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cccb.gov.tw/chinese/01news/news_a02.asp?bull_id=1495
外交部 贊助 、新竹市文化局 協辦
水田部落工作室 策劃 /製作[@more@]

行為藝術工作坊
日期:2007年8月22–23日 (事先報名)
地點:新竹市文化局影像博物館 放映廳
請至影博館(新竹市中正路65號,03-5285840 )事先報名

行為藝術展演活動「身體的再誕生」,期盼能將「行為藝術」在新竹的新舊文明滋養的土壤中萌生新芽,不僅以精采的「國際觀摩」聚眾,也開辦「工作坊」帶領新竹在地藝術青年,透過現今最為機動而細膩的媒介,認識最新的行為藝術資訊,拓展傳遞在地與當代文化特質互動的新視野。此次的工作坊教習,將由香港知名藝術策展人/藝評家魂游導引,深入行為藝術的國際時間場域,以及藝術歷史上多元多采的行為藝術觀念,介紹行為藝術歷史、國際行為藝術現況。身為行為藝術工作者的魂游,也將藉由一套肢體/聲音訓練方法,從遊戲中思考空間與時間中對人對物的感知狀態,由此拓及學員當下、在地的生命/日常思考。本活動預計招收20名青年藝術家與學習者,引導學員分組進行行為藝術表演。

講師簡介:魂游(wen yau,香港)
跨媒介藝術家、策劃人及評論人。2003年為香港藝術中心策劃首個香港即場藝術展「LIVE+MAY」,2004年11月曾應邀到台北主持即場藝術工作坊及示範演出。近年裝置作品包括《回家》(即場裝置,2003)、《Dis/Re-covery》(錄像裝置+演出,2003)、《在……當下》(聲音裝置,2004)、《我們這裏沒有造豉油》(聲音+文字裝置,2005)等。亦曾應邀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主持「多媒體劇場:劇場裏的『非典型媒體』」座談會(2003)及英國文化協會「Live Wire – Live Art在香港」(2004)主持講座,並於北京「第二屆大道現場藝術節」演出《懶》(2004)。近年以「計畫創作」完成「i-D兒女:公展生活2004」青少年教育及創作計劃、為期十二個月的《(我)沒有罪》演出實驗計劃,並為錄影太奇FUSE駐場藝術家,創作一個互動媒體作品。

新竹之心國際藝術家觀摩 日期:2007年8月25日星期六AM10:00 地點:新竹市迎曦東門城 台灣的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國際展演活動,已經成為台灣美術/戲劇/影像/舞蹈各界名家新銳引領藝術新潮、一展總合創意的熱門場域。我們經常在行為藝術展演中看見「現場實踐」、「藝術發生/參與」、「多樣性」等特質。當行為藝術與城市文化與日常景觀「對話」時,這些特質更經常產生令人驚喜的互動效應,令藝術家樂此不疲。
迎曦東門城為一「懷舊與科技的巧妙相遇」的古蹟現場,有其優越的城市位置與新舊建築文化並存的趣味,能提供一種開放而多元的視覺經驗。而這個活動期能建構出自由的「現場感」,無論表演者或觀賞者在審美心靈上,都能進出自如,在看與被看的場域中有一個更為自由的位置,從日常性的習慣制約中翻轉出異質性的身體感。
本活動將邀請亞洲各地行為藝術家,以「新生的潛行世代」、「亞洲性與當代性」、「女性與物件」為發想,除了傳達豐富的藝術觀念,另一方面也創造藝術家與市民「共時共處」的機會,亟思新竹市市民文化能量的參與,呈現市區公共空間的藝術包容性,如何在「行為藝術」的現場中變得更「有機」而「生趣」。來自各國的藝術家,在行為藝術活動中將展現最新的表演形式與觀念,並將台灣的「美學歷史」與「表演文化」,活潑地呈現在當代文化對話的平台上,引介到世界各地。

參展藝術家
瓦旦‧塢瑪(台灣)、林世偉(台灣)、丸仔(香港)、李湘軫(南韓)、吳方洲(澳門)、馬龍.瑪巴努(菲律賓)、黎莉雅.雪菲德(荷蘭)、魂游(港)
藝術顧問:霜田誠二、李銘盛、林鉅、姚瑞中、陳界仁、王墨林、羅納多.路易茲
策 展 人 :瓦旦˙塢瑪、姚立群
執行製作 :陳憶玲
舞台監督 :曾啟明
現場協助 :許宗仁、唐梅文、陳佩君、易倩如

