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計畫、睡寢計畫、補裳計畫、金錢計畫。生活中的小細節搬上美術館。人和人溝通、私密和交流的關係,MoMA策展人花了7年觀察李明維,1996年即注目他在耶魯的表現。
他正常作息不熬夜,凌晨五點打坐、固定參加游泳訓練、比賽。散步、讀兩小時古文,連「唐書史事考」都看。從小是搞怪小霸王,家庭支持是重要的精神支柱。父親是醫生透過交談找出病因,而他「療瘉、哲學意境的觀照」是和互動者的心靈感動。
【聯合報╱記者王惠琳∕專題報導】 | 2012.11.12 05:58 pm |
[@more@]
![]() |
行動觀念藝術家李明維。 記者陳立凱∕攝影 圖∕李明維提供 |
〈定義李明維〉
行動觀念藝術家
Google李明維的名字,會看到「視覺藝術家」、「觀念藝術家」、「裝置藝術」、「行動觀念藝術」等等字眼,到底該怎麼定義?李明維自己笑說:「我也不太知道我在做什麼。有的人會用關係美學來定義我的作品,但在我開始創作時,還沒有這樣的詞彙出現。其實,如何定義對我來說是次要的,我希望是由別人來定義我的作品,如果現場有三個人,看到三種面向,我覺得那也很棒!」
〈關於李明維〉
水仙花敲開藝術路
李明維出身醫生世家,外婆是台灣最早赴日的女性醫生,父親、舅舅們也都是醫生,14歲便離鄉背井遠赴美國,在家族期待下,李明維進入預備醫科,卻發現一點都不適合自己,轉戰建築系與織品雙修,卻被教授把作品丟在地上踩,李明維心想:「建築系裡都碰到這麼暴力型的老師,那我還要在這圈子待下去嗎?」於是他放棄建築,拿到織品系學位之後工作了兩年,發生了一件將他引領上藝術之路的事。
李明維在外婆過世時,種了一盆水仙,朝夕相處記錄下與水仙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在這一百天內,從水仙的綻放到枯萎,親身體驗從生至死的過程來面對外婆的死亡。藉著「水仙的一百天」,讓李明維進入了耶魯大學藝術研究所雕塑組,開啟他成為藝術家之路。
![]() |
〈展場縮影:水仙的一百天〉李明維誠實記錄下吃喝拉撒睡時,每分每秒與百合的相處,透過百合的生與死,李明維從中學著對外婆告別。 記者陳立凱∕攝影 圖∕李明維提供 |
〈藝術家特質〉
創作像呼吸般自然
焦慮、煩躁這些字眼似乎不存在於李明維的字典中,從他身上永遠散發著一種從容自在的悠然,李明維自認是個「幸運」的藝術家,但這樣的幸運,其實來自於李明維的「樂觀」。
「我的創作並不是為了要在大美術館展覽而作,它的自然性就好像呼吸一樣,這是我生活態度的一部分,當它受到別人的認同,還邀我去展覽時,就好像火上澆油一樣,促使我更進一步探索,我覺得這就是很幸運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沒有這些陌生的參與者,我的作品是無法完成的。」李明維對陌生人總是抱持著強烈好奇心,話匣子一打開,寶貝就不知不覺跑了出來。
【2012/11/10 聯合報】
全文網址: 李明維 行動觀念藝術家 | 名人生活美學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X8/7488809.shtml#ixzz2CB7KshCp
Power By 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