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18,21:00三立新聞台「台灣亮起來」:台灣票選最能代表文化意象的是布袋戲。走訪黃強華在2000年,以「聖石傳說」霹靂布袋戲躍上大螢幕,比當年玩具總動員票房還高,斥資3億,堅持擬真道具和單機拍攝的信念,當時收益賠半,卻身繫「讓全世界看見」的企圖,「用布袋戲打造台灣迪士尼」的願景,造就現今霹靂布袋戲產業價值。不同於金光布袋戲炫麗和大眾化商業路線,許王、小西園等傳統布袋戲作工身段口白都文言拗口,現代年輕人難體會貼近欣賞。

布袋戲歷經日據「皇民」政令宣導,「中國強」角色為國民政府耕者有其田宣傳,1917年從避免「聚眾」之嫌,只能在戲院演出,失去的野台性格,直至台灣退出聯合國那一年,才找回每年的7月15日公演的權利。想那「雲州大儒俠」史艷文電視劇,造成全台不事生產,學生模仿跳樓之虞的審核劇本管束,干涉天來之筆的自由大綱式即興演出,黃俊雄選擇離開電視螢幕後,相同的腳本也接續造就楊麗花歌仔戲天王。

台北大稻埕林卿新博物館〈台北偶戲館〉,鎮館之寶:「王炎大師的布袋戲戲臺」,當林經甫婦產科醫師買下,讓年事已高且失明的王炎大師鑑定時,只見大師撫摸著自己的戲台,感嘆市井流離而淚流滿面。偶戲館館長,令人訝異!是位外國人?原來他是荷蘭籍的漢學博士,特別來台學布袋戲而定居在此,目前與李天祿長子陳錫煌等,努力傳承布袋戲之美,〈陳錫煌因父入贅從母姓,雖學布袋戲興趣濃厚,奈何父親因此不傳授〉,偶戲館館長比較東南亞各國偶戲受政府重視的程度,念茲在茲,希望國人能欣賞和喜愛和傳承!

找尋傳統與現代生活化的消費人口,我想或許日本相撲和能劇的地位塑造,值得借鏡!

[@more@]

以下是網路蒐羅的知識

黃海岱(1901年1月2日—2007年2月11日),台灣雲林人,知名布袋戲操偶藝師及著名布袋戲劇團「五洲園」的創始人,在台灣布袋戲界被尊稱為「通天教主」。

黃海岱出生於日治時期嘉義廳西螺堡(1920年改為臺南州虎尾郡西螺街;今雲林縣西螺鎮),11歲起,黃海岱即被父親黃馬送他到學堂讀漢學,建立起文學、音樂的基礎。1915年進入父親黃馬的「錦春園」布袋戲班,與其弟程晟(隨母親程扁姓)跟隨其父學習布袋戲,18歲時黃海岱已可獨當一面。1926年娶妻鍾罔市。隔年(1927年)生下長子黃俊卿,1930年「錦春園」改名為「五洲園」。1942年在日本官方認可下成立「五洲園人形戲團」,成為日治時期少數的布袋戲團之一,並且為配合日本政府推行的皇民化運動,黃海岱也不得不演出日本宣傳劇以激勵民心。直到1945年戰後,五洲園漸漸成為台灣島內具勢力的布袋戲團。1960年代初期,黃海岱開始交棒給其子黃俊卿與黃俊雄。

1998年黃海岱榮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藝師,成為全國最高齡之布袋戲宗師。1999年更獲得全球中華文藝藝術薪傳獎、終身奉獻獎。2000年獲頒行政院文化獎的殊榮,2002年榮獲國家文藝獎。2007年雲林縣議會更決議將黃海岱的生日1月2日定為「雲林布袋戲日」。

黃海岱於2007年1月16日因感冒住院,其後併發肺積水造成呼吸衰竭在2月1日進入加護病房。但因藥石罔效,遂遵照民間習俗於2月10日11時30分送返家中,彌留至翌日凌晨0時15分過世,享壽107歲。