參展行為藝術家 簡介

瓦旦‧塢瑪(台灣)
新竹縣尖石鄉泰雅族原住民。政戰學校政治系畢業。2000年起,參與「國際身體表演藝術節」等行為藝術節製作,並於2004年發表《禁止攝影》(台北華山)後,陸續展開行為藝術作品,迄今已有包括《祖先的臉》、《我愛野百合》、《番薯‧芋仔有媽媽的味道》(以上為「泰雅三部曲」系列)、《反全球化1~2》、《有媽媽的味道》、《血的祭憶》、《饗宴》、《我的「我們」》等作品,受邀於「日本國際行為藝術節(NIPAF)」(2004-2006)、「台灣國際行為藝術節(TIPAF/TIPLive)」(高雄2004、高雄/台北2005)、「澳門國際行為藝術節(MIPAF)」、「搞關係:兩岸行為藝術家交流」、「拉美三國亞洲行為藝術節(Performance: Asia: Program for Chile, Argentina and Uruguay)」 (聖地牙哥、瓦尔帕莱索、布宜諾斯艾利斯、蒙地維多) 、愛爾蘭與北愛爾蘭國際行為藝術節(OPEN RELATIONS II)(庫克城、都柏林、北法斯特)(以上2005)、「第四屆北京大道現場藝術節(國際行為藝術節)」(北京2006)等。策展活動有「Live Art工作坊及展演」(2004差事小劇場及師大公園)、《行為藝術馬拉松》 (2005牯嶺街小劇場)、《台、日行為藝術家國際交流》(2006台中市親子公園、台北市南海藝廊)。2006年,曾受邀於受邀於第三屆亞洲新人文聯網會議雙中央聯展(中央研究院、中央大學),發表大會指定作品《饗宴》「概念藝術節」(上海下河迷倉2006)、2006.「亞洲勞動文件展」(台北牯嶺街小劇場)(以上2006)等國際活動中發表,並獲原住民電視台「娜魯灣之聲」人物專訪,「原住民族創作者系列-瓦旦・塢瑪的行為藝術」。

林世偉(台灣)
畫家。多年來累積了不少關於原鄉的創作,從寫實的部落環境、人物畫,到近期轉化成非寫實的現代油畫,充滿了對部落的情感。現於尖石鄉經營「YAWI畫室」。16年前辭去新竹科學園區的工作,回到家鄉;有感於原住民在社會上屬於弱勢族群,唯有教育能夠拉他們一把,因此他到各地募款,作畫之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為家鄉的土地、環保、教育奔走。曾於2004年參加台北「短編傑作藝術節」,與瓦旦.塢瑪共同完成作品《Live Art I & II》,緣於純樸部落文化的美麗與滄傷,與觀者共詢生命的感動。

魂游(wen yau,香港)

丸仔(香港)
本名「袁堅樑」。藝術表演者、藝術工作坊導師。1999年,開始發表其單人表演創作,其後對號入座成爲「行爲藝術」和「即場藝術」。自稱其作品爲「丸仔拉符呃」,每每從生活的感覺出發,在演與不演之間探求當下即是的身體美學。自2001年起從事藝術教育工作,涉獵的藝術媒介包括形體舞蹈、裝置藝術、劇場表演、行為藝術、觸感探索及創意繪畫等,對象包括成人、年青人、智障、視障、肢障、聽障人士及中、小學生。現為註冊藝團「作動」藝術總監,視藝單位「展轉反則」軸心成員,「Kongtact Square」、「微風吹」、「撞劇團」、「觸映份子」及「詩作坊同學會」成員,「香港展能藝術會」及「TEFO香港教育戲劇論壇」會員。

李湘軫(南韓)
Sang-jin Lee,行為藝術家。1993年自東亞大學取得雕塑學位後,即就讀德國漢堡自由藝術大學(Freie Kunsthochschul),並追隨前衛藝術家克勞斯•博姆勒(Claus Böhmler)。2000年,獲漢堡當代藝術獎助。他以裝置作品、行為藝術、雕塑、錄影作品,參加過海內外近600個團體/聯合展覽。另有三次個展與十次獨立策展。「不斷騷動」是他藝術/生活的經常狀態。

吳方洲(澳門)
1968年,出生於浙江寧波,1983年開始定居澳門至今,畢業於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視覺藝術教育專業,1990年起參加國內外聯展六十餘次,並參與當代劇場演出。現供職於澳門民政總署轄下澳門藝術博物館,任展覽策劃。

馬龍.瑪巴努(菲律賓)
Marlon Magbanua,畫家、行為藝術家。1974年生。為活躍於馬尼拉街頭演出的Tupada成員。畫作以抽象線條與色塊表達對於社會的認知心象。行為藝術的演出,傾於瓦解人與人的互動與其聲音的結構狀態,從而統合起藝術與非藝術兩造的概念。2007年以獲邀參加日本國際行為藝術節而首度出國。

黎莉雅.雪菲德(荷蘭)
Lilia Scheerder,藝術工作者。自2004展開行為藝術的創作/發表。並有系列作品 “Sandal Hoofs” (2005) and “Blind Faces” (2006) 等於荷蘭各地發表。2006年10月展開國際展演活動,首途為第四屆「大道現場藝術節」。她的作品大多發展自抽象感受。內富難以言表的故事性。觀者總在作品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也因此她的作品特重「現場」的判斷,來自展場、以及觀者的回應總令她感觸深重。每個作品因而獨特。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3 月 18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