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村上隆好像一位建築師,或者室內設計師,要考慮受顧者的喜好。量化的公仔彷彿經營唱片市場。杜象生前留下「在我死後三十年之內不能發表」的作品,成功完成了時空膠囊性質的作品實驗,所以杜象才會受到肯定。沃荷和李奇登斯坦的對照。利用金錢的力量,創造死後才獲得的評價價值。
[@more@]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12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1249292
裝訂:精裝
鼓勵日本立志成為藝術家的年輕人。他在分析日本藝術市場和現實環境後,表示了對日本藝術教育的深刻批評:這些被大學餵養、保護的「藝術家」,所談的理想,根本就是夢想。從來沒有在社會上實際打拼、行銷自己的藝術家大學教授們,又怎麼可能把現狀告訴學生,讓學生不致落入窮苦的慘狀?
推薦序
文 ∕ PPAPER創辦人 包益民
藝術即是力量。藝術之所以是力量是因為它讓人產生慾望,而慾望則創造出金錢。美食、毫宅、情色、名車、遊艇、飛機、珠寶、慈善事業、和商業交易是普羅大眾的議論話題;收藏藝術品則是有錢人身分的極至表徵。據說,當你從藝術家那兒買下一件藝術品時,你同時也買下了他一部份的生命。
藝術講求的也是力量;情感的力量、奮鬥的力量、生存的力量、思考和體驗的力量、展示和技藝的力量、社交魅力的力量、談判協商的力量、誘惑力、以及買賣和掌握時機的力量。藝術的力量來自於它此刻對我們生活的掌控。當LV和村上隆聯手將藝術、設計、和時尚元素通通融合進皮包設計裡時,我們所熟知的東方和西方、文化和商業間的界線便已蕩然無存。
村上隆出生於一九六二年二月一日,堪稱是主宰所有藝術力量的大師。二00六年五月,在他四十四歲之際,他的作品便拍賣出了一億日元的天價。藝術是力量、藝術是美、藝術也是抵稅品喔!當下這個時代,正促使著藝術發揮前所未有的影響力而我們,都正在這浪頭上!過去音樂也曾經歷過這樣的時代。
披頭四、巴布迪倫將自己創作演唱的音樂透過各種媒體向大眾拋出,隨著極大的共鳴,也創造了極大的商機。我認為這完全是因為播放技術的發達與著作權產業的概念設定,為音樂業界帶來全球規模的商業模式。不說什麼,光看可以藉以貼近歌手的演唱會、T恤等附屬的周邊商品等,也能夠擴展由「音樂」衍生出來的感動。去注意這樣的歷史,就能夠瞭解藝術未來的可能性會是更為巨大的。 像「藝術」這樣一種媒介,我希望喚起它所擁有的潛在可能,讓它在我們這個時代覺醒。
為什麼到現在為止,日本藝術家在國際間闖出名號的屈指可數? 原因非常簡單,就是「他們沒有因循承襲歐美藝術世界的規則」。要將日本文化傳到歐美,將日本味道再加重。
在歐美藝術的世界裡,存在著堅定的不成文鐵律,被建構得一絲不苟。不遵循這些規則的作品,連作為被評論的對象都不可能,也不會被認為是藝術。不斷重複學習、訓練、分析、實行、驗證,在遵循規則前提下與他人競爭,從中表現最高等級的藝術,這就是所謂的藝術家。
日本的美術教學,只是教學生「自由地創作」;這個方針,對於要在歐美的現代美術世界裡勝出,也有可能造成妨礙。如果不把握歐美美術的脈絡底層,會變成在美術的發源地挑戰「不同規則的競爭」,別說要對戰,連對戰的對手都談不上。在以歐美為中心的藝術世界裡,交易的是人心。越是踏入藝術的世界,越讓人覺得,藝術家的目的應該是在救濟人心。既然如此,必須清楚自己的慾望是什麼, 而且藝術家必須強烈提出如何與慾望相處:想要物質、想要金錢、想要權力、想受女人歡迎、想出人頭地。
所謂的新聞都是從個人的「業」所出來的,不凝視自己最渾濁的那部分,無法創造出讓世界認可的作品。如果沒有足以讓人拿錢下賭注的故事,藝術作品就賣不出去;如果賣不出去,在西方的美術世界裡就不會受到肯定。現代美術是概念的創造,外文溝通能力很重要。
畫商、顧問、玩家、拍賣公司、美術館的人,集結很多人的智慧討論,建立口碑、資金提供、廣告企劃、宣傳用氣球→經濟、摺疊、簡便。