黃海岱育有八子二女,較出名的有長子黃俊卿和次子黃俊雄。其中黃俊雄於1970年將率領的「真五洲劇團」的內台戲雲洲大儒俠首度於台灣的無線電視台演出,造成當時全台轟動;黃俊雄的第二任妻子西卿則是唱紅許多布袋戲主題曲的歌手。[1]而在第三代黃家子孫中,黃強華、黃文擇及黃文耀等也各以「霹靂布袋戲」「天宇布袋戲」系列聞名於布袋戲界。興起於雲林縣西螺的五洲園掌中劇團,是台灣布袋戲史上最重要、影響布袋戲文化和表演藝術層面最廣的流派,黃家四代藝人的流播與變遷過程,是一部近代台灣布袋戲發展史,它的源頭是:黃海岱!
黃海岱的布袋戲,無論是在長度(演戲九十載,創團八十餘年,經歷三個皇帝、四位總統、黃家四代布袋戲傳承、五子五孫仍從事布袋戲演出、系下門徒已傳六代)、寬度(弟子遍及台灣各縣市地區,佔台灣布袋戲團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三十門徒、上百徒孫….)、高度(五洲元祖、民族藝術薪傳獎、國家文藝獎、戲劇學名譽博士)、厚度(從傳統到金光,從廟口到戲院和電視、電影的布袋戲)、深度(戲劇口白文辭包含了典雅艱深的古台語文,到自創活潑自然而不失雅趣的台語語彙),舉目所見,布袋戲界無人能出其右,九十高齡仍演戲和出國表演,口白流利五音分明,布袋戲界再無第二人。在活動範圍上,因年歲高,官方不敢冒然讓他搭機長途旅行出國表演,去過的地方比不上其他名班,九十一歲以後,還是去了美國紐約、法國巴黎表演,去北京、登長城、遊杭州、賞西湖、還到泉州、漳州布袋戲發源地和當地布袋戲藝人交流「而已」,領隊無不小心翼翼照料,唯恐老人家有任何閃失,而他每次總是很興奮的回到台灣,說:我還要再去,其精神與體力,戰國老將廉頗尚飯、三國老黃忠弓馬大刀差堪比擬………(1988年邱坤良教授發表於人間雜誌上寫黃海岱八八大壽,標題「布袋戲王做大壽」,首先稱黃海岱為布袋戲王。)

黃海岱,1901年12月25日生於雲林縣西螺鎮埔心後庄,父黃馬是家無恆產的西螺羅漢腳,入贅後庄程家後始務農,因喜愛布袋戲而在婚後開始長年在外學戲演戲以補家用,家裡、田裡的工作都留給程氏負責。程氏種田、顧家還為黃馬生下一女二男,黃海岱是長子,上還有一大姊,下有一弟給母親程氏「抾豬母稅」從母姓姓程名晟。 黃馬的布袋戲班叫「錦春園」,人稱馬師,布袋戲似乎演得不怎麼好,沒讀過書,所知有限,能演的戲文少,在19世紀初的台灣因戲班少而還能勉強生存,卻不免讓觀眾多所怨言,黃馬對下一代也就更有栽培的決心。日據時期台灣的日式教育,對布袋戲演出一點幫助也沒有,黃馬在黃海岱10歲時,送他進武館、文館學習。西螺民風強悍,武館林立,學武為強身鬥陣,文館即學戲曲音樂的曲館和研讀漢文的私塾,黃海岱先熟讀漢文,奠定了漢文及中國傳統文史的閱讀能力和基礎知識,也成為黃海岱一生努力不輟學習的志趣,同時也是自黃海岱、黃俊雄以降,至黃文擇的霹靂布袋戲仍可常見、常聽,成為五洲園有別於其他布袋戲團的藝術特色之一。 黃海岱13歲,開始到父親的錦春園當助手,同時也能改編從書上、小說讀來的材料提供父親演出,以及更正馬師演出上的錯誤,讓馬師欣慰「有讀冊確實是無仝款」。不久,弟程晟也開始到戲班學戲當助手,在父親的戲班當助手三年有餘,按民間學徒「三年四個月」的學成過程,18歲的黃海岱出師了,他離開父親的戲班,受雲、嘉一些布袋戲班所聘請擔任頭手(主演),首演「秦瓊破五關」,前後兩年在戲班當主演「練戲膽」和向其他藝人求教請益,讓黃海岱對布袋戲表演藝術有更厚實的歷練,演戲之餘,又師事西螺錦成齋北管子弟館王滿源習北管亂彈戲曲,奠定戲曲音樂基礎,對其他戲曲音樂的興趣也隨之增長,當時台灣所流行的其他戲曲音樂,如外江(京劇)、南管、潮調、地方民謠小調亦多有涉獵,黃海岱並能適時摻入戲中加以應用,海岱師與他人布袋戲最大的不同是:常加入許多一般很少聽過的曲調音樂以及許多文史典故、古詩詞、古文章在戲中,並擅長於談文敘理,「好公案戲,好詩詞」是布袋戲界所公認海岱師強於其他藝人的主要特色。

