育課程 設計者,大都是留學美、日兩 國,特別強調美術教育的 工具性 目標,也即是所謂「透過藝術的 教育」,而此種美術教育思潮的 主要代 表性人物如美國的羅恩菲 爾(V.Lowenfeld)和英國的里德 (H.Read), 他們強調美術教育 乃在啟發個人的潛能,美術表現 是由內而外的自然成長, 須順應 兒童個性,重視兒童的心理發 展,美術教育的目標在於開發兒 童的創 造性及促進兒童人格的健 全發展(Lowenfeld,1957;Read, 1958)。
此派理論由於太過於強調美術創 作的教學,對於兒童審美能力、 審美態度 與審美情趣的培養及文 化的傳統之認識等方向反而被忽 略了。檢視此種美術教 育思潮, 雖有缺點,但是所提示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視個 體的成長因素和過程,激發精神 內在的主體意 識與潛能,在未來 的美術教育發展上卻是不容忽視 的重要課題。
然而六十年代初期,美國的美術 教育文獻中陸續出現了批判美術 教育的工 具性目標,尤其是針對 培養創造力為取向的兒童中心美 術教育,認為創造性的 美術教育 並非是探究固有藝術價值的唯一 手段(Hastie ,1965)。所有的學 科,實施得法都對「創造力」的 提升有幫助, 美術教育應尋求科 目本身的特有價值的展現,美的 經驗與創造的經驗是不同 的,只 有「美的經驗」才是視覺藝術所 特有的(Lanier ,1963),具有其 他學科所沒有的功能。
循此方向發展下來,這種要求美 感教育的美術教育理論,形成了 一種所謂 的以學科本位為取向的 美術教育(Dis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簡稱DBAE),此種 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如艾斯納 (Eisner)、古利爾(Greer)、 克拉克(Clark)、巴肯(Bankan )等人認為美術教育的學習不只 是由內而外的 創造表現而已,必 須兼顧由外而內的鑑賞、批評的 學習,美術教育學習的效 果,有 賴於良好的課程設計與實施,美 術教育應成為普通教育的一個基 本學 科,美術教育應包含美術創 作、美術批評、美學和美術史四領域,也由 於此派學者欲將美術教育推展成 為一正式的學 科教學,因而將此 四個領域以嚴密的方式納入課程 的範圍,並組織成有系統的 教材 清楚的訂定實施要領。這種系統 化的課程設計與明確規範評量目 標,使得 教學上易於實施,效果 也易於達成。由於強調鑑賞的教 學,因此對兒童批評語 言的訓練 顯得特別的重視也是其特色之 一。
然而此種美術教育因為具有嚴謹 的學科結構為基礎,在實施教學 時,若未 能應用活潑有啟發性的 方式恐流於知識的堆砌,易形成 固定的教學或學習模 式,使學習 者失去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另一 方面學科本位取向的課程所應用 的 審美及批評的理論,較接近傳 統的形式主義美學,因為其理論 體系清楚,原理 原則明確,易於 遵循,易於編寫教材教法,對所 謂的現代主義的作品與現代主 義 之前的作品較為適合,但今天從 達達主義、普普藝術以後,呈現 了所謂的後 現代主義的思潮,這 些藝術的特徵已經無法再透過形 式主義的美學觀點來解 讀。也由 於太過於強調專家式的看法,而 專家的意見亦常有文化背景認知 的差 異,因此在實施上也會使學 習者及教學者不知何者為正確之 感。
另外學科中心的美術教育的主張 也 較忽略美術教育與生活的結合, 同時忽略了社區和社會層面與美 術教育之關聯 性與重要性,使得 美術教育與社會之間產生了脫 節。近年來有些學者體驗到, 社 會變遷與美術教育之間雖各具有 動態性質的發展,但也是兩個互 動的實體。 美術教育無法自外於 社會的種種改變或影響,紛紛提 出社會取向的美術教育理 念,如 馬可菲(Mefee,1970)認為美術 教育是學生發現、認知與讚賞社 區價值 的歷程;美術教育必須促 使學生成為參與民主社會的公 民,教師在進行美術教 學時應讓 學生了解社區動態及演進的性 質。亦有學者主張美術教育應注 意包括 人、地理環境、人造物、 生物等所構成的社區並善加利用 環境特質與生活中的 廢物實施教 學,以益於社區環境的改善,並 應促使學生認識地方性的視覺象 徵。
另外1993年美國全國藝術教育協 會(NAEA)的年會中有些學者 如梅耶 (May)、席克(Hick) 、費德門(Freedman)、布朗第 、(Blandy)等人 也提出所謂的 社會重建美術教育理論,認為美 術教育應重視多元文化現象,除 了傳統的形式美學分析外,應提 供機會對於不同文化的廣告、裝 璜、環境、大 眾傳播圖像與人工 產製品等,除了感覺、形式、材 料特性、效果的分析外,還應包括做社會、政治、宗教、 經濟上的分析。