以安迪‧渥荷(Andy Warhol)代表的普普藝術(Pop Art),為了公眾形象戴假髮,建立神秘傳奇的價值。為什麼村上隆在東京藝術大學拿下第一個日本畫的博士學位。而筆下看似鬆散、漫畫式的圖案會在國際間引起這麼大的反應,他販賣的是一種概念性的藝術,而且步調比很多人都快,他販賣的是一種「幸福感」。
要產生價值,註解比才能重要。相對於藤田嗣治http://creamli07.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157467
藝術家必須在本地決勝負,道路分三階段,「首先是在正宗的藝術之地─不吝於迎合需求,改變自己的作品,在歐美被認同。再以歐美的權威反向輸入日本,然後在本地傳達自己,讓人理解我原本的味道。」身處紐約卻找到日本御宅族文化,將只屬於少年、阿宅的幻想,用藝術的方式呈現在世界舞台之上,「本的藝術來自漫畫御宅族」、「時尚與藝術的結合」、「藝術可以用單純的規則來解釋。」看似荒誕得想法,都被他實踐了。
尚.杜布菲(Jean Dubuffet)主張的Outsider art,精神層面的表現,日本人不難理解。「這個世界,如果不做到極限,是無法看到東西的;這個世界,如果集中力跟體力用盡了,只有馬上等死。」
設計或遊戲才是歐美的美術世界對藝術的基本態度。例如:達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將吸過的煙蒂和菸灰缸稱之為作品。
「所謂藝術家,從以前就是沒有資助者就無法生存的渺小存在。」米開朗基羅、達文西這些藝術家,哪一個不是依附在強權者的身旁,方能盡心於藝術之上?
村上隆快三十六歲,都還得從便利商店的後門,撿超過食用期限被丟棄的便當來吃,過著這種沒錢的生活。而且就算作品畫好了,如果不去賣酒的商店或超市後門,跟人家要廢棄的紙箱,也無法打包寄出去。
真正的藝術戰場,是在死後的世界,若不能在死後依然保有影響力,那是無法稱之為大師的。
打開歷史的抽屜,可以看到未來
喜歡動畫
→畫家之中最喜歡金田伊功。http://jjhblog.blogspot.tw/2009/09/blog-post.html
→喜歡他畫裡的動作。
→特別喜歡有爆發力的圖。
→喜歡線條的變化。
p.168
發現自己獨有的寶物
1尋找自己有興趣的表現領域,徹底學習該領域的歷史。
2尋找自己該領域產生興趣的理由。因為興趣的根源並非都是肯定的東西。尋找 理由會遇瓶頸,即使如此 也要追究出原因。
3追究出原因後,會猶豫這是否是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因此必須數度重新檢證自己有興趣的表現領域何在。
4結束興趣驗證後,徹底地學習歷史就會看到前往寶藏之島的地圖。
5努力學習解析地圖、籌措資金、開始航海前往寶藏之島。
事前的斡旋是展覽會成功的關鍵
日本文化的武器:「重視可愛文化」、「御宅族文化」。
藝術大國義大利,人們常說:光是將義大利的藝術品拿到國外巡迴展出,就可以賺到整個國家勞動五十年的利潤。日本漫畫家、動畫家、插畫家等以繪畫為業的人比例很高,本質看畫人口多。藝術不光只有莊嚴虔誠的東西,也應該有可愛溫馨讓人快樂的造型,這是日本創造未來藝術大國的基石。
人會死去,作品是留給未來最棒的時空膠囊。Jeff koons傑夫昆斯http://ad-hunting.blogspot.tw/2008/04/jeff-koons.html,野口勇Isamu Noguchi〈1904年-1988年〉、沃荷,二十年後的評價是否存在?藝術家死後才有自由。「死掉的藝術家腳本,後世的人可以自由地重寫」。
以下從書中引申認識「杉本博司」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794265/
2008-12-05 01:08:31
東方禪風:杉本博司的攝影藝術
文:邱奕堅
今藝術 / 191期
我拍攝的是事物的歷史。在「海景」系列中,我要處理的被攝體是水和空氣。這二種物質可能是時至今日,對人類而言變化最少的東西吧?其他世間萬物都隨歲月的流逝而變化,而我的藝術主題正是時間。