13歲學戲,18歲出師及至25歲的12年間,黃海岱從青少年到青年的演戲學戲不輟,「紅岱師」已經響遍雲林、嘉義一帶。25歲時,馬師臥病無法演出而回家接景春園戲班,26歲在家娶鍾罔市為妻,第二年生下了長子俊卿,馬師也在抱孫一年後去世,享年66歲。紅岱師與程晟正式接下父親一生沒有成功的志業:布袋戲。「錦春」園常被戲謔「景春」(挑過剩下的),1929年黃海岱將戲班改團名「五洲園掌中班」,「因為當時日本政府將台灣行政區分為五州三廳,就叫五洲園好了」,寓「揚名五洲」的雄心壯志可知!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五洲園在紅岱師、程晟兄弟戮力同心,經營有成,並開始收徒以增加人手和廣開戲路,兩兄弟辛勤經營之下,到了1937年大戰之前,紅岱師已經和關廟先仔師、麻豆田師、西螺其祥師、東港崇師同享「台灣布袋戲五大柱:一岱、二祥、三先、四田、五崇」的盛名。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台灣總督府實施「禁鼓樂」禁令,戲可演,卻不准用鑼鼓音樂,外台戲演出受到管制,有「許可證」始能演出,申請困難,又處處受到刁難。回西螺農耕維生,已經當了三個小孩父親的黃海岱,面對食指浩繁嗷嗷待哺的妻兒,幾分薄田哪夠餬口?不得已只得躲著日本警方偷偷地在鄉間演出。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總督府推行皇民化運動,要將台灣人全面改造為可用於「南進」(征服南亞)的人料,全面去中國化的措施包括禁止中國文化的使用及流傳,對傳統戲劇是致命的一擊,海岱師兄弟面臨轉業、歇業、失業和生存的危機。不多久,部分台籍人士說服皇民化運動推行委員會成立「台灣演劇協會」,將台灣傳統戲劇收編做為替政治服務的「米英擊滅推進隊」演劇團隊,全台僅七個布袋戲團通過,參與「擊滅米英」的演出,西螺黃海岱的五洲園、台北的李天祿、王炎、關廟黃添泉、西螺鍾任祥等台灣布袋戲的菁英幾乎全部網羅了。 演出皇民化布袋戲,解決了生活困境,但是躲空襲和演出日本皇民化劇中講日本話、唱日本歌的布袋戲很不好受,為學日本劇、日本話、唱日本歌,海岱師特地到屏東電影辯士楊朝奉家裡去學,條件是在楊家做工兩個月,其苦悶心情可知(楊朝奉後來也為五洲園寫皇民化布袋戲的劇本)。程晟便是在臺中演出皇民化布袋戲時又遇到空襲,苦悶無處發洩而喝酒鬧事,被逮捕進監獄受毒打苦刑,當海岱師接到監獄通知程晟病危去接回來時,只抱回一包骨灰,第二天台灣也光復了!程晟的死,是海岱師最椎心刺骨的傷痛!戰後傳統戲劇全面復甦,演出應接不暇,正需要助手共同奮鬥之時,海岱師開始廣收門徒,青少年階段的長子俊卿、次子俊雄也開始參與演出,戰後十年間備極艱辛的經營,卻是為五洲園開山立派奠下紮實基業最重要的奮鬥發展期。 從13歲到父親錦春園當助手讓他瞭解到父親表演上的不足,18歲正式出師演戲開始懂得要修養自己的表演藝術特色,29歲成立五洲園正式創業和收徒是他努力再學習、再歷練的過程,直至43歲參加「米英擊滅推進隊」布袋戲的演出後,他觀察、吸收、交換了其他名師的特長,更豐富了他的表演藝術經驗,以及戰後進入戲院演出,這些不同階段的歷練、學習和觀察,是海岱師完整而豐富的藝術修為過程,他的表演藝術至此臻於成熟,開始散發出他人無法取代和模仿的藝術魅力! 黃海岱的戲中傳統的文史知識豐富,以俚俗易懂的演出方式展現吟詩作對、淺顯易懂的拆字、說文、解字,並常為觀眾解答一般的文史問題,也要應付一些讀過書的老先生的考試(故意請教),多數藝人遇這情況多視為找碴,海岱師氣度大、識見不凡,「我演戲常被讀書人考倒了,我不懂的向他們再請教,他們便是我的老師,學到就是我賺著,他們疼惜和愛看我的戲,提供資料給我演出,全全是我賺著的」。黃海岱一生抱卷好讀不輟,年輕到老年隨身帶手提袋,袋內有兩樣東西的習慣80餘年不改:一把利刃和一本書。隨時吸收知識是一生的習慣,晚年仍然好讀不倦,利刃是早期演戲常走夜路防身之用,直到八十幾歲時,他的學生鄭一雄說「先生啊,你老大人這支古鈑仔用未著啦,若去堵著代志,即支嘛無效」,才把那支已經鏽斑點點的利刃丟了。

