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雲門舞集第五屆「流浪者計畫」9位獲選者已全部回國,帶回流浪時的種種見聞與感動。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6年來共受理1,100多件申請案,其中有53位流浪者入選,已有44人完成旅程。這次,最遠的旅程到達大馬士革,最高爬上5,000公尺以上的喜馬拉雅山,10個月的中南半島之旅則打破流浪時間最久的紀錄。 http://www.cloudgate.org.tw/wanderer/story.html
在誠品讀到「吳耿禛」、「吳欣澤」、「劉劭希」、「王瑋廉」流浪的故事,在網路搜尋相關敘事[@more@]
http://www.deoa.org.tw/events/1253/main-2008-2.html
小小紙花的感恩窗戶
2009帝門基金會「藝術家駐校計畫」成果展
以「感恩」為主題進行創作,成果展於98年4月20日至6月5日間於麗山國小校內的麗山藝廊舉行,本次展覽由麗山國小、藝術家吳耿禎與帝門基金會共同策劃,展出270位五年級學生的剪紙作品,以及藝術家與學生的共同創作。
本次在麗山國小駐校計畫的教學主軸是「窗戶的故事」,課程中運用「色彩」、「層疊」、「對稱」與「不對稱」等元素來引導學生進行善用紙與剪刀進行創作,剪出自己生活當中的人事物,表達生活中感恩的對象。吳耿禎認為剪紙就是材料(紙)與工具(剪刀)的簡單對話,讓小朋友對這樣隨手可得的工具有一些創造注入,落實到美術課程,甚至生活,是體會剪紙裡面老祖宗留下來的本源哲學的提前撥種。而藝術家自己在駐校課程中的角色,主要是引導、鼓勵與建議,避免過多的影響與示範,使學生展現自我的想法。
在學校的「美感教育」教育中引進當代藝術家激發學生在技術之外拓展多元的思想與關注,是「藝術家駐校計畫」的重要思維。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與臺北市麗山國小在這樣的思維中已連續四年合作辦理,每年參與學生中班級與班級之間的集體風格差異比較大一些,有很多小朋友很細心,也有很多獨特的想法,為駐校藝術家所驚豔,期待經歷這樣的實做過程,可以埋下一顆顆能表現生活美感的小小種籽。
訪談駐校藝術家吳耿禛
剪紙是即逝藝術的一種,我想生命本身也是,所以藝術創作對我而言,就像是宇宙時光中的一聲小小的呼喊。
一般認為平面的剪紙,在吳耿禛的吳耿禎手上往往可以超越成為立體,這和他受建築教育有十分的關連,因為對空間的造作經驗多,「立體」也就變得順其自然的成為創作的脈絡之一
,除了自我生命地圖、童年生活的揉合、日常生活的投射之外,小耿的剪紙也呈現與時空抽離的異世界一如他的詩作,不時對宇宙時光發出一聲小小的呼喊。
本次駐校對你的意義?
我覺得剪紙就是材料(紙)與工具(剪刀)的簡單對話,讓小朋友對這樣隨手可得的工具有一些創造注入,落實到美術課程,甚至生活,我想是體會剪紙裡面老祖宗留下來的本源哲學的提前撥種,就算他們以後沒機會再剪紙,但是在他們學習過程裡已經有這樣一顆小小的種籽了。
本次駐校課程規劃,是要學生學校哪些技能和知識?
從上學期的紅色剪紙到下學期的彩色剪紙,逐步認識對稱與不對稱的剪紙關係,我們訂出窗戶的故事,希望學生思考剪紙在空間裡的多樣性,光影與剪紙的層次對話,剪紙的過程裡像是一種微型雕塑,講究手感的發揮。上學期著重中國紅色剪紙的傳統脈絡體驗,下學期我則希望學生用彩色的層疊技巧,去表達生活中感恩的對象,讓他們剪出自己生活面的東西。
學生學會剪紙的基本技能之後,妳如何引導他們做成作品?
我覺得麗山國小的學生,很有自我想法,只需要一些鼓勵與建議,他們大多可以有很好的完成度。我想避免過多的影響與示範是最好的引導。
經過那天的作品挑選,妳對本次學生的作品的看法?
從紅色對稱圖案剪紙,不對稱的自畫像、汽車、窗戶的故事,到立春樹、紙飛機,大多很自由的發揮自己的想法。而下學期的彩色拼貼,班級與班級之間的集體風格差異比較大一些,有很多人很細心,也有很多獨特想法的作品很直接,很好。
這八週的剪紙課程繼續在延伸的話,妳給什麼建議?
我想期待可以延伸到空間去玩剪紙,一比一的尺度,從大摺紙到立體裝置,我想應該會很精彩。再者,我想如果結合戲劇的表演,應該會更活潑多元。在銳利的剪刀下,剪出生活、奇想與詩意的小耿,即將在暑假啟程到紐約長島市的 Watermill 駐村,年底將舉辦個案,期待他的下一步。
訪談麗山國小美術老師蘇瑜祺
駐校活動是藝術家、學生及老師間互相學習的好機會。學生與藝術家相處同時感受藝術家的風範,接受不同的指導方式;老師則可觀察藝術家的教學方式;我想,藝術家也會在駐校過程中,有學到不少的東西吧!