另一方面也認為教師與學生都可 參與課程的設計,將各自居住地 的社區性 藝術特色融入課程之 中。且認為美術教育是一種(非 制式的)動態且無定形結 構,過 去那些單一制式的美術教育應加 以改善,尤其是對於當前的問題 要有所 反應。也為了要促進社會 的公平,對於不同性別、不同種 族及不同階層的文化 應予尊重與 肯定。此種美術教育的理論思 潮,將美術教育推向社會、社區 與一 般人的生活相結合並產生了 互動,對美術教育的領域擴展開 創了重要的意義, 而此派的美術 教育理念,在後現代的時空中, 更顯現其特色,我們若從有關後 現代主義的種種現象,與特徵看 來,筆者以為未來的美術教育趨 勢在後現代主 義的衝擊下將有下 列重點值得我們省思:
1﹒由於進入後現代主義的社會 是一種講求高科技及資訊的社 會,兒童接受 外界訊息的方式也 隨之改變,尤其是來自影像或複 製的世界增多,舉凡電腦網 站、 錄影帶、電影、VCD及各種電腦 週邊圖書或遊戲等等,所接觸的 美術活 動,也不再只限於平面的 藝術創作而已,而是結合了地方 人文特色、民俗節慶或社區藝文…等等,使得兒童 思考的方式也由線性思考,逐漸 走向感性及擴 散性思考,因此如 何統整並使這些複雜多樣而又量 多的美術資訊,對兒童產生 積極 正面的意義成為重要課題。
2﹒從藝術與科技結合的觀點來 看,後現代主義的藝術家開發了 更多的傳達 手段與表現手法,如 攝影、錄影、電腦繪圖、多媒體 、超媒體、實物雕塑、地 景藝術 、街頭塗鴉……等技術的運用, 促進美術創作技法的革新,使藝 術 更流於感官化、商品化、通俗 化、社會化,甚至結合了政治、 社會或地方性的 傳統民俗藝術活 動,一方面兒童所要學習的技術 增多了,創作的方式也改變 了, 創作的內容也比以往更多且更有 包容性,藝術與社會間的互動也 增加了, 促使兒童須要進一步對 所處環境的關心與參與,因此未 來的美術教育課程應更 加注重與 生活的結合與社會思潮的結合, 與地方性的社區人文及民俗、鄉 土 性相結合。
3﹒後現代主義社會由於強調社 會的公平,對於不同的性別、不 同的族群、 不同的階層地位的人 投注歷來最多的關注,反應在美 術教育上形成一種對多元 文化的 尊重與肯定,因此未來的美術教 育對多元文化的教學之研究應更 加重 現,如學習藝術概念要把握 多元開放的特性,批判作品能以擴散性的思 考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詮 釋藝術活動 或作品也要避免過於 單一價值的意識形態來解釋作 品,介紹藝術的媒材、形 式、內 容要多樣化,勿侷限在傳統或某 些個人特殊喜好的形式裡。
4﹒後現代主義的美術教育尤其 強調與社會間的互動關係,因此 美術教育的 活動應包含社區環境 與資源,尤其是對地方性特色的 鄉土教材或民俗藝術及與 區域性 藝術活動的結合,甚至應擴大到 生活中相關的日常消費用品、廣 告及景 觀等。
5﹒後現代主義的藝術,由於受 到電子大眾傳播媒體、資訊科技 發展、階級 觀和社會型態重整的 影響(如性別觀、弱勢民族等衍 生出來的政治社會改革的 影響) 產生了所謂多元文化觀。藝術重 新又走入生活中,與生活結合在 一起, 傳統的精緻文化與平民生 活中的所謂通俗文化、庶民文化 受到等同的重視與關 注。反映在 藝術上成為一種對傳統藝術創作 的質疑,造成美學觀念的改變、 創 作風格的多元,藝術創作重新 又與物質生活相結合。美術教育 受到此種思潮的 影響應格外的強 調觀念與技法的並重、藝術與科 技的結合、通俗藝術與精緻藝 術 並重、審美與創造並重、本土化 與國際化並重及傳統與現代兼顧 的原則。
6﹒後現代主義的藝術思潮,從 某些正面積極的角度看來,它豐 富了我們的 感覺力,使我們重新 認識到各種差異,它同時也增強 了我們容忍不能被同一標 準衡量 之物的能力,它不是在一致和同 源中發現理性的,而是在發明創 造者的 悖理中發現的 (Hassan,1984),另一方面後現 代主義把許多新的素材,新的重 要題材吸收到藝術領域,打破了 不少的壁障,加入了新鮮的聯想 和豐富的比 喻,後現代主義促使 人們就藝術、文化、生活態度等 問題進行討論,促使人 們在許多 方面敏銳地觀察日常的現實生 活,後現代主義者用自己的方 式,反應 了社會的病態及矛盾傾 向。在後現代的氛圍中作為一個 後現代的國小美術教 師,應格外 的去正視後現代的正面意義,尤 其是對差異的包容與敏銳感受力 的培養、美術題材的擴充及新鮮 聯想、豐富的比喻及作為人類文 化、社會與日 常生活現象之間關 連的探討,才能使未來的美術教 育更具宏觀的視角。
