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udn.com/2007/6/24/NEWS/READING/X5/3899784.shtml
莫瑞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或是其他的生死書譬如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書》,甚至我們醫院醫師所寫的《破繭》、《越過邊境》,我覺得都是處理生死問題的代表作
「We didn’t do anything wrong, and we will be good to the patients.」,但是我們仍然哀傷,我們仍然不捨,這就是人世間的常態。
[@more@]
我們不能去改變刺激(stimulation),不能改變認知(cognition),但是我們可以去改變反應(response)。情境都一樣,我們要怎麼選擇,可以有精神層面的解釋,也可以有生理層面的解釋,叫作腦啡(endorphin)。
第一個方法是一定要放鬆。早上我起床,運動。運動之後沐浴薰香然後上班,我看到每一位小姐、每一位同事,都覺得很可愛。每天都帶著愉快的心情來上班,第一個就是運動。
第二個就是我剛剛提到的理性分析的結果,可以使我自己有更正面的看法。第三個當然是要信仰的支持,因為一旦有信仰的支持,incredible的God在那裡,如果有這樣的宗教信仰,會使你在人的盡頭可以交託。〈馬太福音〉所講的「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當你盡力了以後,最後就是交託的時候。(上)
【2007/06/24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