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整理手邊小筆記,想到多年前聽高震峰老師上課以美國當代女性藝術家Faith Ringgold1934-)的作品「瀝青海灘」 (Tar Beach)為例,介紹如何從「瀝青海灘」「平等、自由、關懷」的主題意涵,連結至台灣當代藝術家黃清文的藝術作品「何去何從」之教學過程。這是高老師與美國賓州州立大學Dr.Wilson教授2002年4月間,為台北市國小美術教師輔導團進行藝術與人文新課程設計工作坊時共同發展。

藝術與人文建構式教學取向:超廣度與超深度

[@more@]「瀝青海灘」所描寫的是一個黑人小女孩Cassie的想像故事。住在美國布魯克林貧民區的Cassie,其家庭並沒有機會到真正的海灘去野餐,想像力豐富的Cassie藉著家人與鄰居在公寓頂樓晚餐的家庭聚會時,與弟弟想像她們就像身處於真正的海灘邊野餐一般,躺在海灘巾享受日光浴。然而,她們事實上所躺的是鋪著做防水之用的瀝青(Tar)屋頂。因此,Faith Ringgold以「瀝青海灘」作為畫題是饒富幽默意味的。圍繞於作品四周,Faith Ringgold用拼布藝術做裝飾並繡上文字說明,內容更進一步說明了Cassie 的心情故事。其中做特別的,是Cassie可以飛翔,而且凡是她所飛過的地方都會變成她所擁有的。Cassie飛過了連繫紐約曼哈頓區與布魯克林區的布魯克林大橋,布魯克林大橋就變成她的項鍊;Cassie飛過了工會大樓(Union Building),她即擁有工會,也因此她的父親就能加入工會享受較好的待遇,因為當時黑人是沒有權力進入工會的。當然,作為一位小女孩,Cassie也飛過了冰淇淋製造工廠,而飛過冰淇淋工廠,她便擁有冰淇淋工廠,而可以盡情的吃冰淇淋。「瀝青海灘」可被視為是Faith Ringgold以其生長的經驗,結合油畫、拼布方式,以及寫作所完成的藝術作品。

        由於Faith Ringgold「瀝青海灘」豐富的故事性,該作品在美國被各級學校美術老師廣泛的作為教學題材。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3 月 18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