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典藏今藝術》 2010.09文/陳一云 [@more@]
去年1月,陳一云在《雲南藝術學院學報》上發表了題為《當代語境下繪畫基礎的認識與思考》的文章,引起了廣泛關注,並獲第四屆「全國教育科研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為讓讀者瞭解青年時期的張曉剛及其作品,故轉載此文。
根據國際知名藝術網站—「藝術品價格」最近公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2007年度中國在世界藝術品拍賣市場所佔的市場份額首次超過了法國,位列世界第三;在2007年全球100位當代藝術家成交量排行榜上,中國當代藝術家竟然佔據了36席。不斷創出天價的中國當代油畫,一次次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屢屢被刷新的成交紀錄不斷衝擊著人們的神經。藝術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和財富如此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在這種現象的影響下,許多藝術原有的發展模式也開始發生轉變。
近乎癲狂的當代狂熱
當代藝術的傳播越來越依賴於藝術信息的獲取和藝術活動的配套操作,大眾媒介、收藏與市場日益成為具有評論價值的重要因素而發揮著影響力。以北京798藝術區、宋莊畫家村以及一號地、環鐵、酒廠等等這兩年紅火起來的藝術社區為例,各種藝術家、藝術機構、藝術批評、職業策展人、藝術品經紀人、畫廊、藝術拍賣紛紛通過大眾媒介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從而增加藝術神話的附加值,成千上萬名職業畫家雲集在798藝術區、宋莊畫家村,眾多畫家在各自個性鮮明的大小工作室裡創作著符號型極強的畫作,傳達著每位當代畫家的「觀念」、「狀態」信息,真是眼花撩亂—大有群眾運動之勢。當代觀念藝術家更關注自身「狀態體驗」性,「社會、波普性」,眾多的「運動、參與性」。如此高密度的配合儼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產業鍊結構,不但如此,由他們操控的中國藝術品市場還決定著中國未來的藝術走向和藝術潮流。面對巨大的市場誘惑同尷尬的位置處境,美術界專業與非專業的、職業與非職業的、主流與非主流的藝術家和畫家們,以及置身於藝術美術院校象牙塔裡的師生們對於當代藝術的痴迷狂熱,已非「言必稱當代」的一般狀態,而是近乎癲狂。
繪畫已死?
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下,一直佔據繪畫主導性地位的寫實主義繪畫,幾乎處於一種邊緣的、被改造的狀態,甚至有人拋出「寫實主義馬上滅亡論」的論調。就在國內創作思潮迭起,「架上繪畫消亡論」常充斥耳邊之際,做為美術學院的教學課程,寫實性基礎繪畫訓練不免遭受重壓。部分學生由於缺乏判斷能力,只片面地理解當代藝術放任自流的繪畫表現形式,認為只要富有創新、講求創意、強調表現自我就符合繪畫理念,就可以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這可以說是對當代藝術的誤讀和對寫實手法基礎繪畫的曲解。
文章摘自 《典藏今藝術》 2010.09