戰後布袋戲的繁榮歲月,五洲源廣收門徒,228事件後,外台演出受到禁令,戲班大量轉入內台戲院賣票演出更需人手,1948年,長子俊卿成立五洲園第二團,1951年次子黃俊雄也成立五洲園第三團出去闖天下了,父子三團布袋戲(四子黃俊郎隨父親及大哥學戲,較晚成立劇團)在各地戲院演出,投入五洲園學戲的徒弟更多,除較固定於某團的弟子外,五洲弟子常在三團之間來去,五洲園弟子輩份有些混亂,常見今天是徒弟,明天卻成師叔、師兄弟的爭論發生,一部五洲園系譜表令研究者頭痛,雖如此,而五洲園傳授徒不藏私而且能提攜後進,五洲園桃李滿天下和門徒尊祖重道是布袋戲界公認的,也是五洲弟子所引以為榮的。五洲園的堅實基業是1951年之前黃海岱所建立,此後便是第二代弟子再廣闢疆場的開始,比起第二代弟子,黃海岱的表演已經算是比較保守了,雖仍馳騁於戲場,畢竟江山代有才人出,尤其是60年代後的金光布袋戲是戲場主流,各地戲場已經完全是青年輩的天下,然黃海岱仍行走於各地廟會戲場以及許多老觀眾對他表演藝術的眷念。

黃海岱妻鍾罔市共為他生了五個兒子,三子學醫,五子逢時從政兼布袋戲編劇外,長子俊卿、次子俊雄、四子俊郎、徒弟鄭一雄在五0至七0年代的台灣布袋戲界都是享譽全台的布袋戲藝師,鄭一雄稱霸南台灣廣播布袋戲二十餘年,黃俊雄是六0年代後台灣創新改革布袋戲的先鋒,七0年起更「轟動全國、驚動政策、影響工商」,至20世紀末第三代的霹靂布袋戲再展霸業,此雖第二、三代弟子征塵下所拓展的宏圖,卻是第一代黃海岱授業傳承有方,否則無以說明為何台灣布袋戲總是由五洲園弟子獨占鼇頭! 在五十餘歲時,黃海岱又娶了洪金貴女士,與鍾氏的家庭出現裂痕,不得不遷居崙背與洪氏同住生了三子一女,大小兩個家庭間的子女幾乎不甚往來。鍾氏所生五子俱皆有成,崙背洪氏子女尚幼,演戲營生外別無恆產,黃海岱六十歲以後的生活也都在崙背度過演戲歲月,黃海岱的晚年,在一些子弟的安排利用下參與了一些活動,讓大家庭家族成員既不認同也無可如何,僅能關心而已,外界對於他們的孝道有所誤解,僅能低調以對,直到已屆百歲高齡的海岱師中風後,老五黃逢時才將老父接回虎尾家中親自照料生活起居,這六年來黃海岱除治療外幾乎甚少出門,2002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頒發名譽博士學位予黃海岱時,是近年來五洲園弟子少有的盛會,近兩年來海岱師的身體又更弱了,五洲園二、三代的弟子逢年過節常往虎尾探望祖師爺黃海岱。年初,黃家辦了一次四代同堂的家庭聚會,但不知海岱師能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孫子否?和五洲園到底有多少門徒一樣,老人家可能也搞不清楚了。 海岱師中風治療回到大家庭,五洲園早已停止任何演出活動,仍有以「五洲園」招牌對外申請經費,對此,虎尾黃家認為,「海海人生,岱代相傳」,五洲園真正的藝術精髓及精神意義,是世世代代五洲弟子各自的才華呈現上!唯海岱師一人扛得起五洲園三個字!

最後修改日期: 2007 年 2 月 19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