在藝術家駐校之前和蘇瑜祺老師聊到剪紙,她認為剪紙是中國藝術的一環。因為材料與工具取得容易,作品元素多為鄉土的生活。在經歷八週的課程與成果展示之後,蘇老師對剪紙的看法大大改觀。
在課程之前妳對剪紙的認識?
剪紙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一環。因材料、工具取得容易,所以剪紙活動是融在平民生活中,不管是過年、嫁娶或是日常裝飾都可見其蹤跡。在現代的社會中,有時也可見到運用剪紙觀念的設計作品,會在現代風格中,隱約透露中國風。
課程之後對剪紙的看法如何?
現在資訊發達,知識爆炸性的成長,揉合不同材料、民族特色、地理環境等,剪紙也可以呈現出令人驚艷的一面。
妳對本次的駐校的看法?有達到妳當初設定的目標嗎?
駐校活動可說是藝術家、學生及老師間互相學習的好機會。學生可以有與藝術家相處的機會
,接受不同的指導方式。老師則可觀察藝術家的教學方式,對單元教學的看法與作法;以及學生的上課情形等。我想,藝術家也會在駐校過程中,有學到不少的東西吧!有達到目標。
本次駐校課程規劃的用意,是要學生學到哪些技能和知識?
1.能認識剪紙藝術的基本知識。
2.學習使用剪刀及基本的剪紙技巧。
3.能運用剪紙技巧,來製作大型剪紙作品。
學生學會剪紙的基本技能之後,妳如何引導他們做成作品?
先就「主題」進行發想,讓學生思考如何在畫面上表達「感恩」,「感恩對象是誰」、「如何以剪、貼來表現感恩」,讓學生進行發表。緊接著,探討畫面的構圖,如何安排主題位置
、色彩搭配、畫面動態的呈現⋯等。讓學生在內心先有想法,再進入創作階段。老師則隨時協助學生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思考力。
對本次學生的作品的看法?
學生的作品多能達到一定的水準,主題清楚、色彩的搭配有運用對比色、類似色的原理來表現作品,同時也能以上台介紹的方式,來說明自己的創作理念。因四開作品很大,在大量剪
、貼的過程中,學生同時也學到耐心、恆心來完成一件工作。
藝術家上課和美術老師上課 ,對學生來說有什麼差別嗎?
藝術家上課時,學生可以接觸到不同工作類型的人,可以感受藝術家的特質,但因接觸的時間短,至多只有2小時,因此,影響力會比較少些,如時間可增長,相信會有更深的感受。美術老師上課,因清楚學生的學習程度,學生比較容易聽得懂老師的講解與要求,注意力較易集中。
這八週的剪紙課程若繼續再延伸,妳有什麼建議?
可由兩方面來思考:
1、藝術家 long stay 提供空間,讓藝術家在校內進行創作,並開放時段讓學生進入參觀,或與藝術家對話,亦或觀察藝術家的創作活動,讓學生較能實際貼近藝術家的創作情境,了解藝術家的創作想法。
2、畢業留念 –將五年級所學到的剪紙技能,繼續加深加廣,製作成立體作品,放置在展示區,當做畢業留念。
http://ctl.tnua.edu.tw/news2/news.php?Sn=146
創作階段是不斷與時俱進的。吳耿禎以建築概念結合藝術創作,藉由在游泳池水面拍攝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在天色未亮前,藍灰冷色溫滿佈在拍攝的作品中;尤在長滿青苔的游泳池跳躍,水面產生一圈圈往外擴散而開的漣漪,從空中俯視而下,光暈與水紋結合就像透過光來看剪紙藝術。
——————————————————————————–
– 講座時間:98年5月25日(一)上午10:30~12:00
– 講座地點: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學大樓C403
– 主講者:吳耿禎 / 建築設計工作者
[文/魏利庭]
童年家鄉的記憶在心中留下的痕跡,讓藝術家吳耿禎細細回溯起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產生的漣漪,逐漸漫開在剪紙藝術之中。家鄉的溪流緩緩流動,創作的能量激勵吳耿禎串聯起對剪紙藝術不倦的熱忱,細膩的心思在藝術家吳耿禎的創作中清晰可見。
童年記憶的延伸
創作階段是不斷與時俱進的。吳耿禎以建築概念結合藝術創作,藉由在游泳池水面拍攝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在天色未亮前,藍灰冷色溫滿佈在拍攝的作品中;尤在長滿青苔的游泳池跳躍,水面產生一圈圈往外擴散而開的漣漪,從空中俯視而下,光暈與水紋結合就像透過光來看剪紙藝術。
大學畢業前,吳耿禎前往馬祖,在當地社區結合廢棄的石頭屋將窗戶重新詮釋。期間,吳耿禎思考著「剪紙是否能深刻反映文化或社會面?」,在剪紙過程中,當剪刀變成技巧侷限自己,唯有藉著不斷剪紙創作突破自我,這一層感受促使吳耿禎想起童年家鄉記憶中的河流;一位阿嬤和吳耿禎述說的故事,促使其創作「女性月經血痕」作品,利用將血痕呈現乾淨狀態來隱喻母體與河流兩者之間關聯性。