──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
「杉本博司是我們這個時代最令人尊敬的攝影藝術家之一。他的重要性在於針對藝術、歷史、科學與宗教進行詮釋的攝影題材,將東方哲學思想與西方主流文化完美地結合。」這是國際著名的哈蘇相機基金會(Hasselblad Foundation)對2001年度國際攝影獎得主、日本當代攝影藝術家杉本博司的獲獎評語。
20世紀末,在美國藝壇引領風騷二十幾年的雪曼(Cindy Sherman)以攝影作為創作媒介,在當代藝術中大放異彩。過去30年,她變化多端的裝扮與自拍形式的作品風格,已然成為後現代主義及女性主義的代表人物;而同一時期也以攝影為創作媒介,並能和她在當代藝術中相提並論的,就非杉本博司莫屬。他的攝影藝術中有著獨特的東方禪風,及饒富深意的文化元素,運用精湛的攝影技術,呈現極盡完美的作品品質,這幾年來在拍賣會上作品價格屢創新高,使得世界各國的美術館及收藏家競相收藏。
杉本博司回憶起童年時曾說,記憶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你不會記得昨天發生了什麼,但是你卻可以清楚地回憶起童年往事的某個瞬間。在記憶中,這些瞬間緩慢地流逝,而也許正因為這些體驗都是人生中的第一次,使得印象更為栩栩如生。但接下來直到成年時代的各種體驗,都只是過往的重複,因此也就逐漸變得無足輕重。細細回想你最初的、從童年一路走來的記憶,就可以發現記憶是永遠不斷地累積起來的、層層疊疊而重複的人生經驗。
1948年杉本博司出生在東京一個商人的家庭,兒時的記憶是一口井:「在自家的後院有一口老井,透過一隻手壓的打氣筒搖動讓水吱吱嘎嘎的噴湧而出。這是一種視覺和聽覺的記憶。在某種意義上,我依稀意識到我所出生的房子以及旁邊的建築要比對面街道的房子老,我們大部分東京的鄰居都在二戰時期經受了燃燒彈的摧毀,只有我們這區倖存,也有許多東西是1923年東京大地震所引發的火災後殘留。我家的庭院因為設置了一口井而顯得狹小,抬頭看到的是有限的天空,有時總覺得在陰沉的庭院裡更像是處於井底,因此無論是多麼特別的記憶,總帶有一種揮之不去的陰影。」他說照片總是攪動他的記憶,而一種習慣於觀察的興趣也一直伴隨他至今。他經常會注視一些隨著歲月流逝的東西,不管這些物體處於什麼狀態,總讓他有一種心滿意足的感覺,也由於保持著這種好奇與觀察的習慣,因而決定了他日後走向藝術創作的道路。
青澀年代的攝影啟蒙
他在立教中學時期開始接受美術教育,學習油畫與雕塑,畢業後直升立教高中並參加攝影社。此時東京澀谷的電影院正在播放《羅馬假期》,而初次看到張貼在東京火車站的《羅馬假期》電影海報時,女主角奧黛莉赫本立刻成了他的偶像。杉本博司開始思考,如何拍攝奧黛莉赫本可愛的笑臉?於是決定悄悄地試著拍攝播放中的電影,但是如何將動態的電影影像拍攝下來?他立刻做了實驗。他使用美樂達相機,選擇光圈1.4的鏡頭,交叉使用不同的光圈及快門速度的組合,在人少的午後進入電影院偷拍,並將軟片增感顯影到ISO 800,結果發現光圈1.4與快門速度1/30秒的組合,可以將動態的電影影像拍攝成靜態畫面。高中青澀年代的好奇,與日後他的名作「劇場」(Theaters)系列,竟是如此的巧合。
由於對數學感到棘手,因此對就讀大學時是否要進入理工學院而猶豫不決,杉本博司自認無法勝任抽象的概念思考,於是選擇經濟學,後來在1970年時畢業於日本東京六大名校之一的立教大學經濟學院,但弔詭的是,他的許多作品中都表達著意義深遠的抽象概念。1964年東京奧運之後,日本經濟飛快成長的同時,要求民主化的聲浪日漸高漲,日本社會面臨了轉型期,出現了反對增訂「美日安全保障條約」的相關運動,以及1970年代的大學民主化運動,而發生了長期的「學園鬥爭」,各大學的學生們因此無心上課,熱中於參與各種社會改革運動,學校因為無法上課而關閉校園,畢業典禮也都無法舉行,因此杉本博司的大學畢業證書實際上是學校用郵寄送達的。國中、高中與大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完成學業,也或許就是在這種動亂中的學習與成長,讓大學畢業的杉本博司毅然決然移居美國。