(二)校園環境與設備
後現代主義特別強調感官,雖然 感官是人類文化的重要基礎,但 人不只有 感官而已,如何把這種 特色導向正途,是我們面臨文化 轉型時,要嚴肅思考 的。而在感 官橫行的後現代文化社會中,我國學者楊深坑曾提出(民 81)美感教育在校園環境上應注 意下列兩項: 即在制度層面─應 將當代教育制度加以全面性的檢 討。學校教育是否透過了意 識型 態的宰制,窄化了學生的視野? 是否只傳達了某一特定階層的美 學理念? 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反思 的教育問題。在制度中,應注重 學生整體美感層次的提 昇,不能 再成為意識型態宰制的工具,或 延續傳統僵化的形式化美感教 育。
另外在學校層面─台灣長久以來 小學的校園,往往過於強調基本 的生存功 能,較缺乏藝術表現的 人文氣息,設計者往往沒有思考 到學校這種學習環境對 學生會產 生多麼大的影響,因為人類創造 了空間,空間也會反過來塑造人 類, 尤其是經由環境視覺對這些 學子的影響,日後將會在社會中 的其他角落再次 的顯現出來,也 因為校園中的建築景觀及空間設 計,無論在色彩、造形、象徵 的 意識、風格或機能上,常常表現 出設計者或教育者的理念與目 的,生活在其 中的師生,常在不 知不覺中受到影響。
另一方面校園中的景觀,也常會 受到生活在其中的師生的需求而 改變,形 成了一種互動的關係, 兒童美感教育也常受到這種景觀 的影響,如果學校建築 沒有特色 或是形成某種固定的形式,此種 傳達了某一固定美學觀,將會對 兒童的美感產生了一種宰制。這種不 尊重多元文化設計,會使師生都 沒有自由設計 的空間,這是違反 後現代主義的發展,同時也是違 反人性的教育。所以今後談 美感 教育,應注重學校的整體環境, 包括倫理環境、文化環境…..等, 留給師 生一個多元化設計的空 間,讓師生與校園環境產生互 動,尊重師生的文化需 求,讓師 生參與選擇或設計,同時讓校園 結合地方性、社區性、鄉土性及 本土 性的需求特色與風格,也即 是說在校園中應加強多元化教學 管道的開發,如容 納更多元化的 校園藝術活動,更積極的讓不同 類型的風格或地方藝術有表現的 機會,使學校更能與社區產生互 動的影響,另一方面在校園的某 些開放性空間 如走廊、圖書館或 視聽中心,應多規劃各種多媒體 的軟硬體,如電視、電腦… 等等 與經常性的展覽空間規劃,或網 際網路的線上藝廊等,使校園環 境設備, 更具有取之不盡的各種 美術資訊,使師生增加對多媒體 的視覺作品解讀的機會 與批判能 力的訓練,進而培養師生具有視 覺素養,當然,要談學校環境的 美感 設計,應要先提昇師生對整 個環境媒體所傳達訊息的批判 力,才能進行設計。
(三)美術教育師資
美術教育的成敗往往受到美術師 資的影響甚大,尤其是美術師資 的藝術素 養、風格的偏好、教法 的生動活潑與否,均會影響教學 的成效,目前我國美 術教師的培 養主要來自師範、師專、師院的 藝術科、美術科、美勞組、美勞 教 育系及一般科系的畢業生,這 些教師們在師資養成教育中所接 受的教育,主要 是以純粹藝術的 課程內容較多,甚至是以傳統中 國美術和西洋美術(尤其是繪 畫)的創作教學為主要內容,課 程較忽略美術欣賞、批評、美學 、藝術史及人 文素養等方面的學 習,也較不注重現代美術、民俗 美術、應用美術(設計)、雕 塑 、建築等的認識與學習。較傾向 一個國畫家或西畫家的養成課程 訓練。對 於作為文化現象的美術 鑑賞教學及美術結合多元文化、 結合科技、結合生活、 結合社會 思潮的課程及相關的活動太缺 乏。
今後在國小美術教育師資的養成 過程中,應更加強有關後現代藝 術的認識 才能結合時代的需求。 例如跨文化的美術研究及比較、 臺灣傳統建築賞析,美 術館導賞 活動設計、校園環境設計、生活 與科技、民俗藝術、傳播藝術、 工藝 與生活、複合媒體藝術、創 作工作室、前衛藝術賞析、藝術與文化人類 學、臺灣藝術史、藝術與人生講 座、藝術家工 作室訪談、電腦應 用繪圖、校園規劃與建築、原始 藝術、雷射雕刻、美勞鄉土 教材 研究、美學與美育、文化人類學 、電腦多媒體創作、原住民藝術 、空間設 計….等等課程均頗能反 應後現代主義藝術思潮的精神及 美術教育趨勢,作為 一個處在後 現代主義思潮下的國小美術師資 培育單位,課程應配合多元化、 專 業化、未來化的需求,才能使 美術教育達到更完美的境地,同 時也才能具有全 方位認知的胸 懷,進而去教導、推動與組織具 有各地方特色的美術教育活動。
(四)兒童身心發展
兒童美術認知及表現能力與其身 心發展息息相關,因此美術的教 學應以兒 童身心發展作為基礎互 相配合,我國自1962年臺灣電視 公司成立以來及1985年 後錄影機 及錄影帶的普遍流行的影響下, 使得圖像傳播的急劇擴大,兒童 的 身心受到極大的影響。今日更 有電腦產品的遊樂器的推波助 瀾,兒童對圖片的 感應已非昔日 兒童可比擬。
