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蒐羅文建會台灣建築發展的圖片,看了宜蘭建築模型的展覽,一直想融入教學鑑賞,遲遲一學期又過,現在才摘錄完這本著作。看看又找些網路連結補足一些圖像知識,感謝陳定南、游錫堃、劉守成等政治人物的遠見和公權力。原來修澤蘭、妹島和世、札哈Zaha Hadid等 女性建築師也有優秀表現,是我一改刻板印象的收穫。一禎禎圖片和案例訴說著身邊發生的故事,如果有實際空間體驗的參觀,那就更j完美了![@more@]
浪漫的真實:戰後蘭陽建築展
本書收錄〈浪漫的真實:戰後蘭陽建築展〉展出的32件建築作品介紹及評論。 本書特色 宜蘭是臺灣當代建築最蓬勃發展的一個地方,許多重要的建築觀念都源於宜蘭。近年來有許多人專程到宜蘭來「看建築」, 網路上也有許多關於宜蘭建築的討論,但這個宜蘭建築流行現象背後的意義為何,現象到底是如何產生的。由蘭陽博物館邀請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王俊雄先生與實踐大學建築系講師王增榮先生擔任策展人,花了超過一年的時間,重新整理與研究宜蘭建築,「浪漫的真實:戰後蘭陽建築展」即是這個整理與研究成果的展示。 序一 /漢寶德 蘭陽地區的建築充滿了建築的生命力,設計者的感性的自由發揮。自生命的觀點,這樣的創造力才是真實。建築的專業者要放棄風格與原創的堅持才能真正掌握這種真實。 序二 /廖仁義 宜蘭是台灣近三十年來最具建築創造力的地方,目前,一年有一百二十萬人次以上的遊客湧進蘭陽博物館。蘭陽博物館獨特的造型及其跟烏石港遺址與周遭山海環境的契合關係,應該也是吸引遊客前來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總論 / 王增榮、王俊雄 後山、前山 清代,因為山脈的橫斷,宜蘭是後山。 台灣開發是以十三世紀進入,十七世紀後半才以漢人文化為主。台南、嘉義、台北,由南往北,自西向東開發。早年只有草嶺古道。1885年,劉銘傳開闢北宜公路前身→淡蘭便道,1916北宜公路完成。1924年宜蘭線鐵路〈八堵到蘇澳〉,十八世紀中期,蘭陽平原仍為原住民噶瑪蘭族〈土、木、竹〉居住。 建築 開蘭第一街:1780年頭城和平老街,守住清式基本樣式,難以和台南、台北的建築相比。 1883年噶瑪蘭族多已漢化。 日治時期和式官舍與西方新古典主義的公共建築,1906宜蘭廳長官舍,目前是宜蘭設治紀念館,設計缺乏獨到之處。 現代建築:理性的真實 十九世紀前,視建築為社會地位,以表現崇高壯麗為審美。二十世紀現代主義建築〈工業革命,人口過度膨脹的都市化現象。機能實用性、安居。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與同時期的藝術家開創之抽象藝術,給先鋒們很大的啟發。抽象幾何形體的純粹性、空間性、數學性,與視覺的均衡,變成新建築審美的基本。 P.15國際現代主義建築案例。荷蘭李特維德(Gerrit T.Rietveld)之Schroder-Schrader House (1924)、柯比意(Le Corbusier)薩伏瓦別墅(Villa Savoye,1929)、密斯(Ludwig Miesvan der Rohe)在德國司圖嘉(Stuttgart)的集合住宅(1927)。為基層工人考量之社會性出發點,讓簡潔的審美昇華成美德。 台灣現代建築 經濟社會意識 1954台北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 現代主義嚴肅看待之幾何的藝術性與超越性,由於我們傳統文化的經驗裡,缺少西方文藝復興那一段,既無從理解,更談不上尊敬。但戰後初期,什麼都缺乏的台灣必須進行大量且快速的重建,中國木作傳統建築,確定不合時宜;日本帝國帶來的西方新古典主義建築,不符重建所需的經濟性與戰後的社會意識,也被排除。