開創觀念攝影的第一人
2006年,筆者在東京藝術大學第一次聽到杉本博司的演講時,他表示自己在1970年首次到美國加州洛杉磯,希望留在當地,而那時要留在美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留學,於是他選擇洛杉磯藝術設計中心學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Los Angeles),但是進入藝術學院要學習什麼?他認為學習攝影最快也最簡單,於是開始正式學習攝影,並於1972年畢業,1974年移居紐約。說來也許諷刺,但目前西方藝壇大多認為杉本博司是開創觀念攝影(Conceptual Photography)的第一人,而當年他純粹因為攝影技術最容易學習而踏入攝影領域,卻成為他30年來藝術創作的主要媒介。
時至今日,他共發表了13組的系列攝影作品,包括「透視畫館」(Dioramas, 1975-1999)、「劇院」(Theaters, 1975-2001)、「海景」(Seascapes, 1980-2002)、「恐怖館」(Chamber of Horrors, 1994-1999)、「佛海」(Sea of Buddha, 1995)、「建築」(Architecture, 1997-2002)、「陰翳禮讚」(In Praise of Shadows, 1998)、「肖像攝影」(Portraits, 1999)、《松林圖》(Pine Trees, 2001)、「護王神社-相稱的均衡」(Appropriate Proportion, 2002)、「觀念之形」(Conceptual Forms, 2004)、「影之色」(Colors of Shadow, 2004-2005)等等。
「透視畫館」系列
1974年,杉本博司首次來到紐約這個國際大都市,面對著曼哈頓藝術交易最熱絡的蘇活(Soho)區,而一位東方人如何在這世界的大舞台嶄露頭角,是他首先必須面臨的大課題,因此他決定在紐約進行一次旅遊,以尋找創作靈感。最後他來到自然史博物館,參觀了館內展示的標本動物,這些標本被安置於三度空間的繪圖背景裡,一切看來是如此虛假,而或許是基於自身學習攝影的習慣,也或許是為了尋找被攝者之間的關係,他嘗試著閉上一隻眼睛,此時奇特的現象浮現在他的眼前,所有的透視感與遠近感頓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眼前的一切看來竟如此真實,足以以假亂真。他發現了以相機觀看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畢生首次的創作「透視畫館」系列便由此展開,杉本博司的攝影藝術世界也因此開始。
「劇院」系列
杉本博司在進行「透視畫館」系列的同時,也開始了「劇院」的拍攝工作。有一次他悄悄的帶著相機進入電影院,架好相機完成構圖,將電影螢幕置於畫面的中央,當電影開始播放的同時,他縮小鏡頭的光圈按下快門,讓軟片開始做長時間的曝光;漫長的二小時等待之後,在電影結束的同時關閉快門,完成曝光。當天回家後,他立刻迫不及待的進入暗房進行軟片顯影處理,底片完成顯影後,爆炸性的視覺效果震撼了他的眼睛。在昏暗的電影院中,除了電影螢幕之外,放眼四周一片漆黑,軟片經過二小時長時間的累積曝光後,產生了戲劇性的變化。軟片的曝光主要是仰賴電影播放時,螢幕上反射出來的光線,而電影院的室內空間也因為被這反射出來的光線照亮而逐漸浮現出輪廓。每一幅攝影作品畫面裡的正面舞台及牆面、天花板、左右牆壁、走道、座位椅背的紋理,與電影映幕相互呼應,形成重要的元素,與全白色的電影映幕所堆疊出的一整部電影的厚實曝光量,形成強烈的黑白對比。在杉本博司尚未成名之前,他總是悄悄的帶著相機在電影院內默默地進行拍攝工作,同時也拍攝戶外的汽車電影院,不過當他成名之後,有許多電影院的老闆願意關起門來,讓他一個人在電影院內慢慢地進行拍攝。整個「劇院」系列的作品是「觀念攝影」的最佳表現,他將東方的禪宗思想導入了藝術創作,讓人們見識到攝影創意之路的無限寬闊,二小時的拍攝是「實有」的進行,最後的白色電影螢幕是「空無」的呈現。