過去兒童所接觸、所觀察所創作 的東西,大都是實物的世界較 多,對外界訊息的接收方式,往往是循著所 謂單向線性的,因此在思考方式 上也傾向較為 固定、單一的模 式。而處在後現代主義的社會中 的兒童,接觸世界的方式為開 放 式的,除了親身體驗的實體世界 外,更增加了太多的各種媒體所 創造出來的 訊息或虛擬世界,如 印刷物、身歷聲影視、廣告及電 腦視訊……等等也由於 這種開放 式或輻射狀的立體接觸,兒童的 思考方式較傾向擴散性思考,是 一種 圖像式和推理式思考混合的 多媒體型式,思路面廣泛。
另一方面也由於兒童電腦繪圖軟 體的設計與開發運用,增強了兒 童在創作 上變換顏色及畫面合成 的技術,使得創作的思考空間變 得更大、更活潑、更複 雜,因此 兒童常會在充滿了複雜訊息的創 作或審美批評中迷失,造成取捨 的困 難,甚至造成美感價值觀的 改變,從負面的角度來看,這種 強調感官及圖像式 的思考,間接 的也抑制了兒童官能及第一手經 驗的開發,也就是說後現代的兒 童具有豐富的媒體經驗(圖像經 驗),但相對的也缺乏具體實際 環境互動經驗, 這種透過科技複 製產生大量快速累積的經驗,往 往使得兒童來不及作深入的體 驗 與深刻的了解。
處在後現代主義的社會中,從事 美術教育工作者,在課程設計及教 學方法上,如何配合兒童的此種 特性,善於啟 發引導,使兒童有 更廣泛的學習機會與資源,去嘗 試各種創作及批評問題的探 索, 提昇兒童在比較、分析、整合及 創造等更高層人力資源的開發與 學習,尤 其是在複雜而多元化的 後現代環境中,培養自主能力, 建構成具有個人特質的 認知模式 及價值體系,將成為今後美術教 育的重要課題。
(五)課程內容
回顧我國美術教育課程的發展,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需求,從民國 20年的第 一次修訂到民國82年歷 經了九次的修訂,在課程的內容 上隨著不同時代思潮 的需求,作 了很多的增修,尤其是82年的修 訂,更是以培養二十一世紀的健 全 國民為目標,重視課程的人性 化、生活化、未來化、國際化、 統整化及彈性化 為其特色,然而 這些大方向的基本理念之落實, 則有待更進一步的具體化成為 各 種實施的步驟。
二十一世紀的社會,正走向所謂 的後現代主義的社會,生活在其 間的藝術 家的創作受到很大的影 響與改變,當然美術教育的課程也會受到波及, 因此美術教育的工作者應及早因 應這種改變及 影響,調整美術教 育的課程內容。美國學者費德曼 (E.B. Feldman,1980)曾將美術 課程分成四種類型:(1)側重 技術 之課程。(2)側重心理學 之課程。(3)側重美感之課 程。(4)側重人類學之課 程。 筆者以為這四種類型的課程因為 所著重的內容及強調的方向不 同,但卻都 是美術課程的核心, 以下分別從這四種主要課程的內 容來探討後現代主義藝術 思潮的 影響下,對未來的美術課程尋求 因應之道。
1﹒側重技術之課程
由於科技的發展及資訊的發達, 加上藝術觀念的改變等因素的影 響,帶動 或影響了所謂後現代主 義的藝術思潮,處在這種思潮下 的藝術家,在創作上受 到的限制 愈來愈少,創作的自由度獲得空 前的解放,在創作的傾向上不僅 結合 了傳統的各種技法,並起用 了實物或自然景觀,甚至運用各 種現代科技及產 品,如攝錄影技 術、電子媒體及電腦繪畫技術, 在創作上享受到科技成果之 便, 藝術家的思想及觀念比傳統的創 作更容易經由各種表現技法或表 現方式的 試驗中表現出來,而這 種思潮不可避免的,也影響到兒 童的美術欣賞及美術創作,尤其當兒童創作時,究竟要 選擇那些技術去表現或學習時, 將成為另一個 美勞教育的重要課 題。
另外技術的選擇常因技術在創作 過程中,與創作者產生互動,對 創作者有 特別的要求,而且也因 技術的選擇往往直接關係到兒童 想表現的視覺內容或意 義,及兒 童學習技術的程度問題。各類技 術有其限制,但也提供各種特殊 表現 的機會,更會影響到所表現 的視覺經驗的性質,因此處在後 現代藝術思潮下美 術教育在技術 的課程上應注意下列幾點:
(1)美術教育與科技的結合
美術教育的學習應包含藝術創作 、藝術批評、藝術史和美學。而 藝術創作 與藝術批評兩種能力的 培養均離不開藝術創作之技術的 了解與運用,藝術創作 是離不開 科技的影響的,另一方面要求批 評後現代藝術亦應具備科技的技 術知 識,美國技學教育者Donald Maley也曾指出每個國民都是技 學的使用者、技學發展與創造 者,同時後現代藝術的創 作受到 科技技術的影響,也產生了結合 科技技術的創作傾向,因此未來 的美術 教育,應更加強結合科技 技術的課程內容。