至於現代建築,雖然當時台灣沒有足夠資源以正確地理解其知識與內涵,但是它經濟、實用的特質,的確可以有效地解決問題;此外,其內斂、樸實的意象,正好與我們傳統所稱許的某些觀念相符,尤其適用於復元克難、實際的,比如樸素、內斂跟節儉等美德。 後現代:感性的反撲 1970人的精神需求→後現代主義,表達情緒的建築 赫爾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日本表參道Prada旗艦店(2007) http://blog.xuite.net/webbslife/wretch/164249620-%5B%E6%9D%B1%E4%BA%AC%5D+%E8%A1%A8%E5%8F%83%E9%81%93+Prada+%E6%97%97%E8%89%A6%E5%BA%97+%E8%A8%AD%E8%A8%88%E8%80%85%EF%BC%9AHerzog+%26+de+Meuron
庫哈斯(Rem Koolhaas) 北京的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建造中)。台北藝術中心,基地位於士林臨時市場所在地,佔地2公頃。於2012年2月16日動工,預訂2015年落成。 伊東豐雄在台中的歌劇院。 http://tw.becuber.com/space.php?uid=55&do=blog&id=1198 1966台北陽明山中山樓…→宮殿?鄉愁? 傳統與現代辯證關聯的例子: 史特令(James sterling)在德國司圖嘉的國家畫廊(Staatsgalerie Stuttgart) 增建(1984)。 http://www.wretch.cc/blog/adagio956/25796848 葛瑞夫(Michael Graves)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2001) http://blog.udn.com/ming858585/3750526 漢寶德與李祖原,是台彎最早引進後現代設計意念的人。巧的是都與歷史主義有關,前者的中研院民族研究所(1985),與後者的東王漢宮,不約而同地反映對本地建築傳統的鄉愁。中研院民族研究所是南方(鹿港)的小傳統;東王漢宮是北方宮殿式的大傳統。鄉愁與崇洋後來結合成為消費商品的強項,即使1980後半,這類做法已經在西方式微,台灣卻仍然風行。相對的,其他形態的後現代,幾乎不曾在台灣出現,後現代在台北盛行時,由於蘭陽地帶仍處於低開發狀態,所以,如後山的以往,翻山越嶺過來的後現代建築不多。 蘭陽建築 1981陳定南出任縣長,歷經游錫堃,一共16年宜蘭空間改造運動。透過郭中端教授,參考與台灣氣候相近的沖繩島,1981年日本象設計集團剛完成名護市市政廳,因而雀屏中選。 1987至1993年日本象設計集團冬山河親水公園,有別於現代主義,對感性聯想的依賴,比理性的推敲來得優先,他們傾向於從地方原始的氛圍與生活的獨特性著手。「原始」是個關鍵詞,從他們早期之類古代木刻版畫的圖上,可以看到他們想像的傾向,就是特別迷戀半史前人與動物與自然之間神秘的關聯,與神話式的聯想,並由此發展出具鄉野奇譚般半人文半原始的建築風格,非常獨特。運用本地土壤、卵石、自然地景生成狀態。同時進行縣政中心規劃。其中高野景觀株式會社的石村敏哉,獨立設計羅東運動公園。郭中端明池山莊。宜蘭公部門對建築有更開放的接受度,吸引黃建興、黃聲遠、李綠枝等感性多元的處理。 1994年,催生「宜蘭厝」活動,這是台灣戰後最重要的建築主動反思運動之一 ! 浪漫的真實 前冬山河時期 戰後到1980年代中期殘留的新古典主義,與老成的現代主義。蘭陽女中綠樓(修澤蘭,1967)、四結教會(劉明國,1964-66)創作者也是來自台北這個核心。 冬山河時期 1980年代中期到1994年日本象設計集團和高野景觀株式會社進駐。冬山河親水公園(1987-93)、宜蘭縣政府大樓(象設計集團,1992-97)、羅東運動公園(高野景觀株式會社‧石村敏哉,1987-96),與明池國家森林遊樂區(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有限公司,1991-96)等為代表。