「海景」系列
上天下海、各分一半,是「海景」系列的50張作品中一成不變的構圖,這是初學攝影者最忌諱的構圖方式,而杉本博司巧妙地應用氣候與時間的關係,將作品中的天海一線,呈現得有時清楚、有時模糊;也能漸漸清楚,也能逐漸模糊,有白天的天與海,也有夜間的天與海,有時也能看起來非天非海,充分表現禪宗修行的三種境界,「見海是海,見海不是海,見海又是海」。1997年在維也納漢堡美術館舉辦「慾望與虛空:當代日本攝影」(Desire and Void, Contemporary Japanese Photography)展覽時,杉本博司曾經引用以下這一段話來詮釋他的作品。
宋代吉州青原惟信禪師曾對門人說:「老僧三十年前未曾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後來參禪悟道,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個休歇處,依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海景」系列作品是杉本博司藉由東方禪宗思想,應用到自身作品的最佳明證,也將1970年代中期美國藝壇盛行的極限藝術(Minimal art)發揮得淋漓盡致。將畫面呈現處理至最空、最無、最單純,展現廣度的創意美學與深度的文化思想,但對於一般不了解攝影藝術的人而言,它也是一套最無聊、最難理解、最難喜歡的作品。這一系列作品曾經在拍賣會上以新台幣6,000萬元左右的高價賣出,應是杉本博司所有作品當中的巔峰紀錄。
「恐怖館」系列
相較於今日的我們,過去的祖先似乎更無懼於死亡,甚至對某些人來說,「受到上帝挑選」的意味遠大於「獻祭的犧牲品」,可以從此生的爭鬥與苦難中得到解放。杉本博司在1994年至倫敦參觀了「杜沙夫人蠟像館」(Madame Tussands Wax Museum)後,見到了處決路易十六與瑪莉安東尼的斷頭台,以及電椅等等執行死刑的刑具展出,對他而言,一切看來都如此真實,為了見證這些由文明人所創造的死亡工具,他拍下了確實的目擊相片,讓人們在歲月流逝中重新面對死亡。
「佛海」系列
日本京都市東山區有一間建立於1155年、有著八百多年歷史的知名古老寺院,正式名稱為「蓮華王院」,一般通稱為「三十三間堂」,裡面供奉著一千零一尊觀世音菩薩像,它正是杉本博司「佛海」系列的拍攝地點。這裡既是一間日本國寶級的寺院,也是觀光勝地,通常是禁止攝影的,但杉本博司用了七年的時間,不斷地努力與寺院溝通,終於獲得首肯進入寺院拍攝。院內中堂供奉著一尊高三公尺多的千手觀世音菩薩座像,左右各十六間堂,供奉著等身大的前後十排共五百尊觀世音菩薩立像。杉本博司於1970年代初到紐約之時,正值觀念藝術與極限藝術盛行的年代,他以拍攝千尊觀音像的方式詮釋無限性與相似性。「佛海」與「海景」系列作品極為相似,作品之間的差異不大也是其絕妙之處,佛海如海,是一尊佛也可以是一千尊佛,是一千尊佛也可以是無限尊佛。
「建築」系列
20世紀早期的現代主義出現,是文化史的重要轉折,可以從過度的裝飾藝術中得到解放,而「民主」的遠播與工業時代的來臨,也席捲了過去指向財富與權力的虛飾社會。杉本博司試圖透過建築,追溯現代主義的肇始時期,他將相機的焦距拉長了兩倍,在觀景窗中望見全面性的模糊景象,而誇大性的建築也在這個模糊影像的突擊下得到重生,他試圖侵蝕這些建築的耐久性,並且也進一步的對許多大樓的影像進行混融。
「陰翳禮讚」系列
日本小說家谷崎潤一郎向來鄙視現代文明所帶來的「暴力」的人造光源,而杉本博司曾自言他也是這樣一個活在舊時代中的人,相較於當代的高度科技化生活,他對於活在已消逝的過往感到更為自在。
