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自製藝術性向鑑賞題庫簡報,意外發現http://www.wretch.cc/blog/t2001ray&article_id=9946868
RAY的媒體藝術教學筆記本
收錄動態詮釋「蒙德里安」(1872-1944)具象到抽象的歷程效果不錯
記得有一位畫了相仿的畫作,設計師用他的圖案造就了名牌,我卻忘記他叫什麼名字?凡·杜斯伯格(1883-1931)?
[@more@]
蒙德里安認為藝術不是一個終結,而是走向終結的一種工具——性靈的澄清。
蒙德里安是一個虔誠的人,他希望創作一些聖物,就像康丁斯基(他從表現主義走到一個完全抽象的世界,而蒙德里安則從立體主義走向抽象),蒙德里安在1909年,他變成一個泛神論教徒,此後兩年,他一直在研究孟克(EdvardMunch,1863—1944)的主題——一種精神本質的封閉象徵,也就是孟克所畫的《聲音》(TheVoice)一畫中之寂靜女神。
他從1911年到1918年的作品大部分是沙丘、平淡的天空和海洋、運河、蘋果樹:蘋果樹枝椏,充滿了暴力的能源,把樹幹吞噬於鮮紅的火焰中,照亮了整個田野。立體主義的效果是要把這種狂躍的動能穩定下來。
到了1912年,蒙德里安的作品開始安靜下來,在形體上仍然具有無限的熱情,而那種書法式的表現也漸漸消失,改以透過自然來探討空間,把虛無與實體、正與負、水平與垂直重新再結合。
立體主義是改變他成熟發展的原動力,將他從自然走向抽象的進展。他1912~1915年的海景畫中充分地發揮出來。在這些畫中,那閃爍的光線和北海中移動的海浪構成十字架的圖案,它們的確具有一種平靜和理性的美感。
這種分割的閃爍交錯空間,漸漸成為蒙德里安的標誌,到了最後,他所使用的基論便成為形狀的世界法則。形體全部肅清,除了紅、黃、藍、黑、白之外,沒有其他色彩;除了水平與垂直軸線外,沒有其他方向;除了理論的正方形與長方形外,沒有其他形體。
他在1940年搬去紐約之後,其晚年作品卻又充溢著早期對自然的熱情,而且極端豐富複雜,展現出理想城市的一個新面貌。蒙德里安發覺紐約的現代氣息使人解放自由,「我們可以欣賞爵士音樂和舞蹈;我們看到絢爛的燈光;櫥窗擺設;即使想到這些東西都是一件感恩的事,我們才感覺到現代與過去的重大差別」。
蒙德里安在六十高齡之後才熱烈地愛上跳爵士舞,雖然他跳得不是很流暢,而外表看起來也不像。他對搖擺舞之愛好,與他視紐約格子式的街道為理想的圖案結合,這兩者的韻律調子在他晚期的曼哈頓作品中過濾沉澱,產生出像《百老匯音樂》一作。它們可以被視為這個擾攘、熱鬧和充滿缺陷的大都會中所蘊含著精力與秩序的圖畫。只要你看過《百老匯音樂》一畫,那麼從高樓大廈往街下看的景象便將會永遠地改變了。為什麼蒙德里安的最後一幅畫還能感動我們?毫無疑問的,藝術的空間是虛構的理想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