感性的建築觀引進蘭陽 後冬山河時期 1990年代中期迄今,開放式校園和宜蘭厝成果。宜蘭空間改造運動吸引的建築師,在冬山河親水公園概念的鼔舞下,接力發展與百花齊放的階段。 套入「地域主義」的譜系,我們認為可以勉強使用法蘭普頓(Kenneth Frampton)用過之「批判的地域主義」(Critical Regionalism)。〈參考網路施植明、姜建宇、陳林蔚的文章:擬仿的地域主義─黃聲遠的宜蘭經驗 http://www.jodesign.org.tw/index.php/JODesign/article/viewFile/319/225 注重:觸覺(tactile)與視覺(visual),暸解如何透過視覺以外的事物,感受環境。透過材料的運用,讓主體感受空間的意涵,從自身出發的經驗對立於由媒體主導的訊息。 西方感性流線性的建築語彙: 札哈Zaha Hadid。知名的英國籍女建築師,也是2004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 荷蘭MVRDV垂直城市(Vertical Villag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ZzN9DoesNk&feature=relat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endscreen&v=cbVpBPNEfQo&NR=1 前山,後山 如1970年代逼近與世界同步感應未來建築可能發展的路徑。由太平洋看台灣,蘭陽地區可能是迎向世界的前山。 前冬山河時期 冬山河時期 推動宜蘭經驗的四個策略 / 林盛豐 後冬山河時期 開放式校園 宜蘭厝與新住宅 宜蘭新建築 宜蘭地域建築六論 / 王維仁 北歐的沙林南(Eliel Saarinen)、芬蘭的奧托(Alvar Aalto) http://life.newscandinaviandesign.com/?p=301 、丹麥設計師:烏琮(John Utzon)、南歐西班牙的高第(Antoni Gaudi )、意大利建築師斯卡帕(Carlo Scarpa)南美巴西的尼麥爾(Oscar Niemeyer)、墨西哥建築師:巴拉干(Luis Barragan)、葡萄牙的西薩(Alvaro Siza)、瑞士的博塔(Mario Botta)、日本的安藤忠雄(Tadao Ando),影響八零年代非歐美地區的第三世界建築師,爭取建築文化的發言權批判的地域主義不同於地域主義和鄉土主義。宜蘭特殊政治信仰和社區個性提供建築設計的條件。批判的地域主義建築對地形與地景、光線、氣候的敏銳掌握,同時也是對地點的領域和邊界狀態的詮釋,更是在材料的觸覺性和建構邏輯上,發展合理而創新建構的詩意。 宜蘭的地域建築 冬山河日本象設計集團加上黃聲遠風格〈竹林養護院、宜蘭社會福利大樓、礁溪鄉公所、宜蘭大洲教養院、三星鄉展演設施(三星蔥蒜棚)、楊士芳紀念林園、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傳藝宿舍)、礁溪衛生所,戶政事務所與宜蘭火車站前廣場(丟丟銅廣場)等共九個設計案〉,建築實踐與社會參與的共識,宜蘭地域建築共享的空間經驗。以法蘭普敦(Kenneth Frampton)之批判性地域主義六個思考建築的方向〈相似和對比〉: 1、外來或本土:從象集團到田中央 日本人比在地的建築師更能觀察到本土地景文化個性,沒有包袱。冬山河懷舊燈具座椅,錐形卵石山形,日本情節的台灣風味和當代宜蘭風土,日據時期的港都風情讓人「似曾相似」。縣政府的南洋熱帶拱廊,木格扇門窗,羅東運動公園東洋式園林堆石。成為公部門建築的符號。 後冬山河時期農莊木廊和窗台地板,這些外來影響,轉化為宜蘭的本土風格。 師承摩斯〈Eric Moss〉的黃聲遠帶有南加州拼貼和折衷表現主義風格。 