對「火」的馴化標誌出人類優於其他物種的一刻,之後的幾萬年來,人類用燄火照亮了黑暗,而為了回應這點,杉本博司便決定著手記錄「蠟燭的一生」。一個仲夏的深夜,杉本博司打開窗戶引入微微涼風,接著點燃一根蠟燭,然後開啟相機鏡頭。蠟燭在風中搖曳幾個小時後,終於燒盡。於是他靜靜地享受這黑暗,緩緩地關上快門。他認為,在任何被賜予的夜晚,蠟燭的生命都不一樣──短暫而熱切燃燒的夜晚,或漫長而持續發光的夜晚──每根蠟燭都不同,但同樣留下美麗的餘韻。
「肖像攝影」系列
小霍爾班(Hans Holbein the Younger)為16世紀法蘭德斯宮廷畫家,專為英國王室服務,畫過幾幅莊嚴、極具氣勢的亨利八世肖像。倫敦「杜莎夫人蠟像館」的工匠,便是根據這些肖像畫,以高超的技術創造出栩栩如生的亨利八世蠟像。而杉本博司則以他曾學過的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光影表現技法,用攝影取代繪畫,重製了這幅王室肖像。他曾說,如果這幅攝影作品對你而言仿若真實,或許你該好好思考的是,現今所謂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松林圖》
杉本博司在日本遊覽了許多以「松樹」知名的觀光景點,而只有在京都御所(Kyoto Imperial Palace)才找到了符合他心中所認定的「完美的松樹」形象。對於每棵松樹彷彿賣弄風情般的各種低垂姿態進行研究之後,他創作了這件作品。它是一幅「攝影中的繪畫」,由於看來不屬於任何確切的拍攝地點,因此它可以屬於任何地方,是一種虛構而理想化的繪畫──即初始的繪畫。
「影之色」系列
杉本博司為了達到他理想中的攝影效果,自行製作了很多輔助工具,他曾笑言自己的工作室彷彿是個「工廠」(work-shop),譬如用來防止「海景」系列沖片不均勻而製造的「垂直水平雙效攪拌器」,或者為了拍攝「劇院」系列而做的「長時間防脫落裝置」等。杉本博司習慣自己觀察、自己動手。為了拍攝「影之色」系列,他在還不認識自然光的組成(波長、粒子)之前,先行學著認識陰影,想辦法觀察陰影,為此他遍尋東京有著完整頂樓閣樓格局的公寓,甚至將牆面塗上日本傳統建築塗料(shikkui,該塗料能均勻吸收及反射光線),終於在他反覆的琢磨中完成這些佳作。
2005年日本東京的森美術館(Mori Art Museum)舉辦了一個極為重要與成功的大型攝影回顧展「時間的終焉」(End of Time),展出杉本博司橫跨1975至2005年的30年來,各個時期的不同系列作品,為數100件以上,同時展出新作和未公開發表過的作品,是他一生作品最為完整的呈現。到了2006年時,此展在美國首府華盛頓的赫胥鴻博物館和雕塑花園(The 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巡迴展出,除了上述所知的不同時期系列作品,還包括了他以無限遠的雙倍焦距所拍攝的「觀念之形」系列,傳達了他對空間的形色觀念。此外,杉本博司也親自參與設計了「護王神社-相稱的均衡」作品,將其建築觀放進作品之中,觀者所能感受到的,也由單純的影像本身,提升到整個空間散發而出的寧靜力量,再加上日本傳統「能劇」的特別演出,都讓觀者因此看到日本傳統文化的精彩多姿,也更加體現了杉本博司攝影藝術的精髓之所在,而成就了一場備受國際注目的藝術盛宴。
藝術家的成長,憤怒不可或缺
「憤怒……憤怒在推動著我,是不滿,我總是有一種沒有全部表現出來的不完整感。」 「將憤怒化為機會,不斷地創造局面讓自己來解決,使自己往前進。」
只有先知道挫折的滋味,才能讓自己從挫折中爬起,然後繼續向前。
宮崎駿常說:「毛澤東說過,年輕、窮、無名,是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三個條件。」 引領自己抵達感動的原點。「越惡劣的社會,對藝術家來說,或許越稱得上是好環境。」
埋首成為作品奴隸的境界
藝術就是讓大家在瞬間瞭解不可預測的局勢的媒體,讓人思考生存的意義。
大四時7:00-23:00畫45分鐘睡10分鐘五個月以上做畢業製作。帶著自己的文化前進世界的魄力!
