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換新的日誌手札,整理舊誌,看到「夏卡爾與他的時代」手記,1900年到1950年,世界藝術史有杜布菲的生率藝術,拍立得相片發明,台灣的二二八事件,這些簡表’往往只在展場列印對照,沒有在畫冊呈現,我也只在擠滿人的簡表前匆匆寫下幾個字,那動盪創新的年代,滿場如一的畫風,放映室看到他為兒童神話故事的插畫創作過程,感覺夏卡爾精神狀態不平穩,unconsciousness無意識象徵主義為畫瘋狂!塗鴨和個人主義無價![@more@]

杜布菲提出“原生藝術”又稱“生率藝術”(Art Brut)一詞,繼而展開一場長達四十年的探索。原生藝術不僅改變了杜布菲對藝術的看法,也激勵了他個人的創作。

杜布菲不願意以抽象或具象來歸類他的作品,一般藝術史上也不將他的作品歸類於抽象繪畫或具象繪畫,而是將他歸類於“無形式主義”。對他的創作影響甚巨的不是學院派的風格傳統,反倒是原始藝術、精神病患、兒童繪畫以及巴黎的街頭塗鴉,這些不受重視的邊緣文化。他所提出的反文化的口號,引發人深思的是:藝術的本質是什麼?藝術家的職責又何在?

何謂“原生藝術”?

“原生藝術”的定義大略分為三項:
1. 精神病患 2.通靈者 3.自學者

精神病患:
 在十九世紀發表的有關精神病的著作,大部份以病理角度切入;論及精神病與創作之間關聯的論述,直至十九世紀後半期才出現.許多作者相繼以精神病患的創作物,給人的感動性及美學觀點論起,漸漸精神病患的創作和原始藝術‘兒童藝術’及當代的前衛藝術相提並論的文章也越來越多.
其中兩位重要性的精神病醫師為瑞士的瓦爾特.莫根塔勒(Walter Morgenthaler,
1886~1965)和德國的漢斯.普林茨霍恩(Hans Prinzhorn,1886~1933).他們研究出雖為精神病患,但並無損其成為一個藝術家之實;同時發現創作者的作品與病症關聯性很小.應該由其作品的表現中去尋找作者的靈感來源,以及所要表達的感情世界. 

通靈者:
 意識與非意識的邊界(包括催眠術).借由催眠進入一種精恍惚的狀態,曾在超現實主義者趨之若鶩的“自動性書寫或繪畫”,這種“自動性”在十九世紀前既有文學家維克托.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

自學者:
在十九世紀中葉出現一種的文學.藝術思潮,一種新的寫實美學規範,源自浪漫主義,卻反對浪漫主義,將繪畫從作為貴族階級專利普及至平常百姓,以人民生活為寫實對象.
並跳脫出學院派的範疇.
 其中自學者亨利.魯梭(Henri Roussrau,1844~1910)被封為“樸素藝術之父”,雖然魯梭没受過正規藝術教育和高等教育,但他的文化經驗,使他的作品呈現的不是視覺上的寫實,而是一種心靈的寫實.

如素描‘彩繪’刺繡‘手塑品’小雕等等.
顯現強烈創造性,自發性的特徵,盡可能不依賴傳統藝術和文化的陳腔濫調,作者都是默默無聞的人,很少或没有模仿(包括主題‘創作材料的選擇,轉化的方法,節奏’書寫的方式)都發自內心,完全肇始於作者本身。

  杜布菲認為藝術家應該向兒童及精神病患者學習,他說學習一幅“好畫”的方法有很多種,而學習“壞畫”的方法只有一種,何不學習“壞畫”?這是以一種新的角度的思維模式.
我們常將自己的觀念局限在制式化的框框裏,而少了創意. 藝術應該是要創新,不是複製。杜布菲的觀念也正好印證了杜象所言“生活即是藝術”除了正統的學院藝術之外,每個角落都可以找到藝術的存在.杜布菲認為藝術是“無形式”的,我們只要用心,任何媒材都能將我們內心的感動呈現出來.

http://blog.udn.com/albertineproust/5006468夏卡爾的愛與美,在邁因茲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3 月 18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