2、質樸或豐富: 3地景與地形:應景和造景 西班牙建築師米若拉在日本富山縣黑部市的宇奈月觀景亭(Pavilion in Unazuki,Toyama),塑造鋼管樹,高岡車站(Takaoka Station)入口的天橋棚,讓人聯想到田中央火車站前廣場上的樹構,羅東文化中心的跑道和橋,或者原相的凱旋社區的迴旋坡道。 姚仁喜的蘭陽博物館和蘇喻哲的烏石港旅客中心,分別以山形和航海隱喻,蘭陽博物館平行交錯的沉積岩造型,烏石港旅客中心懸吊式鋼架構透明壁面,一重一輕,巧妙融合地景。 4、材料與建構:織理和結構理性 混凝土表面材質的處理:劉明國的四結教會清水磚和空心磚搭接,以及清水混凝土和水泥粉光搭配;陳志悟的東澳國小宜蘭地域的紅磚、洗石子、磨石子和面磚;冬山河象集團用宜蘭卵石、彩色磁磚、馬賽克,輕鋼桁架構和瓦浪板鐵棚,或者鐵格柵和沖網鐵板。 比利時建築師霍塔Victor Horta的住宅,「結構理性主義」(Structural Rationalism)。 田中央對鋼材的探索。礁溪林宅。黃聲遠三星演藝廣場弧形交錯的鋼管膠棚,宜蘭火車站前廣場樹形鋼棚骨架,羅東文化中心曲面擋土牆。大藏在冬山火車站的鋼拱結構和帆布棚;大藏在宜蘭地政大樓入口四片組合的遮棚鋼柱;境群的宜蘭傳統藝術中心鋼和木結構,證明宜蘭地與建築是有意識的集體實踐。 5、建築與環境:造園的烏托邦 建築融入環境,西方由帕拉迪歐(Palladio)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architect-wt/palladio/palladio.htm 到柯布(Corbusier),以建築矗立在地景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形容這群在宜蘭經營的建築師,如同明代造園家計成在《園治》「因借體宜」的論述。讓人記住建築內部空間,而建築和環境融合在一起,卻不作為主體被人記住。 6、社區與地點:鄉村包圍城市 台灣沒有社會基礎和理想性的以及美感能力現代主義,讓我們社會拒絕現代建築,因而追求回歸傳統的園林的建築方式,於是地域精神的社區和環境主義,快速彌補現代主義的失落。 經歷八零年代鄉土文學,九零年代政治解嚴,「無殼蝸牛」、「社區營造」,宜蘭和新竹分別推動地景和社區空間改造,地方政府主導的公共建築成為建築師重要的舞台。2000年政府推動921校園重建、城鄉的景新風貌、舊建築再利用等政策,擁人本和人到的基本精神。廣受諾伯修茲(Noberg-Schutze)影響的台灣建築學術界,將源自海德格現象學是思考的地點感(Place-Form),將地點精神(Genius-Loci)和地獄主義實踐在建築。 本土的黃建興,移師宜蘭的象集團、田中央、大藏、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都是宜蘭縣政府規劃單位對社區營造的重視,提供專業者相對有利的執業環境與實現理想的機會。長年在宜蘭和象集團工作的陳永興,帶著宜蘭經驗到台灣中南部再創宜蘭的建築,讓宜蘭的案例成為一種執業的模式。建築改革應該是「城鄉夾擊」,結合領帶式的都會菁英和汗衫式的社區領導,這是官僚體制、地產建商和建築師應該思考和改革的! 建築無間道 一方面必須根植在過去的土地上,推動一種地域的精神,在殖民的本性之前開展一種心靈和文化的再造。參與現代的文明,同時必須融入一種科學與技術和政治上的理性。文化無法完全持續過去而又吸收現代文明的衝擊。一方面如何復興古老而靜止的文明,而又能參與普世文明的創造~保羅瑞科(Paul Ricour,1965)。 以宜蘭看台灣,在全球化、資本主義和符號化的洪流裡的自我意識,一種不同於卻又包含全球主義和鄉土主義的建築形式。 附錄7篇摘要見資料夾http://blog.ilc.edu.tw/blog/blog/181/resource/25077/13258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