村上隆希望為了『美』一直勞動下去。然後不管在日本還是世界任何一處,都可以創造『美』,在其名下分享喜悅。如果為了如此必須從製造土壤開始,那麼我樂於全身都被泥巴沾滿。為什麼?因為只有當站在『美』的前面,大家才都是平等的。『美』能夠讓這樣的夢幻時刻在一瞬間實現。給予我們希望,讓我們得到「互相瞭解」這人類慾望的極限。我希望為此而勞動。每天都抱持著這樣的心情在祈禱,希望到死為止我都能夠擁有這樣的態度。拖著抗拒的身體,化身為「美」的侍從,一直這樣活下去,這是我的希望。」
藝術絕對不能置身於世界之外,窮與餓,悲慘與痛苦,並不是藝術家身上不可去之的十字架,只是很多人一直以為這就是藝術家的宿命,有了先行者開拓的道路,我們將會更清楚自己走向哪裡。
村上隆,KAIKAIKIKI有限公司代表。 1962年生於東京。東京藝術大學研究所美術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修畢。91年舉辦個展「AKASHI,TAMIYA」正式成為藝術家。94年獲得洛克斐勒財團的ACC 首獎,接受PS1. ARTPROJECT邀請,滯留紐約。98年被邀請擔任UCLA藝術學院新領域科客座教授。
以日本卡通動畫等次文化為基礎的POP作品在日本國外也受到高度評價。主要的個展有2001年「召喚或開門或回復或全滅」(東京都現代美術館)02年「kaikaikiki」(CARTIER現代美術財團)等。03年在紐約洛克斐勒中心、05年六本木之丘,戶外展示高達7公尺的巨大雕刻「二重螺旋逆轉」,造成了話題。
現在以紐約及日本為據點,在各種媒體及活動等多方面皆很活躍,積極展開年輕藝術家的培育、展覽會的策展等。除了主導藝術活動「GEISAI」,也設計六本木之丘的造型人物及與LV進行合作等。
探索日本藝術本質的嘗試「Superflat計畫」,從01年開始於洛杉磯現代美術館等開始之後,巡迴美國的Part1「Superflat」展、02年在巴黎Cartier現代美術財團的Part2「Coloriage(Nurie)」展、05年在紐約的日本協會所辦的Part3「Little Boy」展等在話題當中完結落幕。07年9月預計在洛杉磯現代美術館有大規模的回顧展。
他認為藝術就是商業,而他就是品牌。被譽為「日現代藝術新希望」 村上隆的作品在國際藝術市場正搶手。2003年,他代表作之一巨乳美少女偶像「Miss Ko2」,被紐約的拍賣公司以50萬美元的天價賣出。2004年他的噴乳跳繩美少女「HIROPAN」,在國際美術市場上又以49萬美金賣出。接著年村上隆在拍賣市場,以114萬美元的天價賣出,他是當今日本行情最高的藝術家,甚至被譽為日本「現代藝術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