(2)技術課程應多元化
傳統的美術創作,往往較強調手 工繪畫創作,甚至常遵循著教師 的創作技 巧而已,往往形成一種 制式或宰制式的單一風格,無法 適合各種不同的學生個 別差異之 需求,因此未來課程的內容上應 強調多樣化的技術教學,無論是 最先 進的電腦繪畫或傳統精緻藝 術的技術,甚至平凡、粗俗的民 俗鄉土技藝均應融 入課程之中。
(3)課程應結合專家化
由於科技技術的專精及類別過度 分化,尤其是早期師資的來源及 養成過程 的差異,並非每位教師 均能具備這些各式各樣的專業技 術,因此這些特殊技術 的學習最 好能結合地方或社區的專家或配 合教師專長作適當的調整,甚至 作實 地的參觀教學等的配合,使 技術課程能專家化。
(4)增加鑑賞的機會
美術教育技術課程的學習,可由 量的接觸的增加,進而產生質的 提昇,唯 有透過對各種技術優秀 作品的鑑賞,才能引導出學生強 烈的學習動機,並改進 或增強技 術課程的能力,並促使個人風格 的產生,在後現代的社會中增加 鑑賞 機會的方式,可從學校的軟 硬體設備的規劃、地方美術館對 兒童的導賞、及類 似美術資源網 站或虛擬博物館的設立與運用等。
2﹒側重心理學之課程
後現代主義的社會,由於科技的 突飛猛進,產生複雜多端的藝術 風貌,民 眾的生活方式及思考方 法也隨之發生變化,人與人之間 思想和信息的傳達也由 過去的語 言文字,逐漸邁入以「影像」 (image) 為主的所謂「資訊時 代」,尤其文字是較為抽象的東 西,必須慢慢閱 讀和思考,並隨 著文脈的進展,在心理上較易產 生系統和明確的概念。相反的 「影像」是快速的、變動的,同 時在結構上也較缺乏秩序性和系 統性。
加拿大的大眾傳播學泰斗麥克魯 漢(Marshall Mcluhan)在他的 「理解媒體」(Understanding Media,1964)一書中特別詳述了 資訊時代中電子影像傳達信息 的 發達,使人類文化又恢復到如同 原始社會似的,必須動用視、聽 、觸、運動 感覺等感官來接收外 界的信息,因此各類的感官較能 獲得均衡的發展,但是另 一方面 從影像媒體所獲得的信息,不易 使人有明確而一致的概念,個人 所接受 的信息,受到個人成長歷 史背景的影響,往往因人而異, 較易產生擴散性思 考及多元文化 的價值觀。
處在這種環境下的兒童,若從學 習及認知的心理角度來看,一定 會產生很大的變化,因為兒童學習過程中 的刺激與反應,是依據先前學習 與認知基模 (Schema)做為基礎 的。而這種基模會經由分化而增 加為新基模,基模的增加與 豐富 意味著學習的發展與進步 (Piaget ﹠ Inhelder﹐ 1969)。 同時這種基模的分化,端賴個體 跟環境互相作用的結 果。
後現代主義藝術思潮下的兒童, 由於接受環境信息的方式是開放 式的,且 以影像為主,思考方式 傾向擴散性思考,接觸的影像信 息不僅比過去的兒童 多元而且複 雜,同時所獲得的信息內容也常 因人而異,所需學習的媒體訊息 解 讀的能力也相對的增加,對媒 體的選擇、分析、比較、整合及 創造等高層能 力的學習與需求亦 更為迫切。否則容易造成兒童價 值觀易因多元而產生無所適 從及 調適的困難,因此筆者以為在後 現代主義藝術思潮下在側重心理 學的課程 方面應注意下列事項:
(1)課程需配合兒童強調感官 與影像互動的多媒體認知結構特 性,及學習 心理模式的發展特 性。
(2)課程應注意繼續性、程序 性及統合性的安排原則。
(3)課程應多提供環境視覺影 像及媒體的解讀能力之訓練機會 (如人工產品、廣告、大眾傳播圖像、設計 物品、 裝璜、環境……等等)。
(4)課程應加強培養兒童對人 工及社會環境的自覺意識、探究 能力及自我 統整的能力。
(5)課程應具有彈性、教學及 評量應充分配合擴散性思考的特 性。
3﹒側重美感之課程
藝術與時代有密切而互動的關 係。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同 的時代會產 生各種不同的藝術風 格及藝術觀,而不同的藝術觀也 會產生不同的美學標準。 工業革 命後產生了所謂現代主義,而電 子革命後產生了後現代主義。現 代主義 看美術史,是呈垂直發展 的,它的主要特徵是「純粹性 」。而後現代主義的藝術 史,不 但是垂直的銜著,也呈水平方向 的並蓄,甚至是打破歷史時空, 重新組 合成新的異於現代主義的 美學觀,藝術的純粹性被推翻, 藝術不只是在藝術間 存在,更交 錯其他的類別與原有的範疇。