而在吳耿禎的童年記憶中,親情與螢火蟲的意象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是一路上親情的力量支持昇華。他回憶起在2005年2月14日,加護病房中,爺爺身上插管,陽光盡情灑在身上。那天,吳耿禎站在加護病房外,透過窗戶看著他,窗戶上貼著剛剪好的紅色剪紙,紙上九個圓與小天使環繞著,對他而言,剪紙在這一刻便產生了時間及空間感。
在建築與藝術間的出口
如何在自我身體留下對剪紙的思考記錄?吳耿禎從生活週遭拾取的葉子作為剪紙材料,贈給路人,甚至透過反芻葉子,慢慢消化剪紙經驗。為了找尋建築與藝術之間的關聯,吳耿禎開始摸索不同媒材,將木材作為紙張切割成幾何形狀,透過分開與接合,呈現出如同在游泳池水面跳躍而產生的水紋。
帶一把剪刀去流浪
聽著吳耿禎描述著在陜北的旅程不斷步行經過一個又一個村落,沿途吃著向日葵、紅棗、果實,天地之間寂靜,感受著瞬間有如明信片的畫面,不知道時間是停止還是前進。時間在當地是黑夜與白天,陰與陽,好似呈現在剪紙藝術的陰刻與陽刻。剪紙在陜北窗門上張貼著,天與地之間的對話,剪紙樸實的色彩,粗糙亮眼,帶給吳耿禎心靈上的沐浴,產生溫暖的溫度。
陜北的窯洞,大娘從櫃子拿出手工活、泥塑、手繡鞋墊,讓吳耿禎感受到陜北大娘對家庭、兒女、子孫的那份親情的寄託,母愛的力量傳達到生活用品上。
陜北的農民畫、木板年畫、虎頭鞋、黏面花、民歌等,甚至到離天堂最近的藏區、敦煌玉門關,吳耿禎發現那兒與眾不同的氛圍,重而審視自己對生命的信仰與價值。這段流浪的日子讓吳耿禎瞭解,唯有在逆境中經歷生命苦難,才能有真正的體驗,破涕而笑!
吳欣澤和印度西塔琴傳奇http://www.wretch.cc/blog/seeyouband
http://www.cloudgate.org.tw/wanderspeech/wanderspeaker.html
跨入黃沙漫天的美麗境界
印度的音樂野生之旅
關於流浪
在台灣玩樂團的吳欣澤,2005年前往印度流浪,學習印度傳統樂器「西塔琴」。他到了印度才知道學音樂要連「坐姿」、「吃飯」一起學。每天彈琴八小時,體會彈西塔琴與瑜珈的淵源。恆河邊,他目睹生老病死,野狗啃食浮屍;在街上,他目睹恐怖攻擊。他跟著當地人吃、住、搭車,兩個月洗三次澡,去六十天,拉肚子七十天(回來後繼續拉十天),隨身帶警棍防身…,他說:「儘管流浪的苦很多,在那兒的六十天卻比平常在台灣活的六十天,收穫更多、更豐富。」
關於吳欣澤
吳欣澤是台灣原住民和客家人混血囝仔,學的是餐飲科系,卻彈著一手好吉他。曾獲SONY新力音樂、Yamaha熱門音樂大賽、MTV思美洛百萬樂團大賞最佳吉他手及創作新人獎,於各大演唱會擔任專業吉他手演出,並為紀錄片配樂。他以印度西塔琴為主軸,創立「西尤樂團」。2005年完成「流浪者計畫」,隔年出版西尤樂團首張專輯「亞洲的心跳」,2009年再度發行第二張專輯「一條記憶的河流」。目前身兼流行音樂團體「神木與瞳」樂團專屬吉他手,並開設「西尤文創館」,提供音樂教學、樂器交流。
劉劭希致力於客家新音樂創作,已經獲得四座金曲獎肯定
http://www.cloudgate.org.tw/wanderer/travelog/speaker_05.html
關於王瑋廉與他的流浪
大二時,熱愛戲劇的王瑋廉偶然看見日本舞踏宗師「大野一雄」的海報;十年後,瑋廉獲流浪者計畫獎助金,赴日本學習舞踏,在橫濱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舞踏愛好者在《大野一雄舞踏工作坊》一同上課。為期兩個月的肢體訓練,王瑋廉從一開始的「排拒」,到「感受」,到「收納」,經歷了迭盪起伏的三個階段。三十歲前夕,王瑋廉給自己一段「自由成長」的時間與空間。
高雄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畢業後,王瑋廉毅然轉換跑道,進入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表導演組,活躍於小劇場演出。2005 年赴日參加《大野一雄舞踏工作坊》,2006 年至法參觀亞維儂藝術節,2007 年獨自前往西藏拉薩,2008 年秋迄今,則流浪至印度不知名的角落。在旅行過程中,王瑋廉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看自己,轉化為文字創作、編劇、導演、表演及劇場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