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學畫展喔。2013台北新藝術博覽會

 5月3日至6日,12:00~20:00, 在台北世貿三館,展位是H15,

台灣當代畫家http://www.arts.org.tw/2013/chi/floor/taiwan.html[@more@]他有一句名言:「繪畫,只是另一種證明自己存在的方式」。小提琴是他最愛的樂器,有很多幅畫中,都可以發現提琴、音樂的身影。

1971年生於金門

2004 第58屆全省美展油畫類第一名、水彩類優選

  • 2005 第17屆全國美展水彩類佳作 
  • 現為金門中正國小教師
  • 創作理念:
  • 在水平與垂直架構出的多重空間裡,在形色光影營造出的韻律推移中,試圖探尋造型與意蘊、抽象與具象、實體與心象之間,相互對立、又交相參照的微妙之辨證關係。在自然存在之物、個人情意之境與理性純粹之結構元素之間,尋索各種有機組合之可能。
  • 山之即景董皓雲油彩系列在金門花園展出

    2013-01-05

    發佈單位:金門日報社

    記者 張建騰/綜合 報導

    董皓雲正在金門花園舉辦個展。<br/>(張建騰攝)(在新視窗開始原尺寸圖片)

     畫家董皓雲的「山之即景」油彩系列正在「金門花園」展出。「山之即景」畫的是抽象的太武山。見山似山,看山非山,觀山是山,在抽象與具象的對話中,在深色與淺色的升降中,讓人有親切的熟悉感!
    「山之即景」系列共有六幅,是董皓雲二○一一年美術創作中,他自己最鍾愛的作品。作品本身是以太武山的「山與石」為題材,以「塊面分割」和深淺色的強烈對比相做為表現的形式。
    董皓雲是於一九七一年出生在金門;一九九一年畢業於新竹師專美勞科;一九九五年畢業於臺北巿立師範語教系;現任中正國小教師。
    據他所述,大約十年前(二○○二年),他開始嚐試用「塊面分割」以及影像重置、重疊、交錯的手法進行創作;後來(約二○○九年),則以山與石做為創作的題材。 「山之即景」的六幅作品有一致的整體氛圍和統一基調,藉著水平線的高低呈現變化。
    對他而言,從高陽路陽翟段看太武山,當夕陽西下,斜照山峰時,色調的變化 ,光影的效果是非常吸引人的;不過,他是慣用右腦創作及思考的人,只宜用圖畫表現,難以用左腦精確傳達畫中的內容。他說:創作時,感覺到對就是對了!
    董皓雲的畫作大多是以安靜沈穩為基調,沒有很大的情緒起伏;穩定悠遠但卻隱含和緩、微妙的躍動。
    在十八歲以後,董皓雲就不再畫具象畫。他想創新,走自己的路;不過,有一段時間因自認缺乏內蘊,找不到自己的創作語言,曾經感到低落,也曾以圖畫表現出想要打破寫實的某種叛逆。
    董皓雲是「驅山走海」創展的成員之一;在參加「驅山走海」畫展的第四年,他的作品趨於成熟,他的「泊岸之歌」系列有一幅在二○○四年第五十八屆台灣省全省美展獲得油畫類第一名,另一幅獲水彩類優選;還有一幅也在其他比賽得到優選。他表示,參賽只是投石問路,得獎只是一種歷程,主要是看看臺灣美術專家對他的畫作看法如何。
     除了在「金門花園」舉辦個展之外,董皓雲的「夜曲」目前正在第十五屆「驅山走海」展出;另外,他的「石之境象」將於今年五月在「臺北新藝術博覽會」中展出-地點在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台北世貿)。在金門國家公園小徑特約茶室展館中的「金門花園」(咖啡書屋)舉辦個展,董皓雲認為可以讓作品與人們更貼近,更沒有距離感。
    對現在的他而言,美術創作是為了尋找一種可能性、一種關係-讓抽象與具象有對話的可能,並從中找出微妙的互動。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3 月 18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