後現代主義的藝術,利用電子傳 播媒體發展各種不同的視覺語 言,關心科 技發展的後果,反應 政治及社會的現況並加以批判, 將人類過去的歷史當作現 成品來 應用,這絕對不是一項「復古」 的行為或運動,而是當今的人類 學家、文學家、哲學家、藝術家體認生活 後,對過去的藝術提出種種的反 動,尤其是對 傳統所謂精緻藝術 的美感體系提出質疑,允許藝術 不分高下的品味,允許藝 術和俗 物共存,允許藝術使用素材媒體 的自由,強調生活性的內容,誠 實表達 及認可日常俗務的需要, 保有自由的創作風格,不信任理 性的邏輯思考,讓機 緣造就各種 可能的美學觀,充分擴大了藝術 的範圍及領域。
這種打破傳統「美」與「醜」的 標準,及對傳統的質疑,促使後 現代主義的審 美觀,朝向更開放 、更多元的方向發展,帶動了美 術創作的多元,美術風格 的多元 及文化價值觀的多元,對過去齊 一化的美感標準形成一種質疑或 展開另 一種美學的新領域。綜合 前面所述,筆者以為處在後現代 主義思潮下側重美感 之課程方面 應做下列調整:
(1)由於生活在經濟繁榮與自 由民主的社會中,每一個人或族 群,都有權 利享受平等的生存與 發展機會,如何發展每一個人的 潛能,尊重每一族群的文 化特質 並相互接納,乃是當今藝術教育 課程發展的重要趨勢,因此美術 教育課 程應充分強調美感的多元 化,應包含不同文化的藝術作品 及不同形式的美學觀 和價值體 系,除傳統精緻藝術外,現代藝術、後現代藝術、鄉土藝術、 民俗藝術及特殊族群或特殊階層 的藝術均應考 慮融入課程之中。
(2)由於美感領域的擴大,美 感的標準也呈現多元化,因此美 的感受力之 訓練亦須配合多元化 的發展。
(3)在多元文化的趨勢下應加 強兒童對自我和自己文化的了 解,以及學習 如何適應大環境並 接納、了解、尊重其他不同的文 化。
(4)在多元的美感價值觀的影 響下,兒童應結合個人自主性的 美感經驗 及喜好,建構成個人獨 特的美感體系。
(5)美感經驗的學習,應結合 人類生活各領域(如宗教、道德 、神話傳 說、政治、經濟、家庭 、社會、社區人文…等等),因 為這些均可能是後現代 藝術創作 的主題,同時也是與人的存在息 息相關,離開了這些美感經驗即 變成 不完整。
4﹒側重人類學之課程
文化人類學家,常把文化分為顯 在文化( overt culture )和潛在 文化(covert culture)兩種。前 者是觀察得到的,如行為、服飾 、器物、儀式等; 而後者是觀察 不到的信念、信仰、宗教、思考 方式、審美價值觀等(王秀 雄, 民77)。然而這些抽象的潛在文化,若用語言文學來傳達,往往 只會讓人得到知識或概念而已, 但是若用另一 種視覺語言(美術 品或美術活動)來傳達,就可補 抽象語言文字傳達的不足, 因此 最有效的了解人類文化及傳承, 就須語言文字與視覺語言二種工 具並用。
另一方面美術活動和美術品往往 也是人類文化最有力的記錄,我 們經由這 些美術品或美術活動, 可以了解到時間、空間距離很遠 的不同文化及不同時 代人類社會 與文化的演進。近年來,人類學 和考古學的研究,尤其是對與我 們 自己文化相差極遠的部落文化 的研究,有力地揭示了美術在一 個完整的文化中 是如何發展和起 作用,經由與異國文化進行認識 、比對,我們就可以更加客觀 地 、更加清楚地理解我們自己的文 化特色,例如不同文化的人們要 求什麼、欣 賞什麼、喜歡什麼、 厭惡什麼……等等價值體系。
然而當我們檢視過去啟蒙運動以 來的文化導向,其實也是一種宰 制的文化 導向,常用一種統一的 原理原則,把文化導向一固定統 一的模式,同時隨著經 濟及軍事 強權的擴張,常易產生今日所謂 的文化霸權或文化殖民等現象。 目前 許多低度開發中的民族,由 於仰賴先進國家的科技與技術及 經濟的支援,連帶地在生活方式與文化形態也受到 影響,甚至放棄自己傳統的生活 及思考方式與 文化特色。如此下 去整個人類的文明就好像是機器 生產一般,形成一種集體主 義的 文化傾向,文化失去了多元的活 力,而這種傾向之下的文化藝術 都帶有 壓抑本性的味道。
人類學家基辛(R.M. Keesing) 即指出:「文化的岐異多端是一 項極其重要的人類資源。一旦去 除了文化間的差 異,出現了一個 一致的世界文化,可能會剝奪人 類一切智慧與理想的泉源,以 及 充滿分歧與選擇的各種可能性 。……我們迫切需要了解人類的 多 樣性。文化人類學研究世界各 地人類的生活方式,他們最後獲 得的智慧就是多 樣性的智慧 。……從人類差異的研究,我們 對人類社會的新可能性會產生 靈 感。」(張恭啟、于嘉雲,民8 0:151-153)。今天處在後現代 主義的藝術思潮 下,科技急速發 展,資訊及交通的便捷,人與人 間、國與國間、文化與文化 之間 日漸的被迫互相影響,逐漸走向 地球村的形態,如何使人類的生 活方式及 文化模式、思考方式保 有自己本身的特色,進而發展成 一充滿活力的多元文 化,實為後 現代主義思潮下美術課程的一個 重要課題,經由以上的分析筆者 以為美術教育在側重人類學課程上 應注意下列要點:
(1)美術課程應讓學生有機會 了解不同文化、不同時代及不同 風格之視覺 藝術的特色及功能。
(2)美術課程應能培養學生民 主開放的多元文化觀的態度,去 學習了解並 尊重本土文化及異國 文化的價值。
(3)美術課程應讓學生有機會 體認視覺藝術對自我和社會、人 類的貢獻, 同時肯定視覺藝術為 終生學習的一個重要層面。
(4)美術課程應讓學生有機會 參與文化的建設推廣與文化的保 存活動。
(六)教材
目前我國國小美術課本已開放民 間自行編印,經審定後即可由美 勞教師自 行選用,而這些美術教 材的編寫是依據教育部頒訂的國 小美勞科課程標準,民 國82年新 修訂的課程標準在教材上,採取 較具彈性而多元的做法,使得國 小美 勞課本的編印更具彈性、多 元的特色。另一方面教材綱要也 打破過去以媒材和 表現形式的陳 舊方式,改分為表現領域、審美 領域及生活實踐領域,使得未 來 的美術課程在教材上能更具有人 性 化,更兼顧到美術與兒童生活之結合,強調以生活為起點,重視自我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尤其是強調配合鄉土藝術、民俗藝術及社區性或地域性之特色,此點頗符合後現代主義思潮中多元文化的特性。
處在後現代主義思潮的今天,教師在選用或製作教材時,應特別強調加強多媒體與科技的結合,如攝影媒體的創作及電腦繪圖的運用等,並注意美術與環境設計的結合,表現的素材應多元化,在表現的技法上亦應多介紹各種不同的嘗試,同時在鑑賞教材上,亦應增加鄉土藝術、民俗藝術及通俗藝術,多介紹各種不同文化不同種族不同階層的美術。使其了解每一個文化都有它自己的美感價值,並認識到不同文化的藝術品,會反應出人類各種不同的價值、信念及觀察世界的特殊方式,進而使兒童能透過對各種類型藝術的解讀,更能深切的體認自己,及每一藝術品在歷史時空與社會中的地位,從而賦予更寬廣的時空意義,甚至逐漸建立起自我的思考方向及批判角度。
另外在美勞教材編寫上,要注意讓學習者有機會能主動的參與並產生互動,同時也要有不斷練習的機會,並兼顧個體的差異,在教材編選原則上也應特別強調從日常生活中取材並充分運用接近藝術品原作效果的影像或複製品,來進行教學,因為兒童在與實際世界愈接近的情境中,愈可能記憶所學的知識並加以應用。這也符合西方學者戴爾(Dale)所謂經驗金字塔與心理學者布魯納(Bruner)所提出由具體的(enactive)、圖像的(iconic)、抽象的(abstract)學習三階段(李文瑞譯﹐民84:23-24)。因此學校設備如圖書、幻燈片、光碟、影帶等及社會資源(Community Resources),如經常更換職業性藝術展覽的畫廊或從事藝術行業的人士、博物館、藝術家工作室、美術班、研討會、公共藝術、地方性建築或古蹟等等,將是未來美勞教學不可少的資源。
(七)教法
教學法乃介於教材與教學目標的中間,是教師如何把教材介紹給學生,並指導學生得到良好的學習效果,以達成預期之教學目標。我國過去的美術教師較重視課程和教材,常忽略了有效的教學法,而且使用最多的是權威式、命令式的教學法,這種教學法對於重視記憶、技法、經驗的累積較有效,是一種聚歛性思考的學習。
處在後現代主義思潮下的今天,藝術觀念不斷在改變、革新、突破傳統、藝術創作的表現技法及風格亦趨向多元化,若要學生有效的了解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社會或人類的關連,教師的教法應使用更多更具創造性的教學法,如啟發式的教學法、發現式教學法、命題式教學法、藝術家訪視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問題討論法或材料中心的教學法或文化環境中心的教學法等,同時要兼顧到審美觀念的課程與創作表現方面的課程之相互連接與相互結合,使之組成一有系統的學習活動,讓藝術觀念與藝術創作能相互為用,並落實於生活之中。
另一方面為了因應個別差異及延伸教材的內容或配合教學內容的不同,安排課程表時的彈性是必要的,除了正規課程的教學外,亦應增加個別教學的實施及學生課外的獨立研究等。過去傳統式的教學法較強調大班式的教學,常常無法兼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之學習速度,處在科技資訊發達的後現代,美術教學若要更有效,結合電腦多媒體的互動教學是不可缺的發展趨勢。
