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立報2008/07/21 第7573期【記者周依禪台北報導】如果請你用棉繩、棉線、海棉條、毛根等纖維材料,創造出記憶中最有意義、最喜歡的東西,你會做什麼呢?[@more@]台北市立美術館暑期規劃「記憶:穿梭在指間」-2008兒童視覺藝術創作實驗展,透過美術館典藏的荷蘭藝術家羅伊.坦恩的《鬱金香門》編織作品,引導國小學童將記憶、喜愛的物品透過手工創作投入情感,運用材料轉化成視覺符號,做成獨一無二的作品。

羅伊.坦恩長住國外,停留台灣期間因思鄉情切,用麻繩編做出兩枝近3公尺高的國花-鬱金香,成為她對國家情感聯繫的符號,鬱金香的形象也像火把,象徵羅伊.坦恩熱烈的情感,在兩枝鬱金香組成的《鬱金香門》間穿梭,邊想像自己回到家鄉,滿足自己的歸屬感。

創作實驗活動由藝術工作者、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系所學生帶領30名國小學童,先體驗羅伊.坦恩的《鬱金香門》,以及由視覺藝術系所學生運用海綿條、布、棉線等材料,手工縫、編、捆、紮做出的大型作品,包括動物、抽象裝置藝術、垂掛的布幔等,引導孩童發想。

小朋友分成3組,其中一組模擬古人結繩記事,用2條粗棉繩任意打結至規定長度,邊打結要邊想令自己開心和生氣的事,再跟老師分享,有的說去公園玩,有的說考試考100分,也有人在想哥哥欺負自己,開心、不開心的事,成了一個又一個的結,孩子們都安靜下來專注地「打結」。

打完結,把粗棉繩隨性綁在木棍上,再利用各種不同顏色的麻繩、棉線、毛根等纖維材料裝飾,想怎麼綁、怎麼纏隨自己高興,有小朋友做出海葵狀的裝飾,也有直接纏繞一圈又一圈各種顏色的繩子,靠直覺創作。

規劃活動的北市教大視覺藝術系教授李美蓉表示,透過重複的動作,讓孩子靜下心來,漸漸投入情感,完全不限制的「玩」,讓孩子們體驗什麼是「創造」,「大人總是給孩子太多模仿的東西,應該給他們空間創造自己的世界。」

另一組小朋友則運用海綿條及各種線材創作自己喜歡的東西,藝術工作者林揚翎先請孩子們用基本的白色海綿條變出東西,小魚、愛心、球、蛇紛紛出籠,老師再示範需用線綑綁的蝸牛,孩子們就開始自由創作。

孩子們的想像力及創造力讓林揚翎出乎意料,微笑的女孩、恐龍、寶劍、盾牌…,還有孩子把魚、蝸牛連在一起,再加上氣球,近1個半小時的時間,孩子們將自己的想法從手傳達出來,開心地跟家長、老師、夥伴展示自己的作品。

免費體驗活動

最後一組小朋友使用的媒材是麻布製成的畫框及棉線,先用粉筆畫出自己喜歡的東西,再用粗大的鈍針將棉線縫上,此次活動全部利用軟材料確保安全,現場完成即可帶回家。

李美蓉表示,活動目的是給孩子動手做的機會,讓他們思考自己想做什麼、聽自己心裡的聲音,再進行創造,發現更多可能,學會用簡單的符號、材料表達想法,讓他們有動手做的信心。

「記憶:穿梭在指間」創作實驗活動即日起至9月14日,活動完全免費,對象為國小學童,週二至週五為引導與體驗活動,週六為團體創作,週日為個人創作,現場有老師指導,採個別報名方式預約參加,預約報名:0225957656轉分機223 施小姐。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3 月 18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