另外為增加兒童練習鑑賞的機會,展覽配合錄音帶導賞的教學也是一種必要的教學方式,因為它可以為學習可能的孤立情況,打開一個溝通的環境,並創造一種更為結合學習者學習速度的個別特質的學習氣氛。另一方面也可提供一種集體研究或集體製作的方式進行教學,或打破固有藝術分類限制的協同教學,如化裝表演、兒童舞台劇、美術節化裝晚會……等,使教法更活潑、更有效。從某些方面來看,過去兒童的藝術學習過於偏重創作,有關藝術觀念及批判的討論非常缺乏,因此在後現代強調觀念的時空中,教學法應讓兒童有更多的藝術語彙及討論的機會,俾使師生或同學間透過對話、爭議,進而建立較清晰的個人美學觀。
參、結論
後現代主義的來臨,帶給文化、社會及藝術創作、美術教育極大的衝擊,人類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改變,反應在藝術上的特徵是反理性中心、反集體主義的文化傾向、文化的多元主義、感官文化與商品美學的盛行、藝術內容上出現了所謂的不確定性、表演性、參與性、沒有深度的平面感、歷史的斷裂感、主體的零散化、複製與權充的表現傾向……等等,而這種種文化及藝術現象,使得藝術表現的內容趨向多元的特質,藝術表現的工具、媒材與技法上的拓展以及與科技的整合結果,使得藝術作品給欣賞者產生多元感官的整體效果,反應出後現代的社會狀況。另一方面藝術表現形式的突破,及與大眾生活的結合,藝術也愈來愈強調「觀念」的領導,如此一來藝術與生活的關係更加密切,創作與欣賞的界域也愈來愈模糊。
面對後現代主義藝術趨勢下的生活文化和藝術現象,國小美術教育應有新的教育導向原則,筆者認為應採取多元與開放、通俗與精緻並重、藝術與科技結合、美感與創作並重、觀念與技法並重、自然與人文並重、獨創與參與並重、鑑賞與創作並重、純粹與應用藝術、傳統與現代並重、本土化與國際化並重等原則。
在國小美術教育思潮上,則應注意美術教育與後現代主義社會及藝術思潮的互動關係,使兒童能建構自主的美感價值體系,並能解讀、統整因高科技及資訊媒體發達所產生的複雜多樣而又量多的各類美術資訊(如大眾藝術、通俗藝術、本土藝術、景觀藝術、科技藝術……等)。
在校園環境上應避免學校的制度層面,透過意識型態的宰制,窄化學生的視野,或只傳達某一特定階層的美學理念。校園中的硬體建築或空間規劃,無論在造形、色彩或象徵的意義、風格、機能等也應尊重各地方的特色及人性化的需求,留給師生及家長一個更多元活潑的彈性空間。
在美術教育師資的培育上,應增加對多元文化觀及結合後現代社會需求的課程之訓練。
在兒童身心發展上,從事美術教育工作者,在課程設計及教學方法上,應配合後現代社會兒童多媒體形式的認知模式,善於啟發引導,使兒童有更廣泛的學習機會與資源,去嚐試和探索,進而建構成具有個人自主風格的認知模式及美感價值體系。
在技術課程上應注意美術教育與科技的結合,技術課程應多元化、專家化並從增加鑑賞的機會提昇技術的能力。
在側重心理學的課程上應注意下列事項:
*課程須配合兒童之強調感官與影像互動的多媒體認知特性及學習心理模式的發展特性。
*課程應注意繼續性、程序性及統合性的安排原則。
*課程應多提供環境視覺影像及媒體的解讀能力之訓練機會(如人工產品、廣告、大眾傳播圖像、設計物品、裝璜、環境……等等)。
*課程應加強培養兒童對人工及社會環境的自覺意識、探究能力及自我統整的能力。
*課程應具有彈性、教學及評量應充分配合擴散性思考的特性。
在側重美感之課程方面應注意下列幾點:
*強調美感的多元化,除了傳統精緻藝術外,現代藝術、後現代藝術、鄉土藝術、民俗藝術及特殊族群或特殊階層的藝術均應研究融入課程之中。
*由於美感領域的擴大,美感的標準也呈現多元化,因此美的感受力之訓練亦須配合多元化的發展。
*在多元文化的趨勢下應加強兒童對自我和自己文化的了解,以及學習如何適應大環境並接納、了解、尊重其他不同的文化。
*在多元的美感價值觀的影響下,兒童應結合個人自主性的美感經驗及喜好,建構個人獨特的美感體系。
在側重人類學課程方面,應注意下列要點:
*美術課程應讓學生有機會了解不同文化、不同時代及不同風格之視覺藝術的特色及功能。
*美術課程應能培養學生民主開放的多元文化觀的態度,去學習了解並尊重本土文化及異國文化的價值。
*美術課程應讓學生有機會體認視覺藝術對自我和社會、人類的貢獻,同時肯定視覺藝術為終生學習的一個重要層面。
*美術課程應讓學生有機會參與文化建設推廣與文化保存活動。
在教材上應更強調彈性、多元、活潑等特性,同時要結合生活,打破以傳統媒材和表現形式的分類方式,使教材更具人性化,並兼顧到教材與兒童生活的結合,強調以生活為起點,重視自我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尤其是配合鄉土藝術、民俗藝術及社區性或地域性之特色,同時也應強調多媒體的教材之開發與運用。
在教法及評量上亦應朝向多元化、活潑化,人性化等方式,使國小美術教育因應後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